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全 胡振 陳春霞 徐之舟 申玉忠
[摘 要]建設法規課程作為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傳統工科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面臨內容龐雜、法律法規條文眾多、法律法規條文不斷更新等教學難點。為了使建設法規課程符合新工科建設要求,文章提出了相關建議:以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的視角反思課程培養目標,以對分課堂的模式重構課程教學過程,探索全過程導向的課程考核辦法,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課程學習平臺。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法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1-0039-03
新工科是推動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新工科建設需要應對不斷變化和交叉融合的創新環境,培育知識多元化、創新能力強的工程人才[1]。開展新工科建設,能夠促進傳統工科專業的轉型升級,使得這些專業具備較強的融合性、創新性和實踐性[2]。新工科的目標是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復合型人才要求具備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學科融合能力,同時需要掌握較為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重視培養“T”形專業人才。
建設法規是《高等學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中規定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2-3],是土建類專業本科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可為問題分析、設計及開發解決方案、職業規范等畢業要求提供重要支撐,并為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課程提供理論基礎。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建設法規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關法律規定和處理方法,具備一定的法務能力,為未來進一步提高法務能力和法律素養奠定基礎。
一、建設法規課程的特點與現存問題
(一)建設法規課程的特點
建設法規課程對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專業進行新工科建設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進而培養“懂技術、精管理、會經濟、通法律、掌信息”的新時代工程管理新工科人才。建設法規課程理論性強,與工程實踐的結合度較高,同時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在理論性方面,建設法規課程涵蓋了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法律法規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學科交叉性。該課程涉及《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條文眾多,法律知識點龐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相關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深入全面,對相關法律法規條文理解不夠深刻,對法律法規在工程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范圍和作用不夠熟悉,往往會導致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感到難度大。
在實踐性方面,開設建設法規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建設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素養和守法意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建造師等建設行業的執業資格考試中,建設法規均是必考內容,這也體現出該課程的實踐性特征。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不僅要熟悉其理論知識,同時要能夠把這些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工程實踐中,從而提高發現與合法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在時效性方面,建設法規課程涉及的法律法規在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其時效性較強。比如2021年新修訂生效的《安全生產法》強調實施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要求分管行業、業務、經營的管理人員必須進行安全管理,并強調了安全責任的追究和處理。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因此,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時效性進行判斷和鑒別,否則就容易喪失實踐指導價值。
(二)建設法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經歷了高中階段的灌輸式學習后,很多大學生在校學習建設法規課程時出現了諸多不適應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還沒有把學習態度、學習思維和學習模式轉變過來。在學習態度方面,不夠積極主動,獨立性和判斷力不強。比如教師在開展建設法規理論知識講解時,部分學生對有的法條即使不理解也不主動通過提問、查詢等方式解決,而是被動等待老師講解。在學習思維方面,他們習慣于一切都有標準答案,特別是進行建設法規相關案例分析時習慣于查找標準答案。在學習模式方面,習慣于被動思考,對團隊學習、即時學習、互動學習、探索式學習等模式應用較少。以上原因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建設法規課程時的問題分析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背離了新工科建設的要求。
同時,建設法規課程因理論性、實踐性、時效性、交叉性、龐雜性較強而具有學習內容較為枯燥、學習難度較大等特點。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加上這門課程法條繁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學習時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往往不夠深入,掌握得不夠牢。因此,這門專業課程在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等方面需要全面優化,探索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學改革建議和具體措施,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全過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上海師范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已開設多年,是較早開設土建類專業的院校之一,其畢業生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建設行業的各個崗位。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建設法規在上海師范大學已開設多年,其課程建設實踐探索大概如下文所述。
(一)以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為指南設計建設法規課程大綱
執業資格考試是選拔專業人才的規范化手段,用以檢驗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對參考人員一般有相應的資歷和學歷要求。在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建造師的執業資格考試中,建設法規都是作為一門單獨的科目加以考核[4],說明建設法規是這三個執業資格考試的重點內容。針對建設法規科目,這些考試有統一的考綱[3]。對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中有關建設法規的考試大綱進行分析,并與教材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之處,并針對相同的部分進行重點分析,突出執業資格考試導向,進而提高教學的實踐性和導向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效果。
(二)運用對分課堂開展建設法規課堂教學
對分課堂改變了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把授課時間進行留白并將留白時間用于課堂學習和討論。該模式包含課堂講解、學習吸收和課堂討論等環節[5],不僅包括引導式的課堂講授過程,也包括以內化吸收和自由討論為主的互動式學習過程,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該模式的核心是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知識梳理、觀點提煉、內化吸收等環節的時間,并通過小組討論與分析,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究,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合法措施。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大概是這樣開展的:首先,教師在課堂講解環節抓住關鍵問題,即把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習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思考問題解決辦法;其次,學生在學習吸收環節找到感到困惑的問題,即根據教師布置的相關作業和任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再次,學生在課堂討論環節形成問題解決方案,即針對學習吸收環節發現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充分討論和協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形成一致的研討結論,并派一名發言人對討論結果進行解釋和說明;最后,教師進行答疑解惑,并對討論結果進行梳理分析和深入點評,進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
對分課堂有助于形成課前預習+課堂研習+課后復習的混合教學模式。上課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并采用案例分析、問題回答、模擬法庭等教學形式,將單向灌輸式教學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同組學生之間、不同小組學生之間的多主體多向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和創新素養,增強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團隊協作精神。
運用對分課堂構建較為規范的教學過程和互動形式,根據各章節內容設置相關的課堂討論環節,通過案例分析、小組匯報等方式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其團隊協作精神,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三)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智慧校園的普遍建設,線上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地進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優勢:其一,能夠共享學習資料,提高學習資料的利用價值。其二,能夠輔助教師在線上完成簽到、作業發布、作業批改、出勤統計、通知公告等事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其三,有助于及時分析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學習的獲得感。
建設法規課程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了資料豐富、形式多樣、智慧高效的線上學習平臺,使該平臺與線下教學緊密融合,能夠打造集資源共享、知識傳授、師生互動于一體的學習空間,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信息共享程度,滿足了學生加強資料閱讀、作業練習、預習及復習等多方面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
(四)全過程、全方位考核學生的建設法規課程學習效果
采用閉卷考試或開卷考試的考核方式,側重于考核學生對建設法規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效果,無法衡量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問題回答等方面的學習表現,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全過程導向的課程考核方式則要求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對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全過程學習表現進行考核,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評價。因此,通過構建全過程導向的建設法規課程綜合考核方式,確定各個模塊的合理權重,能夠引導督促學生完成課堂討論、小組學習、課后作業等學習環節,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課程考核的科學性。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實踐的反思,形成了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結果:其一,以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的視角反思建設法規課程培養目標。應該聚焦于執業資格考試這一視角,要求工程人才具備從實踐到執業的規范操作能力,真正體現實踐的價值,反映新工科的基本要求。其二,通過實施對分課堂的模式,重構建設法規課程教學過程,圍繞問題解決這一核心任務,可以有效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三,實施全過程導向的建設法規課程考核方式,有助于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升相關復雜問題解決能力,進而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其四,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建設法規課程學習平臺。學習平臺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且教師能有效監督和評價學習效果。同時,通過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其跨學科專業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其綜合素質,增加其復合型人才含金量。
[ 參 考 文 獻 ]
[1]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 王巖,王娜,師燕君,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類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60-67.
[3] 陳威威.面向建設類執業資格考試的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75-78.
[4] 樓瑛,王逢朝.以執業資格考試為導向的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J].福建建筑,2019(6):113-116.
[5]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責任編輯:林志恒]
[收稿時間]2023-06-22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智能建造實踐基地建設”(220800641230711);2021年度上海師范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304-AC9103-21-368011555);2022年度上海師范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建設法規課程建設”(304-AC9103-22-368071097);2023年度上海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專項經費項目(304-AC0103-23-005545)。
[作者簡介]何長全(1982—),男,安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