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以法治意識的培養為目標,通過各類班級文化活動的設計進行實踐探索,提出了舉辦法治文化活動、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制定班級自治公約、設計法治主題班會,以及融通家校社教育合力等實施建議,以全方位內化法律知識、體驗式進階法治意識、具身化提升法治觀念、沉潛式浸潤法治氛圍和系統性構建協同系統。
[關鍵詞] 法治意識;班級文化;活動設計;自治公約;家校共育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其中在有擔當方面明確了學生應當具備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培養既是道德與法治的學科育人目標,也是學校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指向。班級文化活動是德育的重要形式,開展靈活多樣的班級文化活動是活躍班級生活、實現班級目標的有效途徑。以法治意識的培養為目標的班級文化活動,有助于將法治意識融入班級管理的全過程,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舉辦法治文化活動,全方位內化法律知識
班主任要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實踐證明,學生法治意識培養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要結合高中學生的學情特點構建多元化的法律文化活動,如舉辦法律書香閱讀活動、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創設弘揚法律知識的活動等,只有不斷地磨煉才能使法治理念入腦、入心。
一方面,閱讀是擴大學生法律視野、了解相關法律知識的重要舉措。在書香活動中體驗快樂、體驗法律知識的趣味性是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班主任要發揮集體的作用,在班級中創設濃厚的法律書籍閱讀氛圍。例如,可以在教室內創設“法律閱讀角”,鼓勵學生將閱讀的法律史、法律百科應用等類型的圖書放在“法律閱讀角”,供同學閱讀、討論。另一方面,法律知識競賽是增強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舉辦多元化的法律知識競賽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從而助力班級法治文化的形成。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憲法、學會憲法相關知識,可定期舉辦“憲法知識競賽”活動。知識競賽的形式宜多元化,既可以通過比賽考試的形式實施,也可以通過演講競賽的方式開展。再如,為了深入學習二十大精神,增強學生對憲法知識的應用能力,引導學生自覺成為憲法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可以開展“學憲法、講憲法”學習活動,通過線上答題和知識競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動力。
二、開展法治宣傳活動,體驗式進階法治意識
法律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學生來說相對比較簡單,但是否能夠真正體悟,就需要更有力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班主任應開展體驗式活動讓學生自己體驗、經歷、感受相關的法律知識內容。體驗式活動側重參與者的主觀感受,讓參與者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基于此,在高中體驗式活動中教師要主動轉變教育觀念,把學生視為能動的教育主體,積極地為學生自我教育提供機會。構建促進法治意識涵育的班級文化必須要落實到學生實踐中,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學習法治知識,逐漸形成法治意識。
一方面,需要進行豐富的生活化體驗。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只有將其與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充分地彰顯育人功能。在構建增進法治意識的班級文化中,需要緊緊圍繞生活中的法治問題予以實施,以此拉近生活與書本知識的距離。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了解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環保部門、社會企業開展環境保護調查工作。在活動中,學生能夠了解國家對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認識到破壞環境屬于違法行為,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垃圾分類處理等意識。
另一方面,采用角色模擬體驗的方式促進法治意識生成。角色模擬體驗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逐漸養成法治意識。例如,“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教學中,關于未成年犯罪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可采用角色模擬體驗的方式達成深度學習。結合對學生學情的調查,組建模擬法庭,將學生劃分為法官、律師、當事人、訴訟人及法警等角色。角色的模擬增強了學生對相關法律崗位職能的了解,再經由角色間的相互討論,使得法律知識深入人心。
三、制定班級自治公約,具身化提升法治觀念
應試教育模式下,高中學生將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在理論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自我約束能力不足,且無法充分接觸學校以外的各種事情,因而當面對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時,往往缺乏法治意識,不能及時、有效地加以應對與解決。學校教育是學生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應當積極地組織制定班級自治公約,以多種形式具身化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教育的實踐性。
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公約制度建設,通過親身制定班級公約、履行班級公約,樹立遵法、守法的意識。首先,班主任要對照法治教育要求,明確班級公約制定的整體架構。班級公約是班級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基本規范。在制定前,班主任要對公約的性質、作用等進行全面的分析梳理,切實將其上升到法律層面,讓學生在認識班級公約的基礎上逐漸樹立法治意識。其次,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班級公約的制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班級公約的內容,并促進他們在實際的班級生活中積極踐行。如其中預防校園欺凌的部分,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主動學習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商討出符合班級特點的預防校園欺凌的公約內容,切實提升了法治觀念。
四、設計法治主題班會,沉潛式浸潤法治氛圍
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的引導下,班級全體成員參與的集體會議。促進法治意識的主題班會要緊緊圍繞班級學生的現狀,立足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目的,實施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班會活動。在構建法治主題班會活動中,首先需要明確主題班會的目的。對高中學生而言,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基本的法律意識,使學生懂得遵紀守法的道理,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其次,要結合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撰寫主題活動方案。主題活動方案既要考慮到班會進行中的突發事件,也要考慮到學生教育的穩定性問題。最后,教師要將主題教育細化,按照班會進度有目標地實施。
對高中學校而言,杜絕校園欺凌是法治校園建設的核心,因而組織開展“預防校園欺凌”的主題班會意義重大。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播放《少年的你》等相關電影片段讓學生討論“哪些行為屬于校園欺凌?主人公的做法是否可取,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應該怎么做?”通過一系列討論,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任務探索。然后,再組織學生將生活中遇到的校園欺凌現象表達出來,營造出沉潛式的對校園欺凌說“不”的氛圍。最后,班主任還要及時總結,從“善、識、樂、勇”等多個方面給出具體的建議。
五、融通家校社資源,構建協同教育系統
“三位一體”是指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融為一體,共同參與到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體系中。培養高中學生法治意識不能單獨依靠學校的力量,更離不開家庭、社會的協同參與。實際上,增進法治意識的班級文化必須要依賴完善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以此為學生提供更為多元化、便捷性的法治教育平臺。
首先,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使學生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高中階段,樹立學生法治意識的基礎就是要形成法律知識體系,能夠將基礎的法律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高中思政課程要求學生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等理念,因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讓學生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與公民的參政權等知識,從而為樹立法治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為了增強學生依法履行職責的意識,在教學“政府依法行政”一課時,可以運用較為典型的案例進行講解。從近期“抗疫物資藥品高出市場價”的違法行為入手,通過政府部門對高出市場價售賣行為的處罰,讓學生了解依法經營的重要性,認識到政府部門在市場監管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體現家庭法治教育的優勢,做到榜樣引領。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表明家庭教育由傳統的“家事”上升為“國事”。高中學生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甚至會做出違法行為。家長要發揮榜樣作用,積極參與到班級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中,通過家校共育力促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例如,為了增強學生“保護人身權”的法律意識,學校要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樹立良好的家風,在保護學生人身安全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意愿,讓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成才。
最后,挖掘社會中的實踐資源,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法治教育屬于系統工程,形成濃厚的班級法治文化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班主任在構建班級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要發揮社會司法機關的力量,邀請司法部門、社會團體及優秀法律工作者深入到班級中開展講座,將法律知識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例如,針對學生法治知識淡薄、法律意識不足的問題,通過邀請法律專家講解發生在學生身邊各種違法行為,讓學生認識到觸犯法律的危害。同時,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學習活動,深入到監管場所開展警示教育,讓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參考文獻]
[1]陳扣余.指向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主題班會設計與實施[J].中小學班主任,2022(15).
[2]王曉彤.從學校德育根系生長看班級文化的生成機理[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0).
[3]黃玉敏.有效開展法治教育主題班會課的行動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44).
[4]吳夏麒,羅婷婷.社會工作視域下違法犯罪青少年抗逆力及其培育研究[J].法制博覽,2021(35).
蔣衛平?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