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案導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訓能達標的教學活動,其突出的優點在于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學行為,注重學法指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一。文章從三個方面試析利用小學英語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學案導學;自主學習;自學質量;學生能力
作者簡介:郁笑笑(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河口鎮景安小學。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苯虝说哪康牟粌H僅是傳遞知識,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自行探索、學習知識,這才是教育的真諦與最終目的。所以,學會放開手腳,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無疑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點改革方向。據觀察,學案導學對學生而言具有良好的啟迪效果,能夠為他們指明學習的方向。學案導學的落實與優化運用,可以有效改善小學生的學習狀態,讓自主學習不再是空談。而如何利用學案導學啟迪學生自學,還需要小學英語教師對整體的教學計劃進行多方向、多角度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科學的引導之下學會自學,感受英語的魅力。
一、優化學案內容,融入激趣元素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往往會成為動力的催化劑,它能讓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依然保持高漲的探索熱情,學習方面亦是如此。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這不但是提高學生自學積極性的關鍵所在,也是學案設計的要點之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方法較為傳統、老套,難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其實,激趣環節在學案中尤為主要,它不但承擔抓住學生眼球的任務,還要與學生所學的知識緊密關聯。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的基礎上獲得玩的體驗,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將知識深埋在心中[1]。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5“How old are you”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掌握four、five、six、seven、eight等單詞的拼寫與發音,了解英文數字的具體用法,并能夠在生活中熟練運用這些單詞。
在設計自主學習導學案時,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從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筆者摒棄了以往死板教條的學案模式,圍繞激趣理念對導學案進行了優化。
1.通過音頻學習four、five、six、seven、eight 等單詞的發音,并跟隨朗讀,確??梢詫⑵淞骼刈x出來;記住這些單詞的漢語含義,在生活中尋找它們的存在,例如標簽上的英文數字或是廣告上的英文
數字。
2.聆聽歌曲《One Two Three Four Five》,準確地將歌曲演唱出來,并進一步感受歌詞中英文數字的發音。
3.組織學生開展1至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游戲,要求學生將答案用英文填寫到練習本上。在此期間,學生不能翻閱教材。
4.重溫之前學過的數字單詞,并準確默寫1至10的英文單詞。
在上述任務中,筆者依次融入了生活中的英文數字、兒歌及數字游戲。這些內容深受小學生的喜愛,使英語學習擺脫枯燥乏味的局面,從而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當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反復運用英文數字之后,這些數字的單詞拼寫方法會漸漸地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
激趣元素數不勝數,在設計導學案時,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融入不同的激趣元素。比如,在記憶新課單詞時,英文兒歌能夠起到較好的記憶效果。而在指導學生記憶個別未在兒歌中出現的單詞時,教師還可以融入圖畫資源。如單詞“eye”,筆者在學案中穿插了人臉的圖片,這樣學生在參考導學案進行自學時,就能第一時間將單詞和圖片聯系起來。其中,兩個e可以看作人類的眼睛,而y則是鼻子。如此一來,單詞的記憶不但更形象,還能更深刻。
總的來說,增強導學案的趣味性是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的關鍵,也是培養小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一步。所以,教師在此階段需認真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和反饋優化導學案,以興趣促學習。
二、設計合作小組,提高自學質量
受生活環境、學習習慣、綜合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學生在開展自主學習時,往往具有不同的效果。其中,能力強的學生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升,而能力弱的學生很容易因為碰壁而心生氣餒。為了確保全體學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合理地分配合作學習小組是關鍵。與聚堆學習不同的是,合作學習只是輔助自學的一個舉措,真正的學習主體依然是學生個體。因此,在落實學案導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要善于打破常規,引入更多的“花樣”,以賦予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讓英語學習不再枯燥[2]。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6“What time is it?”為例,在設計完導學案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從以下三點展開學習。
1.以個體自學為主,在自學中積累經驗
學生體驗自主學習是促使他們形成自學意識與能力的關鍵,但由于學生個體能力有限,他們在自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教師再基于學生的問題幫助他們找到準確的學習發展方向,從而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為高效。
在新課“What time is it?”的導學案中,為了讓學生更快速地摸索到新課的重點與難點,筆者將知識點“It’s time for+名詞”“It’s time to+動詞”標注在導學案中,并要求學生在研讀教材時從課文中找到上述語法的例句。之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評時,筆者發現全班有75%的學生在該環節遇到了問題,主要體現在無法靈活使用上述語法。筆者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設計了微課視頻,著重講解該語法的使用規范及現實例句,讓課堂講解更具針對性。
同時,這節課也涉及單數提問、復數提問等知識點,但是學生在自學時卻未能注意到這一點,這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依然有待提升。而在后期講解期間,為了讓學生捕捉到自己遺漏的知識點,筆者利用情境對話等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及時查缺補漏。
2.以合作學習為輔,在互動中集思廣益
所謂自主學習,并非純粹的“單槍匹馬”“閉門造車”,在遇到一些難以理解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學生也可以選擇與其他伙伴合作。這樣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還能鍛煉他們的合作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提供經驗幫助。
在學習“It’s time for+名詞”“It’s time to+動詞”時,考慮到小學生個體能力有限,筆者將全體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注:每組3人,其中學優生、中等生與學困生各1人),然后由組內成員共同探究,合作學習。當然,哪怕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他們的認知也是有限的,如果直接要求合作小組應用語法,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筆者首先在學案中添加了3到5個例句,然后要求合作小組在對例句展開分析的同時進行仿寫訓練,具體如下。
(1)It’s time for+名詞—It's time for my favorite part of the evening.
(2)It’s time to+動詞—It's time to have lunch.
在完成仿寫訓練后,筆者要求小組內部互相檢查,分析是否存在錯誤,并糾正錯誤。由此,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成“分析+擬寫”的體驗,從而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
3.以延伸活動為根,在參與中擴展認知
基于導學案拓展學習項目,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認知視野,另一方面能讓他們收獲更多有趣的英語常識。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還能為他們今后的英語學習夯實基礎。
比如,筆者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5“How old are you”的教學中給學生介紹了一些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尤其是關于日常打招呼的細節。在此期間,學生學習到在和西方人對話時,不能隨便詢問對方的隱私,如工作、家庭情況等,因為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此外,他們也了解到在初次結交西方朋友時,不可以隨意評價對方的性格、行為、人品等,因為在不熟悉彼此的情況下,隨意評價對方會讓他們感到不愉快。
當然,教師也可以在導學案中穿插一些延伸性的探索任務,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等媒介進行延伸學習。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英文諺語、歇后語等,如“Love me,love my dog”。如果從字面的角度去翻譯,會給人一種驢唇不對馬嘴的感覺,但是在中華文化的語境下,則可以翻譯為“愛屋及烏”。
當學生在線下的自主探索中學習到這些有趣的英語常識之后,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認知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會成為他們日后學習英語的催化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整體來說,小組合作學習是發揮學案導學效果的最佳途徑之一,它能打破許多小學生故步自封的學習狀態,促使他們敢于打破隔閡,融入集體活動中,大膽地說出并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在同伴的幫助下,學生也能夠積累豐富的自主學習經驗,從而讓他們在之后的自主學習中摸索到精準的切入口,全面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與水平。
三、課后查缺補漏,完善學生短板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再優秀的人也有出錯的時候,何況是小學生呢?反之,教師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科學客觀地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制訂針對性強的指導方案,以此讓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導學案更像是一次自主學習能力的摸底考查,而教師要做的便是結合學生的自學成果優化課堂指導方案,以此讓學生在課堂中更為扎實地掌握知識[3]。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8“We’re twins!”為例,當學生完成了對這節課導學案的探究之后,筆者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學生在新課生詞的拼寫與發音方面存在問題,有的學生對音標的掌握不夠扎實,導致他們在拼讀時難以咬準發音。
2.在結合注釋對新課課文進行翻譯時,只有30%的學生能大致翻譯出課文內容,而余下的學生則一知半解。筆者還注意到,有的學生在遇到難題時直接略過,且未做標注。
3.大部分學生在完成線下自學之后仍然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學到了什么。很顯然,這樣的自學狀態不但是在做無用功,而且還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針對上述三種情況,筆者以導學案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展開指導,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第二次自學。
以單詞的拼讀為例,在指導學生學習新課單詞時,筆者從音標入手進行現場指導、糾正,爭取讓學生把握單詞的正確發音。當學生初步掌握音準之后,筆者又從課文中提煉出具體的句子,以句子為引帶領學生分析單詞的漢譯、詞性和具體用法。
而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又順勢導入課文內容,讓學生在剖析單詞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形成一個初步的認知。如此一來,不但大大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同時也幫助學生解決了學習遇到的問題。此外,筆者還時刻提醒學生做好筆記,要求他們在課下反復溫習,從中尋找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與效果的方法,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簡單地通過短期教學是難以取得較大進步的。所以,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方式耐心指導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此讓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扎實掌握學習技巧,養成自學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為以后的英語學習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紅娣.學案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J].新課程(教研),2011(11):77-78.
[2]彭仙梅.以學案導學提高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江西教育,2013(Z6):74.
[3]許三妹.學案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J].校園英語,2016(0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