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細化操作指導是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重要手段。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學中,教師精心打磨“依托回顧,促反思”“緊扣關鍵,促理解”“引導歸納,促建構”“依托訓練,促深化”等細節,力求通過細化操作活動的指導和引領,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獲得事半功倍之效。這樣能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和提煉,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更有活力、更有智慧。
[關鍵詞]操作指導;感悟;蘇教版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6-0011-03
數學課堂上,教師細化操作指導,不僅能讓學生的探究順利進行,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知操作中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現象,使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感悟愈發深刻,助推數學課堂向著更為理性的方向發展。
基于此,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學中,教師要把對學生的操作指導放在首位,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引領,讓學生實踐活動的目的性更強,效果也更佳。同時,這樣能讓學生通過相應的操作體驗,積累更加豐富的學習感知,形成更有價值的學習感悟,使他們的實踐活動充滿活力和智慧。
【教學案例】
師:我們已經學習過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那你們對三角形的認識有哪些?
生1:由3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就是三角形。
生2:三角形就是由3條線段首尾連接起來、圍成的圖形。
生3:三角形的3條邊必須是直的,且首尾相連。
師:看來,大家對三角形的認識還是挺扎實的。那大屏幕出示的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第一個圖形不是三角形,因為它是由5條線段圍成的,是五邊形。
生5:第二個圖形是三角形,它是由3條線段圍成的。
生6:第三個圖形也是三角形,它有3條邊,且首尾相連。
生7:第四個圖形不是三角形,因為它有一條邊是彎曲的,不是線段。
生8:第五個圖形也不是三角形,因為它的3條線段沒有首尾相連,而且有缺口,沒有圍起來。
師:那么,請你們再去試一試,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先量一量小棒的長度,再圍一圍,看是否都能夠圍成三角形。
(學生選擇學具,小組合作量一量、圍一圍,并討論交流操作后的體會)
生9:我們小組選的三根小棒的長度分別是3厘米、3厘米、3厘米,可以圍成三角形。我們小組還選了另外的三根小棒,長度分別是2厘米、4厘米、7厘米,發現很難圍成三角形,總是要用手使勁地壓下去才能連接起來,最后小棒彎曲了,不是直邊了。
師:你們小組的這個發現很重要——盡管可以讓這三根小棒圍起來,但是最后壓彎了,就不是三角形了。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見解嗎?
生10:我們小組選擇的小棒的長度分別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無法圍成三角形。
生11:我們小組選擇的小棒的長度分別是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可以圍成三角形。
……
師:進行了這么多的操作,聽了這么多的交流,還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
生12:選擇的三根小棒,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是為什么呢?
生13:是不是這三根小棒之間有什么奧秘?
生14:我感覺能不能圍成三角形,應該跟這三根小棒的長度有關系。
師:你們的疑問和猜想都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但是,還缺少一定的研究來支持,那該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15:根據實驗的數據和結論,先把它們分類,再研究其中是不是隱藏著什么樣的數學奧秘。
師:不錯的思路。那就整理好相關的操作信息,進行分析與思考。
(學生梳理信息并分析思考)
生16: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長度有2厘米、4厘米、7厘米,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等;能圍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長度有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等。
生17:我發現從小到大排列三根小棒的長度,這樣看起來有規律。比如,2+4<7、4+6=10等,這些情況都不能圍成三角形。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從小到大排列好三根小棒的長度,如果最小的兩個數的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根小棒,那它們就不能圍成三角形。
師:你們小組的研究很有特色,也很方便判斷。但是,這個結論是不是正確的呢?
生18:我們用3厘米、4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來驗證了,由于3+4<8,所以沒能圍成三角形,說明這個結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師:這樣分析有道理!那么,三根小棒能不能圍成三角形的特點是什么呢?嘗試從不同長度的小棒組合中來驗證自己的思考。
(學生先組合長度不同的小棒,思考能否圍成三角形,再通過實踐操作來驗證結論)
生19:已知的兩根小棒的長度分別是4厘米和7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長度可以是10厘米。
生20:也可以是9厘米。
生21:那3厘米可不可以呢?
生22:當然是不可以的。因為3+4=7,這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生23:我明白了,第三根小棒最短也得是4厘米。
生24:那在這個三角形中,最長的邊能是多少厘米呢?
生25:不是說過了嗎?是10厘米。
生26:看來,這個問題不簡單。
……
【案例解讀與思考】
有效的實踐操作體現在哪里?其效用又表現在何處?這些都是教師細化操作指導必須斟酌的關鍵元素。只有教師心中有教材,理性地把脈教材的知識體系,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實踐操作活動。正因為教師心中有學生,才能從學生的視角去解讀操作活動的流程,進而優化操作活動的每一個細節,讓整個操作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感性認知;才能深化學生的理解,使他們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讓數學課堂活力四射、精彩紛呈。
一、依托回顧,促反思
回顧上述教學案例,不難發現教師的良苦用心,主要體現在:為了幫助學生合理、科學地建構三角形的認知,教師把吃透三角形概念、理解三角形本質作為教學的落腳點,引導學生在回顧三角形的知識學習中不斷延伸、拓展,從而為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讓學生積累相應的探究經驗。
1.回顧概念,喚醒認知
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回顧,就是讓他們經歷重拾過去的體驗,使得相應的學習認知、學習經驗得以喚醒。教學之初,教師創設思考情境——“我們已經學習過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那你們對三角形的認識有哪些?”,引導學生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進行回顧,對相關的學習活動進行梳理、討論交流,使得一些學習不足得以暴露。這一過程既能幫助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鞏固,又能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正視不足,促使他們做好相應的查缺補漏,讓他們的學習積累更加厚實。
2.緊扣要領,促進思考
三角形概念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就是“圍成”,這不僅是建構三角形概念的基礎與關鍵,還是理解和深入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根本抓手。因此,教師從教學一開始就注重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的概念,把學習關注點放到三角形圍成這一理解與模型建立上來。首先,對概念記憶的展示與深思。教師通過對個別學生說出的“組成”進行必要的細化和引領,使學生在不同的質疑和爭辯中正確地建構三角形的表象,進一步明白“圍成”的根本要義——三條線段首尾依次連接起來。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和深化,對后續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其次,對三角形的判定。在判斷、說理等活動中,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圍成”的意思,并通過不同的活動體驗進一步明晰“圍成”的操作要領——三條線段要首尾相連。
真實且具體的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愈發深刻,為接下來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學習奠定基礎,又能讓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變得更加理性。
二、緊扣關鍵,促理解
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操作活動和操作活動后的反思,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基本途徑,也是助推科學建構認知的重要措施。為此,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圍成”的理解,并以此來促進學生探究的深入,又要重視學生操作經驗的積累,讓他們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形成新的學習感悟和思考,得出較為合理的結論,從而使得整個學習活動更加真實、有效。
引導操作探究是理解三角形圍成的重要途徑。上述教學,教師沒有刻意引導學生去進行統一的操作,而是設計一個開放式的探究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任意選擇小棒去量一量、圍一圍,使他們在操作中感知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另一方面,重視學生說理的展示,不僅讓學生展示操作的成果,而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這樣的操作探究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的思考不斷向縱深推進。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智慧顯露了出來。比如,一個學生對所選小棒的分析與思考“我們小組還選了另外的三根小棒,長度分別是2厘米、4厘米、7厘米,發現很難圍成三角形,總是要用手使勁地壓下去才能連接起來,最后小棒彎曲了,不是直邊了”,就是一個值得稱贊的亮點。“圍成”是研究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核心。從學生的學習反饋來看,他們對此的理解和領悟是較為深刻的,相關的認知建構也是扎實、可靠的。
三、引導歸納,促建構
課堂上,指導分類解讀,引導歸納總結,是促進學生理解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有力抓手。上述教學,教師先后組織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的操作是自由的,但學生獲得的認識不夠全面,只有當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反饋后,他們的認知才會在交流中不斷豐富起來。基于此,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的操作活動就勢在必行。
首先,梳理探究操作,便于學生進行相應的反思活動;同時,利用問題促進學生探究的深入。這樣,既能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提示,又可以為學生的下一步操作指明方向,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效率。
其次,引導分類歸納,深化理解。通過分類歸納獲得新的學習感悟,是這一階段學生學習的關鍵所在。因為學習反饋能豐富學生的認知,使學生在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中能夠感悟任意的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進而初步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四、依托訓練,促深化
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小學數學學習的一個難點,因此對這個知識點的學習不是簡單的事,更不是依靠背一背概念、用概念去套一套就能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教學后還要關注練習的設計,力求通過扎實有效的訓練,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加速知識的領悟,最終實現有效學習。
1.設計有新意的訓練題,引發學習思考
學習需要一定的練習來加以鞏固,也只有通過相應的練習,才把學到的知識變成技能,形成問題研究的方法和經驗,促進理解的升華。因此,一位有智慧的數學教師,會設計一些有新意的訓練題,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數學,而不是依靠大量的、機械的重復性作業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如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對鞏固性練習所作出的思考,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智慧與活力。
2.引導思考與爭辯,助力學習深入
學習是需要思考來支撐的,也只有進行了思維活動,才會達成預設的目標,上升到一個理想的高度。為此,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鞏固教學環節,教師為促進學生的理解,設計有新意的訓練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加速學生內化所學的知識。如教師設計探究第三根小棒長度的練習題,就是一個對思考有沖擊力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學生所面臨的數學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而這一問題有多個不同的答案。這就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分析問題,促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本質,不斷深化認知。
由此可見,有效的探究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誘發學生思考的深入,讓他們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更加積極動腦,從而助推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使他們的認知建構更加有效、更有智慧。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