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果金鳳
[內容提要] 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與執著拼搏的奮斗意志。英雄精神是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靈活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精神資源。挖掘闡釋英雄精神的生成邏輯與科學內涵,呈現英雄精神多層面、全方位的育人價值,從完善教育模式、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榜樣示范效應、踐行英雄精神等方面,探索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有助于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關鍵詞] 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價值;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 王濤,遼寧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果金鳳,沈陽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 本文系2 0 2 1年度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的宣傳教育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 L 2 1 B K S 0 1 7)的階段性成果。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1] 1 9“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2]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過了從救國興國到富國強國的偉大征程。在偉大征途上,英雄人物成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關鍵助推力。英雄人物身上展現出的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涵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資源。英雄精神是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想力量,是厚植愛國情懷的情感源泉,是提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精神標尺,是涵育大學生奮斗意志的重要資源。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將英雄精神融入教育教學過程,把英雄故事講生動、講鮮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英雄精神的生成發展邏輯與科學內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仁人志士的共同夙愿,而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一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 1] 1 9。對英雄精神生成發展邏輯的深層透視,對其科學內涵的深刻分析,是充分發揮英雄精神價值引領、精神培育、品格塑造作用,探索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的起點。
(一)英雄精神的生成發展邏輯
英雄精神的生成有其內在邏輯,對此我們可以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層面來理解。英雄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生成發展于歷史與現實的鮮活社會實踐。
1 .歷史邏輯:生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
英雄精神根源于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積淀而成的獨特英雄價值取向與社會實踐,即英雄精神是英雄的價值理想與歷史實踐的合一。中華文化博大深邃、源遠流長,英雄價值取向由此凝萃而出。《論語·衛靈公》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可謂英雄的代名詞,而英雄的價值追求便在于求“仁”,對自己有仁義的要求,對他人有仁義的對待。《漢書·敘傳上》中記載班彪勸隗囂的《王命論》中有“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東漢末年,群雄爭霸,“英雄”一詞也獲得了較為廣泛的使用。王粲的《漢末英雄記》中以人物列傳為體例,記錄了5 5人的事跡。曹魏劉劭《人物志·英雄》言:“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這些典籍對何謂英、雄、英雄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界定,對于英雄的價值取向雖然各有側重,但其內涵追求、理想志向趨于統一,即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才能才干、膽識膽略。在英雄價值取向的驅動下,一代代英雄,用生命驅動歷史進步的車輪。從屈原、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到林則徐、鄧世昌、孫中山、李大釗,眾多救國救民于水火的仁人志士,飽含以身許國、忠貞不屈、堅定執著的民族氣節與崇高品質,在中華民族的豐碑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典籍記載與人物書寫,使我們能夠對英雄的價值取向、英雄的歷史實踐以及由此凝練而出的英雄精神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雖然時代不同,英雄人物不同,但厚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積淀與深厚的文化土壤的英雄精神生生不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2 .理論邏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發展于對馬克思主義英雄觀的發揚
英雄精神的生成發展與系統闡發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是對馬克思主義英雄觀的發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中英雄對歷史前進起到關鍵推動作用。但是英雄及其精神必然是在一定的客觀歷史條件和群眾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英雄及其精神對歷史的推動與創造不能跨越當時的歷史階段,不能憑空創造歷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3] 4 7 0 - 4 7 1。歷史的進步不能歸功于個人,那些在歷史中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人物,并不是因為其個人的獨特品質使得歷史別具一格,而是其自身所具備的品格特質在時代環境中獲得了最大呈現,其對社會與歷史的貢獻得以實現,即時勢造英雄,“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 3] 1 3 7。對于杰出人物或英雄志士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給予了肯定,但同時明確了杰出人物或英雄志士不是憑空而來,強調了他們產生的基礎,即群眾,明確了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列寧也認為:“偉大的革命在其斗爭過程中會造就偉大的人物,使過去看來不可能發揮的才能發揮出來。”[ 4]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5]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6],“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 7]。從本質上來看,馬克思主義英雄觀和群眾史觀是辯證統一的,即人民群眾可以創造偉大事業,可以成為英雄,英雄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英雄的成功是無法脫離群眾的。英雄精神的理論基石來源于馬克思主義英雄觀。在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下,既要肯定英雄精神對社會歷史的助推作用,又要看到英雄的產生及其精神的形成始終根植于時代境遇與廣大群眾。
3 .實踐邏輯:英雄精神生成發展于偉大的實踐創造
從實踐邏輯層面來看,英雄精神的生成源于活躍在歷史與現實場域中的最直觀最具體的英雄所進行的偉大實踐。追溯一種精神的生成,必然要回到社會實踐。精神的哲學本性是實踐,只有在廣泛而鮮活的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人類精神現象的最終根源。英雄精神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條件艱苦卓絕,英雄們沖鋒陷陣、視死如歸;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英雄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深刻變革,英雄們敢闖敢干、勇于突破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使命在肩,英雄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無數英雄為民族獨立奔走呼號,為國家富強前赴后繼,為民族復興接續奮斗。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那些為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而犧牲、奮斗的人們都是民族的英雄、國家的榮耀,是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脊梁。歷史和實踐證明,英雄和英雄精神貫穿時代發展始終,并產生了關鍵性的歷史作用。從新文化醞釀而出的五四精神,到“開天辟地大事變”鑄成的偉大建黨精神;從點燃星星之火的井岡山精神,到世所罕見的戰略轉移鑄就的長征精神;從十四年浴血奮戰的偉大抗戰精神,到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精神;從“兩彈一星”精神到紅旗渠精神;從抗震救災精神到偉大抗疫精神,英雄事跡、英雄精神一直是我們傳播弘揚的主旋律。新時代奮斗在各個領域的英雄模范,堅守在各條戰線的時代楷模,是英雄及英雄精神最鮮活、最具說服力的直觀呈現。
(二)英雄精神的科學內涵
英雄精神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與鮮明的實踐導向功能。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3] 4 2英雄精神內嵌著“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這也使得“為人民服務”成為英雄精神價值立場的集中體現。英雄精神是人民主體思想的集中體現,包含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和執著拼搏的奮斗意志。
1 .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8],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催生英雄與英雄精神的源泉。回首百年征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之下,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進而創建了中國共產黨,至此,中國進入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
愛國主義情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凝鑄在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的偉大實踐中,蘊含著對祖國榮辱興衰的深沉責任感,對民族歷史與國家未來發展的厚重使命感。在艱辛坎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蓄勢待發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突飛猛進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具有廣闊前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都有英雄人物的身影,他們引領歷史進步,帶領人民前行,他們身上無不散發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在艱難的革命歲月,無數忠貞不屈的仁人志士向死而生,“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讓反動派的槍聲來作為結婚的禮炮吧”,喊出了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貞不渝;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錢學森曾說,“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學森用他的一生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彰顯了英雄的愛國主義情懷。百年征程,篳路藍縷,除了有名英雄,還有無數無名英雄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愿景貢獻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9],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要過要闖,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置身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方位,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更加復雜多樣,更需要發揚英雄精神,以忠誠愛國、堅定信仰凝心聚力,積極應對挑戰,有效化解風險,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拼搏奮斗。
2 .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英雄模范們都對黨和人民事業矢志不渝、百折不撓,……都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沖鋒陷陣、頑強拼搏,……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展現了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 1 0]無私奉獻是英雄們深沉的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是舍小家為大家的人生態度,是堅守工作崗位、無私忘我、默默無聞、不貪功名、不計私利、舍小家為大家的身體力行。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這份為民族、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一代代英雄模范的默默付出、無私奉獻中得到踐履。中國核工業功勛人物朱光亞多次參與組織領導我國原子彈、氫彈實驗,為“兩彈”技術突破作出重大貢獻。朱光亞作為五十二位決定回國服務的留美學生之一,在《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中表達了對祖國的牽掛與思慕,對人民的關懷與眷注,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自豪與敬仰,他號召留美學生回到祖國,為祖國的崛起強大、為人民的歲月安穩而竭盡心力。“時代楷模”張富清、“戰斗英雄”李延年、“鋼鐵戰士”麥賢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和國的女兒”屠呦呦、“人民英雄”申亮亮等,無數英雄為國家繁榮昌盛、為人民幸福安泰、為崇高的共產主義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
3 .執著拼搏的奮斗意志
奮斗精神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而實踐的成功有賴于持續而執著的奮斗意志。崢嶸歲月中,人民英雄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以血肉之軀鑄成銅墻鐵壁,在革命建設的路途上披荊斬棘、攻堅克難,不斷繪就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宏偉藍圖,激勵著一代代國人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中勇毅前行。百年征途上,英雄們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為人民的安居樂業頑強拼搏、埋頭苦干,始終胸懷赤子之心,奉獻青春、砥礪前行,以堅定不移的執著信念破除前進阻礙,成就偉大事業。“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3 0年,在國外技術封鎖的困難時期,不怕困難,執著拼搏,解決了導彈發射時艇身穩定性問題。“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日以繼夜,潛心研究,堅持自主創新,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這些人民英雄展現出的執著拼搏的奮斗意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二、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執著拼搏的奮斗意志構成英雄精神的重要內涵,蘊含著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是時代新人的精神標桿。
(一)英雄精神是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想力量
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領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形成理論自覺與實踐自覺,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方向與實踐路徑選擇,“讓真理武裝我們的頭腦,讓真理指引我們的理想,讓真理堅定我們的信仰”[ 1 1]。從思想內涵到實際踐行,英雄精神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在思想方面,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拼搏意志是英雄精神的核心內涵,并在英雄人物對社會與歷史的服務與貢獻中得到體現。在實踐方面,英雄精神是英雄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踐諾履責的力量源泉。英雄精神既是一種堅定的精神信念,也是一種真切的實踐活動,其在歷史中的鮮活實踐性及其對社會歷史所產生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在精神信念還是在實踐導向方面,都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具有強大說服力的方向引領與資源支撐。直觀的英雄形象與動人的英雄事跡是感召大學生踐行英雄精神的動力源。
(二)英雄精神是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情感源泉
英雄“充分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以身許國、精忠報國”[ 1] 1 6的民族氣節。這是英雄的鮮明品質,也是英雄精神的內涵。英雄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沉熱愛,為捍衛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將生死置之度外,英雄的精神、英雄的選擇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緬懷英雄人物、崇敬英雄精神、宣講英雄事跡,是“保留民族、國家、政黨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 1 2],也是對歷史進程與歷史知識的深度學習過程。對革命歲月與英雄人物的馳念,可以激發大學生敬畏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爭做英雄的人生追求,強化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深沉熱愛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認同。井岡山時期,時任中共蓮花縣委書記的劉仁堪,在刑場上他的舌頭被敵人割掉,他就用腳趾頭蘸著血在地上寫下“革命成功萬歲”;寧灑熱血,不失寸土的陳祥榕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贊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時代楷模,彰顯時代英雄的光輝形象,能夠進一步激發大學生不畏艱難、敢闖敢干的拼搏意志。王進喜以鋼鐵般的意志征戰油田,用生命踐行“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鏗鏘誓言,“鐵人”稱號是對他堅毅品質與不輸精神的最好寫照。英雄事跡與英雄精神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加深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使大學生在情感、心理上深深鑄牢家國情懷,投身實現中國夢的接續奮斗中。
(三)英雄精神是提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精神標尺
于平凡之中見偉大,于質樸之中見品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無數英雄在平凡與不平凡中鑄就卓越人生,他們的高尚品德修養與思想道德境界凝聚而成的英雄精神,已成為提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精神標尺。革命歲月烽火狼煙,無數英雄英勇斗爭,為國捐軀,鑄就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等。在百廢待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英雄矢志奮斗,赤膽忠心,公而忘私,鑄就了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浪潮中,人民英雄銳意進取,勇闖高峰,鑄就了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勞模精神、女排精神等。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位,各條戰線上的英雄身先士卒、大公無私,鑄就了脫貧攻堅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危急時刻,英雄們臨危受命、逆向而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無私無畏地守護人民生命健康,鑄就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等等。這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領域中淬煉出的精神都是英雄精神的具體呈現,是英雄精神的多層面展現。英雄精神中閃耀的人性光輝,展現的精神境界,成為引導青年,提升大學生品德修養的精神標尺。在大學生中營造向英雄學習、向榜樣看齊的精神氛圍,引導大學生以國家榮譽為己任、以人民幸福為己責,堅守初心、奉獻力量,這是英雄精神教育的內核。以英雄精神涵育大學生品德修養與精神境界,激發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擔當時代使命,建功立業,成就精彩人生。
(四)英雄精神是涵育大學生奮斗意志的重要資源
執著拼搏的奮斗意志是英雄精神的重要內涵。面對時代的責任使命、民族國家的發展前途,一代代青年在執著拼搏中奮發有為、成就夢想。《湘江評論》的創刊詞展示了毛澤東在青年時代的思想抱負,以天下興亡、國家自強、社會安穩為己任,勇于擔負時代賦予的重擔使命,敢于號召青年和民眾為著更好的國家社會奮力而為,他大聲疾呼:“我們不干,誰干?”[ 1 3]。李大釗尤為重視對青年人的教育引領,他寄語青年:“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倡導青年以青春的靈動為家庭注入活力,以青春的奮發為國家的崛起注入力量,以青春的蓬勃茂盛托舉起一個興盛的民族,讓青春的鮮活與朝氣成為人類共有的力量,讓青春的壯懷激烈與揮斥方遒成為地球、宇宙的雄渾偉力。時代楷模黃文秀是“大山的女兒”,她用生命詮釋了最美的青春,用行動書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黃文秀的入黨申請書真切地表達了她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強烈意愿,她將個人價值融入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奮斗,心系村民,全身心撲在扶貧“長征路”上。為民族、為國家奮斗的青年都是英雄,他們身上展現出的英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當代青年,成為引導青年學生銳意進取、拼搏奮斗的重要資源。英雄精神激勵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踔厲奮發,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
三、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英雄精神教育要從孩子抓起,要充分認識英雄精神的育人價值,探索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具體來說,可以圍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英雄精神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英雄榜樣示范效應、激發青年踐行英雄精神等方面來展開。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強化英雄精神教育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在教育內容與教育渠道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是教育內容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是教育渠道的建設和拓展。第一,以系統性方式強化大學生對英雄精神的理解認同。英雄精神的內化不能自覺完成,需要進行有意識的系統教育和灌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史實教育,反對妄自菲薄,抵制數典忘祖,敢于批駁歷史虛無主義,自覺引導學生敬畏英雄、崇尚英雄,提升精神境界、涵養英雄氣概。第二,拓展英雄精神教育渠道,將英雄精神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格局,系統規劃英雄精神教育,增進大學生對英雄精神的認同與踐行。一要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培育英雄精神的主渠道作用與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結合課程內容促進英雄精神的有機融入;二要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利用學校學院以及校內各類社團組織的頭條號、抖音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拓展英雄精神的教育傳播渠道,通過網絡媒體營造涵育英雄精神的空間環境,強化英雄精神的傳播力與感染力。
(二)把握好英雄精神融入的高度、溫度與限度
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從多方著力,要在思想性、理論性上有高度,在針對性與親和力上有溫度,在素材選取與融合上有限度。第一,掌握理論高度,注重“四個自信”的引領與認同教育。在講述英雄精神時,不能就事論事、只講史實,要從史實中提煉精神的內涵與信仰指向,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第二,富有情感溫度,依照學生的接受特點推進英雄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以英雄事跡為案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表達轉化為具有親和力與說服力的敘事性呈現。用英雄精神教育引領大學生,這不僅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補充和豐富,而且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與說服力,使其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進而提高教育效果。第三,把握融合限度,將英雄精神恰當地融入教學內容。在將英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英雄事跡、英雄精神與歷史事實的統一,避免厚此薄彼、輕重偏頗;另一方面,要注意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尊重英雄、尊重歷史,對英雄精神與事跡史實進行客觀講解與呈現,引導學生崇敬英雄、欽佩英雄、向英雄看齊;學生要自覺學習英雄精神,加深對英雄精神的理解,讓英雄精神真正入腦入心。
(三)走進英雄,加深對英雄精神的理解,提升英雄精神的價值示范引領效應
走進英雄可以從“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方面進行。一是“請進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發揮英雄的先鋒模范作用,應多邀請一些先進模范人物、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進校講述自身和先輩們的英雄故事,以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增強教育的直接性、感染力、親和力。大學生在與英雄人物直接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切地感受英雄身上的光輝品質與崇高精神追求。二是“走出去”。社會實踐活動比理論教學更具有說服力、感染力,能夠促使學生自發形成對英雄精神的情感認同。在英雄紀念場館開展沉浸式教育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歷史史實、文物遺存,翻閱文獻資料,感悟英雄精神,還可以在感性認知中強化理性認同,在追憶英雄事跡中思考人生價值,在精神感召與洗禮中提升境界。做好英雄精神的實踐教學,要注重環節設置與資源開發,特別是在特殊的歷史紀念日,如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在這些特殊日期組織英雄悼念活動,有助于學生重溫英雄事跡,激發情感共鳴、價值共識。讓學生在“請進來”與“走出去”的活動中,回顧英雄事跡,感悟英雄精神,促進英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激發學生自覺踐行英雄精神,提升對英雄精神的行為認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1] 1 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 1 4],要培育青年爭做英雄的主體意識與行為認同,“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 1 5] 3 0,“要把他們立為心中的標桿,向他們看齊”[ 1 5] 3 1。對英雄的崇敬是喚醒自我價值的自覺,對英雄的緬懷是砥礪自我的使命宣誓。推進英雄精神的弘揚傳播、推動英雄精神的落地實踐,不是某一時段的短期活動,也不是某個地區的局部建設追求或指標,而是一個國家對英雄文化的推崇與持續建構,是一個民族對英雄精神的弘揚與世代傳承,是人們對英雄的欽慕、敬佩,對英雄精神的踐行。一是增加社會弘揚英雄精神的力度,增強對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的宣傳,加大對英雄事跡紀錄片、影視劇的傳播,營造學習英雄精神的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英雄精神的自覺意識。二是完善高校學生考評指標體系。傳播英雄精神、踐行英雄精神應成為學生培養的指標內容,激勵學生學習英雄精神,弘揚英雄精神,開展踐行英雄精神實踐活動,將其作為課程的選修或必修部分納入學分,或作為加分項。三是推進家庭示范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要以身示范,發揚英雄精神,參與英雄精神教育活動,營造傳承英雄精神的良好家庭氛圍,修身律己,做好表率。踐行英雄精神,激發主體行為認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合力營造以英雄為學習榜樣的整體氛圍,以此堅定理想信念,樹立英雄意識,踐行英雄精神。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 1 6]時代潮流,浩浩湯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1] 1 9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逐夢人接續奮斗、擔當有為,需要千萬個英雄人物勇毅前行,執著奉獻。將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敬英雄、踐行英雄精神,堅守初心、奮發有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匯聚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 1]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 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5.
[ 2]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N].光明日報, 2 0 1 6 - 1 2 - 0 1( 2).
[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4] 列寧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2: 7 1 2.
[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5 1 1.
[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2: 5 8.
[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0: 1 3 9.
[ 8]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 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2 0 - 0 9 - 0 4( 2).
[ 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1 5.
[ 1 0] 習近平.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1 9 - 0 9 - 3 0( 2).
[ 1 1]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 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1 6 - 1 0 - 2 2( 2).
[ 1 2] 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紀念活動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0 1 7: 3 7 6 - 3 7 7.
[ 1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 1 9 9 0: 3 9 0.
[ 1 4]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7: 1 3 0.
[ 1 5] 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7.
[ 1 6] 習近平.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N].人民日報, 2 0 2 0 - 1 0 - 2 2( 1).
(編輯:牟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