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雯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而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應當更具有效性和高效性。也就是說,“雙減”的目標是減壓提質,這對課堂效率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當秉持減負提質的目標,創新課堂閱讀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在課堂快樂暢讀,提升閱讀素養,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3-0183-03
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古人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讀書是熏陶思想、培養情感、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的主要途徑。自古以來,人才的培養就以讀書為主要途徑。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2021年“雙減”政策實施以來,語文閱讀教學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需要教師用心審視,并探索合適的閱讀教學模式。
1.“雙減”政策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
“雙減”政策以作業及培訓負擔為基礎元素,開展新一輪的減負改革,其本質并非純粹地減少學生的壓力,而是在減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課堂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說,“雙減”背景下,課堂是改革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筆者結合語文教學實踐發現,“雙減”政策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更加明確和新穎的方向:閱讀遵從自主,閱讀強調體驗,閱讀靈活思維,閱讀注重實踐。教師應當關注“雙減”政策中課堂變革的思想,尋求新的方法和契機,創新閱讀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有效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
2.“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改善方法,思考品味中養成閱讀習慣
思考是閱讀的衍生活動,思考通常是伴隨著閱讀行為的產生。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閱讀過程必然應當融入思考。沒有思考的閱讀是無效的。因此,將思考融入閱讀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是提升課堂閱讀效率的關鍵。教師應當積極改善閱讀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思考和品味,通過一定的輔助記錄手段,如批注、筆記等,幫助學生捕獲閱讀靈感,從而推動他們借助思考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內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去年的樹》教學為例,這是一則感人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鳥與大樹的友情。對履行諾言的執著,小鳥的行為體現得淋漓盡致。但該篇課文中并沒有角色的情緒或者心情的描寫,學生初讀時很難理解文字深處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在學生日常閱讀時,引導他們融入思考,并將思考的內容表達出來,以便情感的理解和內容的把握。比如,在閱讀該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批注,在產生疑問或者激發了一定的情感時,及時批注出相應的內容,并結合批注進行思考。有的學生在讀到“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里”時,會不自覺地想到后面如何發展,于是會批注:“小鳥還會繼續去找大樹嗎?還能找得到嗎?”然后順著這個問題再進行后續閱讀。還有的學生在讀到“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看了一會兒”時,會去思考鳥兒為何睜大眼睛呢?于是批注:“睜大眼睛代表什么呢?盯著燈看了一會兒是鳥兒在思考嗎?”而后借助這樣的思考線索,學生繼續閱讀,會發現鳥兒居然唱歌給燈火聽,由此,他們就能夠逐步領悟其中的情感:鳥兒執著地尋找著大樹,并未因大樹的離開而放棄,在大樹消失,只留下火時,它一定是吃驚的,所以沉默了一會兒,繼而再履行自己的承諾,將歌兒唱歌燈火聽。這樣的思考過程加上閱讀品味,文章中的情感就躍然紙上,鳥兒對大樹的深情體現在了它的行動之中。通過思考的滲透,閱讀過程變得更加有目標和動力,而借助批注,將學生的思考過程化為直觀可視的元素,就助力他們更有序地開展閱讀,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情境體驗,主動參與中感受文本魅力
體驗是“雙減”政策下語文閱讀教學所強調和追求的。體驗的過程是激活學生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文字閱讀往往無法帶領學生深入其中,也就無法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文本內涵,感受文本魅力,長此以往,還會降低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動力。而利用體驗式的閱讀,學生能夠獲得更為立體的情境感知,在更為立體化的方式下通過真實的體驗去感受、去聆聽,由此,就更加積極主動,拓展出更多的體驗形式。所以教師應當立足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和體會,從而不斷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力與閱讀參與度。
以《昆蟲備忘錄》教學為例,生活中昆蟲無處不在,有蜻蜓、有螞蚱、有瓢蟲、有蝴蝶,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而不起眼的小昆蟲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在閱讀該篇課文時,由于學生與昆蟲接觸較少,或者由于昆蟲體型較小,無法透徹觀察,導致其對昆蟲形態和特點的理解不夠深入。此時,教師就可以創設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真實地體驗昆蟲的不同行為和特點。比如,可以創設演示情境,將蜻蜓、螞蚱等的身體構造放大,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昆蟲研究體驗;還可以創設演繹情境,讓學生選擇一種昆蟲,通過故事化的模擬活動,演繹昆蟲的動作、行為等。比如,有的學生演示出了螞蚱飛行時“咯咯”作響的特點,有的學生展示了力量超大的獨角仙如何推動較重的物品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欣賞情境,讓學生在趣味的動物視頻中設身處地地感受昆蟲的活動與特點。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接近蜻蜓時它總能快速發現并飛走,理解為什么說“獨角仙是昆蟲里的霸王”,以及為什么說瓢蟲的膜翅是“黑綢襯裙”。通過情境體驗,文本中的文字就變得生動活躍,成了立體而直觀的角色形象,基于此,學生就能夠結合真實的體驗過程,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詞語的妙用,把握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情境,從中感受神奇的文本魅力。
(3)快樂分享,小組討論中獲得思維能力
閱讀思維是學生對文本有效地開展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處理活動的能力。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分享是推動他們思維最重要的活動。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相互溝通,分享閱讀過程和成果,這是一個思維互動的過程,更是學生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過程。由此可見,充分的互動也是推動高質量閱讀的媒介。基于此,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成為保障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互動,通過開展小組討論的方式,及時溝通、主動分享,在快樂的分享過程中不斷激活閱讀思維,更好地形成閱讀能力。
以《牛和鵝》的教學為例,該篇是一個敘事類的故事,作者用極其生動的語言刻畫了活靈活現的角色,也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感受到文本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而如何去理解具體的語言用意,如何去感受其中內在的情感,需要學生運用更靈活的思維去支撐。而閱讀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愿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自由討論,在交流、溝通、分享的過程中激活閱讀思維。比如,有的學生對鵝如何攻擊人感興趣,于是他們就著重閱讀鵝追“我”的這一段,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鵝沖過來的時候是怎么沖的?它為什么能咬住人的衣服?它有很多牙齒嗎?它的脖子那么長,脖子被抓住后會斷嗎?鵝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氣撲倒人嗎?在激烈的討論和交流過程中,學生提高了探索的興趣,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碰撞中,學生的思維火花被激發,他們獲得了更為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能夠極快速地從文本中尋找到能夠支撐自己觀點的語句和文字。此外,還有的學生見過鵝,也體驗過被鵝追逐的情形,于是也積極地跟小組同學分享自己的經歷,有了課文的支撐,學生的經歷講述的繪聲繪色,這無疑為他們的語言思維打開了新的靈感,他們就能夠結合生活更好地開展閱讀,理解文本,從而不斷提升更加多元的思維能力。
(4)靈活實踐,生活體驗中獲得成長力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內化閱讀內容的關鍵途徑。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收獲豐富的思想情感,看到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這些都能夠成為學生未來成長的重要支撐力量。而如何讓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好地去理解閱讀內容呢?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生活實踐,將閱讀內容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深切體會,如此就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體驗閱讀內容,感受閱讀思想,從而收獲更多的成長力量。
以《蟋蟀的住宅》教學為例,蟋蟀是草地上的主要居住者,到了夏天,茂盛的草叢中總能看到蹦跳的蟋蟀,時不時還能發出響亮的叫聲。而在生活中,蟋蟀通常是在草葉上發現的,那么它們到底“住”在什么地方呢?結合本篇課文,學生通過閱讀就能夠發現蟋蟀住宅的獨特之處。蟋蟀選址非常細致,有諸多要求,按照這樣的要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戶外實踐活動,去草叢中探尋蟋蟀的住所,研究住所周圍的環境。這樣的實踐活動無疑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他們小心翼翼地在草叢中觀察,用耳朵仔細聆聽蟋蟀的動靜。即使并未找到蟋蟀的住宅,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觀察和親近自然生活的樂趣。在實踐結束后,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就能感知到文中蟋蟀更加靈動的形象,而后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以及閱讀內容,寫出一篇閱讀體會,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更加深刻地了解蟋蟀的特點,感受蟋蟀有所追尋的精神。在這樣的實踐中,閱讀已然不是單純地讀,而是結合體驗、思考以及應用產出的綜合化過程,他們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將文本的思想內化,更好地吸收文本的內容。基于此,學生的閱讀水平逐漸提升,情感和思想也日益增強,從而有效獲得閱讀中的成長力量。
(5)合理總結,綜合評價中促成閱讀后勁
閱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縱然閱讀內容豐富多彩,但需要長久地堅持和積極地融入,這是需要強大的閱讀后勁支撐的。而“雙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減輕,他們有更多自主的空間來安排興趣、發展特長,由此,就更加需要學生掌握充足的閱讀后勁,才能將閱讀發展為興趣,更好地實現閱讀能力的飛躍。而適時的總結和評價是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合理的總結評價能夠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幫助他們及時調整改善,由此,教師應當積極開展閱讀總結評價,通過綜合性的方式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開展閱讀,實現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葉圣陶先生所寫的游記,生動地描寫了游覽雙龍洞時的所見所聞。在閱讀游記時,由于有諸多景物描寫,教師可以合理安排學生開展語言描寫探究活動,如以“從外洞進內洞的過程中,感受如何?作者是如何借助細節描寫的?”為主題開展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會首先去閱讀段落文本,繼而從中尋找獨特的展示心情的語言文字,而后說一說他們的觀點并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去總結,并給予客觀的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有動力繼續閱讀。比如,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方法運用、思考范圍、交流過程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和可取之處?結合這個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自主總結,并自我評價,有的學生經過總結,能夠發現自己探究過程中只考慮了進洞的方式,并未考慮作者的直觀體驗,還有的學生總結出探究過程中沒有挖掘出進洞時的所見所聞,這有助于學生后續更好地強化閱讀。而后教師再結合學生探究活動的全過程表現,對學生的態度、方法、思維等方面開展評價,這樣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究的方法和問題,更能夠幫助他們厘清思路,用正確的方法去開展閱讀活動,以保持強有力的閱讀后勁。
3.結語
閱讀是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積累情感、熏陶思想的途徑,由此,它必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閱讀教學逐步向更加完善和綜合的方向變革。閱讀需要注重自主、體驗、思維、實踐,這是遵循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的必然。在改革進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路途中,減壓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只減壓,其本質必然是提質,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課堂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在減輕思想壓力和作業壓力的基礎上,思維獲得釋放,情感獲得提升,從而實現快樂暢讀,用更為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文本之美,不斷提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后玉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8).
[2]沈玉芬.因文而教,化難為易——“雙減”背景下閱讀教學的效率追求[J].語文建設,2021(12).
[3]侯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05).
[4]闞軍.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