陳春雪 張小慶

[摘要] “讀圖”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封面采用圖像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文章對《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1年版)收錄的15種核科學技術類期刊的封面現狀進行了調研,數據表明:在15種核科學技術類期刊中,2022年每期更換封面圖片的期刊的比例為53.3%,其中3種期刊通過深度加工論文圖片來整體設計封面,此方式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在《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的封面改版實踐中,其通過重新確定封面主色調,突出期刊特色,以封面論文的形式設計封面,提升了期刊影響力。文章也在遴選封面論文、多渠道傳播封面論文等方面做了探索,發現科技期刊需要重視封面設計,根據辦刊情況設計出適合自己的精美封面。
[關鍵詞]封面設計;封面論文;多渠道傳播;實踐;思考
科技期刊封面是期刊展示科研成果的陣地,也是體現期刊品質的首要視覺傳播途徑[1]。“讀圖”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封面采用圖像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白小晶等[2]調研了341種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的科技期刊,發現2018年科技期刊按期更換封面圖片的比例為46%。近年來,不少學者針對科技期刊封面設計進行了研究,既有科技傳播專業學者從視覺藝術角度分析頂級刊物Nature及其子刊的封面特征[3],也有科技期刊編輯以個刊為例總結中文科技期刊封面設計實踐和經驗。如楊璐[4]分享了幾種醫學期刊封面設計的思路;姜梅等[5]則指出了科技期刊封面的設計難點;王海霞等[6]根據自身實踐,提出科技期刊獲取封面圖片的幾種渠道;《中國中藥雜志》以突出呈現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出適合自身的封面設計風格[7]。
隨著《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我國出版界已經形成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共識。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我國科技期刊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我國科技期刊不僅要重視期刊的學術質量,還要重視期刊封面的設計工作,使其更加美觀,達到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和諧統一。
文章對《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1年版)收錄的15種核科學技術類期刊2022年的封面現狀進行調研,并結合《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的封面改版實踐進行分析,以期和編輯同仁交流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經驗。
一、核科學技術類期刊封面現狀
為了解核科學技術類期刊的封面情況,文章對《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1年版)收錄的15種核科學技術類期刊進行封面現狀的統計調研。
期刊封面設計主要依據《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8]、《期刊出版管理規定》[9]等中的相關規定。期刊封面需要準確標注期刊信息,主要包括刊名、出版年月、卷號、期號、出版者、標準刊號等,同時也要規范使用封面中的字符[10]。調研的15種期刊的封面均符合國家標準,除了展示期刊的基本信息,有5種期刊在封面展示數據庫收錄信息,3種期刊在封面展示刊物獲獎情況。這些封面信息均可以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刊物。
學者王國燕把每期封面圖片動態變化的期刊稱為可視化期刊[3]。文章整理了15種核科學技術類期刊封面設計的統計結果(表1)。從表1可知:8種期刊的封面做到了每期動態變化,可視率為53.3%,說明該領域期刊重視期刊封面的設計工作。封面動態變化的期刊又分為以下3類:2種期刊采用每期封面背景不變,以局部插入學術圖片的方式來表達封面論文(類型1);3種期刊通過深度加工論文圖片,整體設計封面,以表達封面論文(類型2);3種期刊將攝影圖片作為封面(類型3)。類型1的封面采用的圖片多為學術原圖,如曲線圖等,這些圖片放在封面雖然能表達論文的學術內涵,但是缺乏美觀性;類型3的封面采用攝影圖片雖然視覺效果較好,但圖片內容和當期論文的關聯度較弱,導致封面的科學性特征減弱;類型2的封面兼具科技期刊封面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傳達的內涵雖然還未達到頂級期刊封面的美學層次,但已經在封面設計方面邁出了很大一步。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作為核科學技術類基礎研究型期刊,自創刊以來期刊封面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每一期封面靜態不變;第二階段為靜態封面為主,根據專刊、專欄出版主題重新設計封面。《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現有的期刊封面已經沿用多年,采用簡單的圖形版式,色調為淺綠色,整體比較單調,封面視覺效果較差。2010年,《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對期刊封面進行了簡單設計,中文刊名由印刷體改為國內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先生的手寫題詞。為了讓期刊封面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參考優秀期刊的封面設計理念,每期突出一個主題,2022年對封面進行改版。
二、科技期刊封面的改版思路和實踐
(一)重新確定封面色彩
期刊封面色彩的運用包括色彩多少、色彩對比、主色與主題、白色運用等方面[11]。科技期刊封面的主色調決定了封面風格是活潑的還是穩重的,也會影響讀者對期刊的第一印象。如《化學進展》《分析化學》等知名化學類中文科技期刊的封面背景色均以沉穩色系為主,體現了學術期刊的嚴謹。筆者認為,新時代的科技期刊可以在沉穩的封面主色調基礎上,大膽運用對比色,使封面具有視覺沖擊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的原封面以淡綠色為主,中文刊名為藍灰色。其編輯部對封面主色調進行了以下調整:改版后新封面的背景色以藍色調為主,每一期封面背景色會有深淺變化,以突出學術期刊的大氣。此外,《核化學與放射化學》還調整了卷號和期號的位置,將其放在刊名右側,為封面圖片的設計提供充足空間。
(二)遴選封面論文,加強封面故事的設計
封面論文有助于科學研究的傳播和引用[12]。例如,知名期刊Nature、Scienc每期都會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呈現封面論文。科技期刊封面論文應當選取當期熱點論文,通過封面的視覺表達提升期刊的傳播效果。《核化學與放射化學》針對兩方面內容進行封面設計:一是優秀的封面論文,二是策劃組稿的專欄或專刊主題。科學的封面論文遴選流程是做好封面設計的前提,《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通常在每期定稿后先根據專家的外審意見篩選學術質量較高的論文,再結合學術熱點初步確定封面,然后送當期主編審核,最后再征詢作者意見。
期刊確定封面論文或主題后,需要對封面圖片進行深度加工。科技期刊封面圖片主要來自論文作者、期刊美編、第三方創作者[13]。為保證封面的設計效果,《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對封面圖片制訂了詳細要求,采用表1中類型2的方案:深度加工論文圖片,整體設計封面。《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決定由作者提供圖片初稿,如果圖片初稿滿足要求,則再經過期刊美編的簡單加工,封面作品即可出爐。如果作者提供的圖片未達到標準,責任編輯則需要和作者、美編溝通,把設計理念傳達給作者和美編,最后以封面作品的方式呈現。《核化學與放射化學》2022年第3期的封面是根據這一期的《海水中提取鈾元素》專欄而設計:封面主色調是藍色,在版面醒目位置是海水提鈾的裝置,周圍是鈾的元素符號“U”,經過技術處理,做出“U”被深深吸引的效果,生動地表達了運用新材料從海水中提取鈾的理念。
(三)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封面論文的多渠道傳播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少科技期刊陸續創建了網站、微信公眾號和視頻直播號等。科技期刊編輯部可以借助這些新媒體對封面論文進行再次傳播。同時,科技期刊編輯部也可以邀請封面論文作者在微信公眾號發布語音講解。《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鼓勵封面論文作者用樸實的語言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在微信公眾號上的《封面故事》欄目進行推廣。編輯部還將封面論文在期刊的作者群、編委群等微信群進行推廣。
三、有關期刊封面設計的思考和建議
科技期刊封面的可視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從主觀角度來看,一方面是紙質期刊的發行量一再下降,紙質期刊的封面設計不受重視;另一方面是科技期刊編輯和作者注重內容大于形式。從客觀角度來看,部分科技期刊編輯部缺乏資金和美編設計人員。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科技期刊發展,有各種面向科技期刊的項目基金,但能得到資助的科技期刊較少,大部分科技期刊主要靠主辦或者主管單位撥款經營。根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14]:獲得國家級專項經費支持的科技期刊數量占比為4.43%,獲得行業專業級專項經費和地方專項經費支持的科技期刊數量占比分別為1.34%和2.19%。同時,配置專業美編設計人員的科技期刊也不多,而且期刊編輯難以勝任封面設計工作。
(一)優化封面設計流程
因為封面設計是一項專業而復雜的工作,既要把論文的學術內涵精準地表達出來,又要有美感,這需要編輯部預留足夠的設計時間。曾有學者討論過這個話題,即使是專業的學術期刊封面故事圖片設計團隊,其在進行設計時,也需要反復修改,耗費不少時間[15]。《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編輯部最初對封面設計時間沒有概念,在經過幾次實踐后,最終確定作者提交圖片初稿時間和美編設計時長均為2周。此外,科技期刊編輯部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來提高作者、責編和美編人員的溝通效率。
(二)深挖人才資源,建立適合自己的設計團隊
西方國家在期刊封面設計方面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運營模式[16]。近年來,國內也出現SCImage、Vividscience、松迪科技等協助科研成果有效視覺表達的服務機構[17]。對大多數科技期刊而言,編輯部也可以結合自身辦刊條件,建設適合自己的封面設計團隊。科技期刊編輯部如果沒有配置專業的美術編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挖掘人才資源。比如《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的一位技術編輯,平時對平面設計就比較感興趣,經過專業的培訓,現已承擔起封面設計工作。《藥學進展》通過與外包美編人員合作,有意識地培養外包美編人員,從而使其成為刊物的固定的封面設計人員[18]。有些醫學期刊通過遴選包括醫學生、研究生和住院醫師在內的青年才俊,組成封面設計團隊[19],也是不錯的方式。
(三)將中國文化引入封面設計,突出中國科技期刊特色
近年來,國際頂級期刊將中國元素與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結合,使期刊封面與中國元素這兩種異質文化融合[20],比如Cell、Nature刊登了具有中國水墨畫、中國漢字等元素的封面。國內期刊也可借鑒這種封面設計策略,這樣不僅有了創作的新思路,還在傳播科研成果的同時,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封面設計的選材范圍較廣。張輝潔等[21]對此進行了探索,把剪紙、龍、鳳、戲劇、武術等元素與封面設計相結合,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結語
精美的封面不僅僅是紙質期刊的專屬,更多的是一種宣傳和包裝理念,學術期刊也應該注重“顏值”。新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封面的設計需要結合科學性和藝術性,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多渠道傳播封面論文,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科技期刊編輯部可以從自身辦刊條件出發,建設封面設計團隊,設計出適合期刊的精美封面。
[參考文獻]
[1]崔之進.世界頂級科技期刊封面藝術學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2):136-141.
[2]白小晶,謝珊珊,劉暢,等.我國科技期刊封面特點及問題建議:以中國科學院主管主辦科技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 (03):390-396.
[3]王國燕,程曦,李清華.Nature及其子刊封面視覺藝術特征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4(07):63-68.
[4]楊璐.醫學期刊封面設計的思路與實踐:以《亞洲男性學雜志》為例[J].編輯學報,2018 (04): 365-368.
[5]姜梅,張桂弘,高毅,等.科技期刊封面設計與立體化傳播探索:以《含能材料》為例[J].編輯學報,2020 (03):274-277.
[6]王海霞,楊素紅.科技期刊封面圖片的獲取:以《物理》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08):842-845.
[7]丁廣治,陳玲,馬超一,等.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新創意[J].科技與出版,2016(06):23-27.
[8]國家技術監督局.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GB/T 3179-199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2.
[9]國家新聞出版署.期刊出版管理規定[EB/OL].(2008-04-28)[2022-12-11].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0/24193_3.shtml.
[10]黎文麗,高時闊.學術類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原則及表現[J].編輯學報,2006(05):335-336.
[11]楊祖彬.科技期刊封面色彩運用的幾個問題[J].編輯學報,1998(03):136-138.
[12]王國燕.科學圖像傳播[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4.
[13]王國燕,姚雨婷.科技期刊封面圖像及創作機構的案例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4(10):67-71.
[14]中國科協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15]王秋萍,溫學兵.因刊制宜 突出個性:國內綜合性科技學術期刊封面設計調查與分析[J].編輯學報,2017(05):424-426.
[16]崔之進.頂級科技期刊封面經典圖像改寫初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9):867-874.
[17]王國燕,張致遠,姚雨婷.中外科技期刊封面圖片的比較研究:基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3635 種科技期刊的調研[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08):1075-1077.
[18]楊臻崢,鄭曉南.藥學類科技期刊彩色排版與封面設計的現狀調查及優化建議[J].編輯學報,2021(06):639-643,648.
[19]李娜,戴申倩,劉洋,等.中文科技期刊封面設計與探索:以《協和醫學雜志》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04):487-493.
[20]崔之進.頂級科技期刊封面的中國元素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02):99-104.
[21]張輝潔,唐秋姍,曾玲,等.科技期刊融合科學與傳統文化的封面設計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9):1068-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