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熹 司文峰
[摘 要]教育數字化改革對我國新文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統籌兼顧信息技術與文科教學的融合、交叉,對教學理念、學科內容、教學手段等進行“跨科”整合。文章基于新時代的數字化變革與新文科建設的要求,聚焦信息化模式在文科教學中的應用,從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文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數字化+新文科”教學改革創新模式,提出“內容貫通化、內容前沿化、方式多元化、評價精準化”四位一體的改革體系,以公共管理類課程為例,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將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手段融入文科教學,深化文科教育的特殊價值與品格,為構建新文科發展的信息化之路、現代化之路提供理論參考和應用實踐。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新文科;學科交叉;模式創新; 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4-0036-05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數字化產業加速發展,催生了基于數字化思維的知識傳播方式,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0年發布了《教育數字化轉型:聯通學校,賦能學生》,提出建立教育與數字化的聯通[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教育數字化,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2]。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強調進一步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深化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3]。由此可見,從國際到國內,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數字化改革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動教育變革的必由之路。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新文科建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背景,以全球治理、科技創新、社會變革進入新階段為基本前提,以交叉與融合、傳承與創新、協同與共享為基本路徑,以文科科研轉型與創新為抓手,推動文科建設的轉型,促進提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創新力[4]。“新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轉型的重要概念,是指對傳統的文科進行重組,統籌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學科之間及其與自然科學學科的融合,包括推動新交叉、實踐新模式、建設新體系等科學內涵[5]。然而,很多高校的文科教學仍然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授課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都比較單一,難以適應當前新文科建設的改革要求和教育數字化的時代需求。為了適應新時代文科建設的要求,探索“數字化+文科”的教學模式,文科教學模式的轉型迫在眉睫。那么,當前的文科教學為什么難以轉型?在教育數字化的背景下,如何將“數字化”融入新文科建設當中?在文科課堂構建“數字化+新文科”的教學體系需要從哪幾個方面展開?以上幾個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已有不少研究關注文科教學模式改革的內容。冶進海從宏觀上提出了新文科教學與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6];修南提出了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根本原則與實施路徑[7];賈文濤、李怡君探討了新文科信息資源基礎平臺的建設[8]。在現有關于文科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一方面,鮮有研究以信息化改革作為切入點,系統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針對性解決當前文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文科教學轉型與創新;另一方面,現有研究多從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入手,探討教學目標、教學原則與教學理念,而從微觀層面系統設計基于新文科建設的具體教學改革策略的研究較少。新文科建設是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需要結合當前數字化的要求,在思維上,深化文科自身的特殊價值與品格;在技術上,結合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因此,本文在教育數字化的背景下,探索“數字化+新文科”的教學體系,并以管理類課程為例,嘗試將信息化的技術和手段融入文科教學當中,注重大視野、大互補的學科互補與交叉,凸顯新理念、新理論的新文科教學范式,并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以期為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新文科的教學轉型提供參考依據,為統籌公共管理學科內部及其同自然科學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一、傳統文科教學難以轉型的原因
(一)教學體系缺乏連貫性與融合性
現有的一些文科類課程,缺少對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系統梳理,呈現知識和范式上的“碎片化”現象。一方面,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課程體系的章節之間都存在著嚴謹的邏輯關系。現有的部分課程體系學習只聚焦于每堂課的內容,忽視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導致學生難以建立整體的知識框架和體系,對于課程內容沒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和理解,不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另一方面,一些文科類課程只聚焦于課程本身,沒有結合外部環境和其他相關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都難以實現突破。交叉學科的知識融合是當前高校課程的高階培養目標,也是培養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新型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文科知識的交叉能夠跨越學科邊界,推動傳統文科建設與信息時代的結合,落實新文科建設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傳統的文科類的教學內容普遍存在更新較慢、與科學前沿脫節的問題。一方面,傳統的文科教學資源相對陳舊,教材更新周期較長,存在不夠直觀、難以修改和擴充的問題。陳舊的教學內容不符合新文科建設中思想體系、價值體系和思維體系的培養要求,缺乏廣度和深度,難以滿足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求。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內容以教材知識為主,涉及的科學前沿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較少,難以體現最新的科學方法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在高校課程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體系,更需要對最新的科學研究方法與觀念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培養探索與創新能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傳統的文科教學模式多為以課堂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教師著重于對知識點的講解,而較少設計互動和實踐課程環節,容易導致教學單一、死板的問題。從師生互動的角度來看,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均缺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對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缺乏實時統計與反饋體系。長此以往,學生課堂參與度越來越低,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也難以提升。
(四)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呈現以下兩方面特征。第一,從評價主體和客體來看,現有教學評價多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學生自評與互評。這樣單向的評價體系難以強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難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第二,從評價的頻次來看,評價多集中在課程結束后的期末階段,頻率較低。這樣的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的幫助極其有限,未能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作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應當嘗試結合信息化的方法,將教學評價精準化,促使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對課程進行及時的調整與優化,從而保障新文科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數字化+文科”的教學體系構建——以公共管理類課程為例
針對上述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本文將構建“數字化+文科”的教學體系,將教育數字化的要求融入文科教學當中。具體來說,就是基于前文提出的傳統文科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體系貫通化、內容前沿化、方法多元化、評價精準化”的四位一體改革體系,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改革路徑。
(一)“學校—學院—教師”協同的課程體系貫通化
教學內容應當注重不同課程之間的體系構建,通過學校、學院和教師三個層面,形成三級教學組織,不同教學組織相互獨立又相互協同,形成立體貫通的教學體系(見圖1)。
首先,學校層面對于文科學院的課程體系設置應注重國情、校情與學情的整合優化,打破院系壁壘,實現從“分科治學”到“科際融合”,構建多學科交叉、彰顯學校特質的課程新體系。對于公共管理類課程來說,可以邀請計算機學院、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等的優秀師資與專家,參與和指導課程的設計,為學生講授信息化技術的專題課程。其次,學院層面應當凝練學校的教育哲學,明晰課程體系的結構與內容,通過整合不同專業的教學資源,明確課程定位、功能定位與屬性定位,避免課程體系脫離需求,強化課程體系布局的完整性與科學性,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例如,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建立了“數字化人文科學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立了“高新技術人文學科研究院”[9],許多國際頂尖的學府都在開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以增加學科的立體架構。最后,教師層面應當在課程教學中強調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強化知識點之間的聯動,將學科內不同的知識點聯通整合,為學生講授更加具有連貫性的教學內容。同時,要把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公共管理類課程不僅需要講授本課程的相關理論,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化的技術,從而兼顧學科交叉與學科貫通的邏輯,使學生形成立體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有效理解和吸收,實現“保留文科特色、凸顯學科思維、結合信息化手段”的課程體系。
(二)基于“兩個融合”的教學內容前沿化
針對傳統的文科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創新的特點,需要以培育高階思維為目標,立足于“兩個融合”——理論與應用相融合、書本知識與科學前沿相融合,基于信息技術手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告別“水課”,打造“金課”,在傳統的文科之道的基礎上力求創新。
一方面,要將理論與應用相融合。具體做法是:進行課程知識點的梳理,即對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做最基礎的理論介紹、講解、歸納,并借助信息化的工具梳理呈現相關知識點脈絡,以游戲化元素呈現學生在數字空間中的思維導圖,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知識網絡。依據每堂課的知識內容,通過增強型信息化技術呈現實踐應用的案例,實現新型學習場景的即時交互,如北京海淀區某元宇宙教育體驗中心的桌面式VR,能夠使學生直觀了解到課程知識點在現實治理實踐中的應用,具有沉浸感、代入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由此,從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將數字化呈現、管理、整合等功能嵌入具有廣度和深度的教學內容,在體現學生思維、能力和素質培養理念的新文科課程群設計中,納入教育數字化的前沿應用形式,以技術驅動內容,跨越文科課程本身的局限性,建立有思維、有技術、有價值的課程內容體系。
另一方面,要將書本知識與科學前沿相融合。幫助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最前沿的研究動態及相關應用方向,實現科教融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依據每堂課的知識內容和學生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利用互聯網“云”“庫”“塊”技術和網絡教學資源形成的數據庫、資源庫,發揮大數據技術的篩選與推薦功能,在提供公共管理類經典文獻的基礎上,記錄學生行為偏好數據,實現前沿研究成果的個性化推送,并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研讀分享和討論,在網絡上完成協同編輯的共創小組報告,實現“全程互動與指導”。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獻閱讀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實現教學深化。
(三)“線上線下聯動、課內課外互補”的教學方式多元化
教學方式多元化是指在不同的教學空間,結合信息化手段,展開差異化教學,實現“線上線下聯動、課內課外互補”的多元化教學方式,讓理論教學更富現實意義,以適應信息化時代對高校教學的要求,使“平面教學”走向“立體教學”。
首先,教學方式的選擇應注重“線上線下聯動”的原則。課程開始前,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發布該課程的相關內容,包括每一堂課的教學安排、授課目標、關聯性知識點等;同時,針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利用“問題驅動思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將教學視頻、PPT、隨堂討論題目等學習資源發布在平臺上,學生可以查看自己對于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完成進度。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在平臺上發布作業,學生可以直接在平臺上完成作業,并就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在平臺上向教師反饋。同時,線上模式的小組作業可以聯動不同學校公共管理類的學生一起討論,從而對比分析不同地區的案例與調研情況。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突出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優勢,掙脫教學固定時間、地點的束縛,提升教學效率。
其次,教學方式的選擇還應注重“課內課外互補”的原則。基于深度學習的培養理念,依據內部學習遷移和外部拓展遷移的方法,課內教學注重知識在內部的遷移和運用,課外教學強化知識在外部的遷移和拓展。具體來說,課內的教學選擇以“學”為主的方式,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小組討論、案例辯論等多種教學活動,還可以課后在數字教學平臺上設置補充辯論議題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思維。同時,遵循“以賽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理念,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比賽和互聯網創業比賽等,從而加強其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與基層地方政府、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參觀、調研等課外學習的機會。此外,數智化技術還可以突破空間場域,為學生在數字空間中仿真模擬實踐場景,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功能技術,學生無需出校即可體驗校外實踐,實現校內外教學的時空跨域,充分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知識融入實踐的能力。
(四)多維評價融合保障教學評價精準化
針對以往文科教學中評價單向、低效的問題,應探索更加精準化的教學評價模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要求學生在課堂中經常展開自評和互評,具體的評價體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自評。學生可以直接基于線上教學平臺,將自我評價的內容直接上傳到系統當中,云平臺可以對每節課學生的評價內容進行即時的統計分析和反饋,作為教師調整課程策略、對課程進行優化的數據依據。一方面,自評方式是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自我監督和管理,能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熱情,突出教學當中對“學”的評價。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評價手段讓教師能夠快速、及時地通過學生自評得到學生的反饋,可以針對學生的共性和個別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方式,突出教學當中對“教”的評價。
二是學生互評。在課堂當中的討論、小組匯報環節,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和評分規則,教師評分與學生互評各占一部分權重。學生互評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在課堂中聽其他小組匯報時保持專注,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使學生在其他小組的匯報中發現他人的長處,對比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方式,能夠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強化在教學當中“學”的主導地位,幫助學生從“依賴型學習”向“自主型學習”轉變。
三是數據評價。通過運用數智化技術,教師可在數智化設備上,結合大數據可視化的智能評測系統,采集追蹤學生學習情況,計算分析相應的教學狀態數據,通過學生使用線上平臺教學資源的次數和時長、作業成績、作業用時等數據,以全過程的總體數據替代傳統樣本數據,形成階段性的過程診斷報告,繪制學生學習成長畫像,持續針對性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最終,基于教學源數據的過程性采集,結合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數據,通過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發揮相互增值評價,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精準評價。
三、結語
信息化時代,實現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加快推動新文科建設,而教育數字化則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動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時代的新文科建設,需要針對改進傳統文科教育暴露出的問題,依據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發展規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學科融合,增強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設計公共管理教學課程信息化改革的策略,并拓展了多樣化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以期能夠破解在文科教學中遇到的困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學院與教師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與文科教學的融合路徑,完善課程的教學模式,推動新文科建設提質增效,培養具有創新力的復合型新文科人才,實現從“教學”到“教育”的升華,以教育數字化踐行中國式現代化。
[ 參 考 文 獻 ]
[1]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connecting schools, empowering learners[EB/OL].(2020-10-16)[2023-06-12].https://www.itu.int/en/myitu/Pub?
lications/2020/10/16/08/37/The?digital?transformatio?
n?of?education.
[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 (2023-01-12)[2023-06-12]. 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301/t20230112_1039188.html.
[4] 莫蕾鈺,王碩旺,汪諸豪,等.新文科的使命、愿景與實踐探索[N].光明日報,2021-01-01(6).
[5] 劉振天.文科知識生產的本土邏輯及高校新文科建設的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11):7-14.
[6] 冶進海.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文科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2(Z1):52-54.
[7] 修南.面向新文科建設的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50-53.
[8] 賈文濤,李怡君.高校新文科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創新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2(Z1):55-57.
[9] 郭英劍.技術改變人文:人文學科的一場革命[EB/OL].(2020-10-05)[2023-06-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299.shtm.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