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麗 劉勛昌
【摘 要】核心素養導向下,大單元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方式,是實現學生知識結構化、思維進階化和能力素養化的重要方式。依托大單元教學理論,文章以九年級上冊的“堅定文化自信”為例,從建構大單元內容主線、引發大單元深度思考和實施大單元素養評價等策略來開展課堂教學,開創課堂教學新思路,促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學科思維方法,恰當運用學科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實現知識、思維、能力的有序融合與進階提升,最終以整體性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大單元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3-72-04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系,優化內容組織形式。”這意味著結構化的大單元教學走向課堂,實現從零碎化知識講解到整體性教學構建,使得學生達成深度學習。大單元教學追求教學過程結構化,從知識建構、主題界定、情境生成、問題驅動、任務設計、評價優化等方面進行整體性重構,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為例,提煉出“堅定文化自信”這一大單元主題,從建構大單元內容主線、引發大單元深度思考和實施大單元素養評價三方面搭建大單元教學實踐框架,翻轉常規教學形態,創新課堂教學方式,以更好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一、基于整體視角,建構大單元內容主線
大單元教學考慮教學全局,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圍繞課程學習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以整體化視角推進教學。從現實發展來看,大單元教學需要克服以往碎片化知識、點狀式認知、孤立式講解的問題,重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而知識理論體系的構建需要教師根據知識邏輯結構與學生發展程度構建立體式知識網絡,“以單元為單位,將單元的宏觀理論體系構造出來,為大單元教學搭建骨架,以此為基礎逐層填充微觀理論”[1]。以單元宏觀理論建構知識主干,以微觀理論豐富理論內涵,將二者銜接,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縱覽復雜知識體系,明確單元主題,推動教學發生。單元主題的明確旨在回應學習該單元的價值意蘊,有統領聚合細小知識并有機連接學生真實生活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價值引領性和實踐操作性。明確單元學習主題,在橫向上要涵蓋不同學科領域內知識內容、能力技巧、價值觀念等,在縱向上要從學生學習起點通往學生學習未來發展需要,使得學生在學習結束時能夠實現自我構建,最終使學生明白知識從何而來、到何處去、有何意義,實現知識內容結構化、認知思維結構化,促使整體化、有意義學習發生。
與此同時,大單元主題因其范圍較大,不能夠很好地高度概括與統領學生發展需要,因此需要大概念統攬具體目標。大概念具有超越具體情境、反映學科核心知識結構、高度概括和關聯學生發展需要的作用,其直指學科思維和學科本質,是學科學習的中心,有利于學生延展知識脈絡、提升學習能力和實現素養升級。在實踐操作中,初中道德與法治大概念的提煉,應從學科特征出發,對照課程標準,從主題中提取概念、以實際需要聯系概念、形成知識結構網絡,進而明確事物特征、發展規律與價值趨向,最終促成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實現教學目標。
本單元主題“堅定文化自信”內容豐富,包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化自信的踐行等宏觀知識點,其內置了微觀知識理論,如中華文化的特點及表現,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仔細規劃知識內容,提取教學重點,可以發現本單元以文化自信為內容主線,強調以豐富的知識理論建構學生認知,以正確價值觀念引導學生行為,意在打牢學生文化基底,增強其對文化的理解。因此,需要以文化自信為核心構建立體知識網絡,輻射其他知識點,增強知識聯結。同時,單元學習主題確定為單元核心知識點,即文化自信。本單元學習主題確定為“堅定文化自信”,圍繞單元主題,設置“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文化自信何以重要?”“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堅定?”等不同小主題,并將主題轉化為單元課時教學議題,方便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促進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與認知,優化認知思維結構,促進教學效率提高。通過對知識內容的解構和主題的歸納分析,本單元主題“堅定文化自信”內涵豐富且意蘊深刻,所包含文化自信內容,既是培養時代新人之所需,又是完善學生個人意志品質之所在,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責任意識的思想基礎,指向學生思想道德的完善發展。
據此,依據課程標準要求,以本單元知識內容為導向,并對大概念進行意義生成,本單元大概念應確立為“堅定文化自信”,以統攬書本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發展需要,進而明確學習方向與預期學習結果。圍繞單元大概念,聯系相關知識點,形成大概念網絡圖示。基于此,設計文化自信之源頭、文化自信之內涵、文化自信之價值、文化自信之堅持四個小概念,統領下一級概念。如文化自信之源頭,設置中華文明、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內容。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又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是文化自信的基礎。這樣,層層細化的知識點較多,聯系也較為復雜,如果將其單拿出來講,學生可能無法很好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文化自信的聯系,影響學生理解文化自信這個大概念。因此,單元大概念“堅定文化自信”既是知識支架,又是思維工具,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聯系思考,尋求知識與自身發展需要的交匯點,助力課堂教學有效開展。
二、創新教學實踐,引發大單元深度思考
“學科素養的形成依托于具有學科本質的實踐”[2],課堂教學則是學科實踐的生動體現。課程標準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指出核心素養的形成在于學生能夠系統地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在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把真實生活帶進課堂,創設單元主題大情境,讓思政課學習真實發生。”[3]依托大單元學習主題,聚焦真實課堂教學,創設大單元主題情境、設計大單元本質問題和生成大單元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實踐過程,是學生理解知識與思維進階的關鍵步驟。首先,引入真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對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進行分析,真實情境應是現實生活中存在且與學生生活實際關聯的情境,這是學生學習興趣之所在。通過對真實情境進行有益拓展與分析,引導學生深度參與,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與品格淬煉。其次,設計本質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大單元情境之下設計議題活動,需要生成大單元相關問題,直指單元學習本質,其以解決情境中群體指向的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活用學科知識,最終以復雜、沖突情境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躍升。最后,生成學習任務,實現遷移應用。大單元學習任務生成需將多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抓住學生成長的重要節點,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跨學科思維的運用和精力的合理分配,以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具體而言,首先,引入真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尤其是時事熱點、本土資源有機融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持續充實課堂教學。因此,在“堅定文化自信”這一大單元教學中,可呈現“走進貴州‘村超現場,高揚文化自信旗幟”這一大情境,廣泛展現貴州民族文化與足球文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一大情境之下,設計以下小情境:
近日,貴州省榕江縣鄉村足球聯賽(“村超”)火熱進行。比賽期間,由榕江縣古州鎮第四小學學生穿著民族服飾走秀,燃爆全場。少數民族服飾絢麗多彩、形式多樣,其獨特的服飾文化展現了民族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等,讓大家驚嘆于我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和獨特價值。
結合材料,說明民族服飾體現了怎樣的文化特征?文化自信是如何體現的?
教師運用多媒體帶領學生走進“村超”現場,學生也因其生活于此而更富有學習熱情,參與學習意愿明顯。內容選材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尤其是本土文化資源的引入,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參與,將零散的、靜態的資源轉化為系統的、活動的學習資源,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參與。在此過程中注意將學科大概念轉化為一些更有深度與層次性的問題呈現,以明晰文化自信的概念與其價值意蘊。
其次,設計本質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設計基于情境、指向知識學習本質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問題,使得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形成并強化學生學科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生成,并在活動中得到升華。因此,以本單元教學難點“文化自信何以重要?”為例,設計“看文化自信的力量”活動,呈現以下材料,并形成一個逐步深入的問題鏈,誘發學生進行思考,最后通過教師對材料理性辨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實現知識價值和能力素養的結構化增值。
貴州“村超”中場休息時表演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此外還有苗族蘆笙舞、侗族琵琶歌等國家級非遺項目,表演苗族蘆笙舞的演員身穿的百鳥衣,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民族大歌展現了民族團結的力量,觀眾也熱血沸騰,感嘆民族文化具有的強勁活力和強大動能,其中蘊含著最本真的文明基因和精神品格,無疑是彰顯文化自信的典范。
結合材料進行分析,文化自信何以彰顯?文化自信何以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融合素養與內容的教學問題是學生思維轉向的關鍵。在此活動中,教師展示具有價值性的任務,設置由單個小問題并擴展到系統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經過由“問題意識到問題邏輯、問題邏輯到問題教學”[4]的兩次躍遷。通過對問題鏈進行深入探究,整合跨學科知識,最終得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家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進而引導學生在辨析中提升文化自信意識,在實踐中堅定文化自信。
最后,生成學習任務,實現遷移應用。按照課堂教學進程和學生知識素養生成狀況,及時生成學習任務,實現知識的融通交往與遷移應用。此環節以“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堅定?”為議題,設計“傳承、吸收、創新——堅定文化自信之路途”任務,呈現以下教學材料,并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引導學生多視角闡釋與說明,助力文化意識與學科思維的升級。
6月5日,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盛贊:“中國貴州省,20支村民隊參與的‘村超聯賽首場比賽已拉開帷幕,吸引數千觀眾到場觀看。偉大的激情,偉大的比賽!”隨后,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駐貝爾法斯特總領事張美芳也發布或轉發推文,關注這一中國民間體育盛況。
結合材料進行思考,如何堅定文化自信?作為青年人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設計開放性學習任務,利用教材拓展內容,延伸語境點,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在此環節的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站在自身立場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發展需要進行價值選擇,并且拓寬學生視野,實現學科思維精細化與整體化,更進一步涵養核心素養。在經過教學情境設計、問題分析整理和學習任務生成過程,教師通過知識講解與概念辨析,活動生成與概念升級演繹,得出堅定文化自信的旨趣,進而實現文化自信概念進階。
三、結合現實發展,實施大單元素養評價
教學評價具有預測和評判學生能力素養的功能,是引領課程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構建指向大單元素養的評價體系。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評價不能通過簡單的、短暫的課堂教學語言評價來進行,而是需要結合學生在完成相關學科任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想、行為特點來進行考查,以明確學生現身處何處、將要去往何處及如何去往他處,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單元教學秉持整體主義,其教學評價要求指向整體大素養。”[5]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應與現實世界和學生發展需要相聯系,具有可知可感特征,以便根據知識明線和素養暗線開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可以依靠創設教學典型情境,運用表現性評價來進行,著重考量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應對復雜情境中的問題的表現,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語言表述和邏輯思維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其中,語言和思維評價缺一不可,語言是思維的藝術,合適的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開花的印證。因此,需要注重學生規范性表述,這是學生知識學習與能力態度的最直觀表現形式。通過對情境任務進行素養評價,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明確自我成長發展需要。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教學評價能夠檢測學生綜合學習水平,跟進學生發展需要,進而實現“教—學—評”的統一。
依據上述說明細化任務“傳承、吸收、創新——堅定文化自信之路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作答。教師呈現打分等級表,從知識掌握應用程度、語言表達流暢度、邏輯思維緊密度、學習形式創新度、小組合作團結度五個方面進行打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匯集思想,并進行闡述,教師及學生小組進行合理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觀點辨析、行為判斷的過程和結果,進行點評以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可表現、可測量、多主體多維度的學習評價,教師可以看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構思完善后續的教學,而學生通過比較與學習積累,可以形成其特有的思維模式,深化其文化自信意識。因此,在開放性情境之下,對本任務進行評價時,學生應拓展眼光,從不同視角出發對堅定文化自信之路途進行設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初心,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些策略是學生通過此次課堂教學而得出的學習成果,也是符合當前踐行文化自信發展所需要的。而更加具體化的策略,例如在學生生活中如何創新文化形態以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如何更加堅定地使用我國的文化創意產品、學習生活用品等,都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也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責任意識核心素養的有利抓手。在經過單元整體教學后,學生能夠習得較為全面的知識與能力,也能夠主動對本原性知識進行系統優化,通過持續性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學生獨特思維模式與技能運作規律。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強調以整體思維來統整課時教學,以大概念、大情境、大問題、大任務和大評價來推進教學進程,凸顯了學科教學的本質,強化了知識世界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的聯系,為學生深度參與、高度思考提供了教學參考,這是大單元教學意義所在,也是未來教學方向。
【參考文獻】
[1]林羨飛,沈虹.大單元教學設計的三重邏輯:以“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42.
[2]雷浩,李雪.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5):57.
[3]鄭海燕.目標引領·情境體驗·評價落實: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4):23.
[4]陳德祥.問題意識、問題邏輯、問題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思路新探[J].學術論壇,2013,36(5):194.
[5]覃英,陳濤.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復習課運用[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2):23.
何書麗 / 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從事中學思想政治研究(貴陽 550025);劉勛昌 / 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從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凱里 556011)
【基金項目】2023年度貴州師范大學—凱里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專項課題項目“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LHYJS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