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赟星 陳君蘭 鄭書鍫
[摘 要]導學關系是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隨著社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生群體的差異性變大,導學關系呈現多元化。在現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下,導學關系存在一些問題,引起了多方關注。文章跟蹤調查了某基礎研究學科改變原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通過實施輪轉培養、雙向選擇確定導師的制度,促進導學關系良好發展的情況。經分析,該制度的實施增進了導學雙方的了解,增強了導師對學生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影響,有利于減少師生矛盾,促進構建和諧導學關系,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關鍵詞]導學關系;輪轉培養;研究生培養;問卷調查;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1-0081-04
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力量。導學關系是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直接因素之一。研究生與導師之間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近年來,出現了一些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可以說,進一步深入思考導學矛盾,剖析影響導學關系的原因,妥善化解導學矛盾,破解導學關系難題,建構良好的導學關系,最終實現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價值。
根據當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學生往往根據學校影響力、專業排名、網上查找到的導師介紹等信息選擇導師。考生與導師通常僅通過面試等短暫的接觸,確定導學關系。學生鮮有機會較為深入地了解即將開展的研究內容、實驗室氛圍、課題組學生和導師的情況等,導師也難以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這種彼此之間未經過充分了解而確定的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給導學矛盾埋下了隱患。
相互之間的充分了解、自愿雙向選擇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為進一步改善導學關系,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上海某“雙一流”高校的基礎研究學科自2020年開始,嘗試探索學生在報考階段不選擇導師,在入校后的一個半學期內,經過多課題組輪轉培養,在師生雙方相互了解、自愿選擇的情況下,確定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的模式。該模式實施至今已有3年時間,有近100名研究生、30余位導師在教學中采用了輪轉培養、雙向選擇確定導師的培養方式。為研究這種改革探索的實施成效,尤其是關注輪轉培養制度對導學關系的影響情況,課題組針對某基礎研究學科師生進行了調研與分析。
一、調研思路和內容
導學關系,即導師和研究生在教學、科研等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非單一、雙向的師生關系,這是建立在學術邏輯上的教育關系。研究導學關系需要重點抓住導師和學生這兩大主體,注重導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聯系,分析影響導學關系的因素,進而發揮這些因素的作用,促使導學關系向和諧健康方向發展。
調研內容的設計從影響導學關系的因素思考,以同類比較分析為設計方法,采用封閉式和開放式相結合的形式,面向導學關系的兩大主體——導師和研究生,分別設計了問卷,學生問卷中又區分了參加過輪轉的學生和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
導學關系本質是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影響師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因素主要來自教育活動本身和師生個人。基于此,課題組圍繞教育活動內容和師生個人因素設計問卷內容。除了調研對象的基本信息,教育活動內容還包含學習(指導)內容、學術交流時間等。有關師生個人因素的問卷調查包含間接和直接兩種形式,前者包括在師生雙向選擇確定導師過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以及導師通過不同因素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后者為直接收集師生對輪轉制度的評價或輪轉意愿。
二、調研結果和分析
問卷分別面向導師、參加過輪轉的學生和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發放,得到學生問卷有效樣本數150份,其中參加過輪轉的學生樣本數107份,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樣本數43份;導師問卷有效樣本數33份。
(一)整體情況和分析
在導師和參加過輪轉的學生的問卷中同時設置了三項問題:輪轉對導學關系的影響評價、對輪轉培養制度的總體評價、輪轉培養制度是否有必要實施。針對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主要調查他們參加輪轉培養的意愿以及原因。
參加過輪轉的學生中,有近60%的學生認為“輪轉有利于促進導學關系”;近75%的學生對目前的輪轉培養制度持滿意或基本滿意態度,其中選擇“基本滿意”的為49.53%,課題組對選擇“基本滿意”的學生做了原因跟進調查后發現,他們認為輪轉師生雙方信息及時公開更新、輪轉制度的嚴格遵守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對于輪轉培養制度是否有必要實施這個問題,超過7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展輪轉。
課題組調查了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對于參加輪轉的意愿及原因。結果顯示,超過81%的學生希望參加,“了解不同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適合什么方向”“挖掘自己的興趣點”“了解實驗室”“增強師生雙方的了解”“給予試錯機會”是學生關于愿意參加輪轉的關鍵詞。從這些可以看出,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比較希望通過參加輪轉培養,增強對不同實驗室研究內容、導師個人等方面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個人興趣相符合的實驗室和導師。
導師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導師認為有必要開展輪轉,對目前輪轉培養制度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導師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比例均為54.44%,超一半的導師認可和接受目前的輪轉培養制度。選擇“基本滿意”的導師認為,輪轉培養制度需要對輪轉機制,如保證不同輪次的學生有相同的選擇機會、輪轉時間與學生課程時間的分配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優化。在關于輪轉培養制度對導學關系影響的調查中,出現了導師的想法與學生不一致的情況,42.42%的導師認為輪轉有利于促進導學關系。他們認為輪轉培養增強了師生的互相了解,有利于選擇更適合的學生,減少后續培養中產生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54%的導師認為沒有影響,選擇該選項的教師帶教年限主要集中在0~3年,時間比較短,他們帶教的學生基本參加了輪轉,師生的合作是經過輪轉的匹配和篩選而確定的,加之沒有帶教過未參加輪轉的學生,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導師認為輪轉對導學關系沒有影響。
從整體上看,師生比較認可和接受輪轉培養制度,普遍認為有實施輪轉培養的必要,尤其是學生認為輪轉培養制度對導學關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由于該培養模式實施時間較短,尚處于探索階段,具體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二)具體因素分析
1. 導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
導師的治學態度、人生態度和道德情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問卷中設計了五級量表以調查學生(包括參加過輪轉與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關于導師在理想信念、學術興趣、科研能力、治學態度、學術規范、職業規劃、為人處事等方面對自身影響的評價。
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導師在學術興趣、科研能力、治學態度和學術規范、理想信念、為人處事方面對自己的影響較大。課題組進一步對比分析參加過輪轉與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數據發現,在上述內容的影響程度方面,參加過輪轉的學生選擇“很大”選項的人數要多于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人數,尤其是在為人處事、學術興趣、理想信念方面尤為突出。參加過輪轉的學生選擇“導師影響很大”的比例超出沒有機會參加輪轉學生的12%,選擇“理想信念方面的影響”的比例也比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要高出近8%。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導師的個人魅力對輪轉學生的影響顯著提升,導師言傳身教作用更加明顯。當然,這也給導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導師需要強化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提升教學能力,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身體力行為學生做表率,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2. 師生之間互相了解的程度
導學關系作為人際關系的一種,遵循一般的人際關系規律,受到導師和研究生個體差異與主觀需求的影響。導師和研究生因為交流不暢、彼此了解不多等原因,導致雙方需求不匹配,這是師生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師生也清楚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參加過輪轉的學生選擇導師時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導師的師德師風、導師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實驗室人員關系的融洽程度。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選擇導師時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導師的師德師風、導師的學術水平、導師的指導能力。導師選擇學生時最看重的因素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其次是學習態度、性格與處事方式。影響師生互選的首要因素均是對方的品德,所謂“日久見人心”,想了解對方的品德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交往,這樣才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做出選擇。師生想要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容主要是非學術領域的,如個人性格、道德品質等。調查中還發現,導師與參加過輪轉的學生、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在學術上交流的時長幾乎沒有差異。相較于學術內容本身的交流,師生更關注主觀的個人因素。
在輪轉培養制度下,師生之間合作關系的達成是基于師生互相了解、互相認同后,雙向選擇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和學生相互“匹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一開始就建立了與對方的信任,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流暢。從整體結果來看,對于輪轉后師生間建立的合作關系,雙方都是比較滿意的,師生較為深入的互相了解促使導學關系趨向和諧。
(三)調研總結
經過對基礎研究學科實施3年的輪轉培養制度的調查研究,可以看出相比通過面試短暫接觸確定導師的方式,這種培養模式是良好導學關系構建的助推劑,有利于對研究生的培養。從人際關系角度來看,輪轉培養制度通過增強師生交流和雙方的了解,強化彼此的情感交流,以雙向選擇的方式,推進良好導學關系的建立。從立德樹人目標來看,通過輪轉培養制度的實施,既有利于推動學生以師為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有利于推動導師立德修身、言傳身教,這正是良好導學關系發揮作用的重要體現。
此外,輪轉培養制度不僅有助于良好導學關系的形成,而且在增進朋輩交流溝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課題組通過問卷還了解了學生獲取導師信息的渠道,沒有機會參加輪轉的學生信息來源位列前三的分別是院系官網介紹、招生目錄、教師推薦;參加過輪轉的學生信息來源位居首位的也是院系官網介紹,但是向師兄師姐咨詢和向同年級同學咨詢位列第二、三位,與未參加輪轉學生的情況具有明顯的差異。
三、優化輪轉培養制度,促進導學關系和諧發展的措施
目前,輪轉培養制度尚處在探索階段。根據實施過程中發現的不足,結合調研中師生反映的問題,課題組發現該制度還有進一步優化、提升的空間,以更好地發揮改善導學關系、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作用。
第一,加強對輪轉培養制度目的和作用的宣傳。輪轉培養制度實施的目的,一是為師生雙方提供深入了解的機會,為構建良好的導學關系打好基礎;二是開闊學生的科研視野,選擇自己感興趣且適合的研究方向,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在實際實施中,尚存在“虛假輪轉”的情況。師生在第一次輪轉就互相選擇對方,但礙于輪轉規則,第二次輪轉時,導師把學生掛名在其他課題組,學生實際仍在該導師所在的課題組學習,如此學生就錯失了了解其他課題組研究內容、拓寬眼界、增長見識的機會,對學生和導師來講都是一種損失,對其他師生而言也有失公平。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師生對輪轉培養制度實施的目的認識不到位,應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轉變師生思想觀念,對未遵循輪轉培養制度規則的師生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第二,注重對學生契約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輪轉中,存在“腳踏多條船”或“毀約”的現象,經過幾輪輪轉后,導師確定了意向學生,并且詢問學生意見,學生表示愿意到該導師所在的課題組進行學習,依據輪轉規則導師應拒絕其他學生的申請。但會出現學生突然反悔的情況,這就讓導師處于被動局面,影響導師在以后輪轉過程中的態度或處理問題的方式,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影響輪轉培養制度的實施效果。
第三,公開并及時更新輪轉信息。調研中,學生反映最集中的問題是課題組輪轉信息公開工作存在不足,缺乏正在或即將輪轉的學生信息。公開和及時更新信息既可以避免出現學生“扎堆”聯系課題組的情況,又可以便于導師了解學生輪轉情況,綜合考慮對學生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中要保護師生隱私。
四、總結
研究生輪轉培養制度作為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的一種探索,從實施效果來看,利大于弊,有助于在師生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建立信任、和諧、健康、穩定的導學關系,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從實施情況來看,要充分發揮該制度的作用,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執行上再下功夫,通過從整體層面優化制度內容、建立嚴格的執行體系、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等,加強對師生雙方的教育和引導,讓研究生輪轉培養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得以發揮,不斷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武元,阮慷.導學關系的和諧建構研究:基于互惠利他理論的導學匹配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1):109-117.
[2] 趙銘.如何構建良好的導學關系[J].中國研究生,2021(12):63-65.
[3] 麻超,曲美艷,王瑞.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高校研究生導學關系的審視與構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29-34.
[4] 黃思揚,潘明,劉丹丹,等.“雙一流”大學建設中研究生輪轉培養制度的探究[J].科技視界,2020(32):129-130.
[5] 李娜,楊海寧,王強,等.“導學關系”下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7):132-133.
[6] 張馳,劉海驊,練宸希,等.人本主義視角下和諧導學關系的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9(7):107-111.
[7] 李禮.社交網絡視閾下研究生導學關系滿意度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27-29.
[8] 王文文,郭寧,王揚.碩士研究生導學關系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76-82.
[9] 楊晨,張佳瑞,李艷紅,等.多元化交叉學科教育全方位提高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素質[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5):789-792.
[10] 王海林,盧小慧.導師與研究生導學關系文獻研究綜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18(6):60-63.
[11] 周鮮華,劉娜,韓穎.基于“導學關系”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56-58.
[責任編輯:蘇祎穎]
[收稿時間]2023-06-05
[基金項目]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人文和思政調研課題(SYSZ2211)。
[作者簡介]羅赟星(1981—),女,遼寧人,博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