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杰



[摘 要]高中歷史融通教學是一種將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資源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教學方式。教材內容整合是高中歷史融通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不同的教材資源整合起來,可以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多樣化需求。在高中歷史融通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融通教學;主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31-0059-04
統(tǒng)編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構成,其中必修教材包括《中外歷史綱要(上)》和《中外歷史綱要(下)》兩個模塊,其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fā)展大勢;選擇性必修教材則包括《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三個模塊,其采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從多角度了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選修教材是學生自主修習的課程,包括《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兩個模塊。通過學習統(tǒng)編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得到不斷提高。
統(tǒng)編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必修教材雖然按照通史方式編排,但是存在知識點過多、主線不清的問題;而選擇性必修教材雖是在必修教材基礎上的遞進與拓展,但與必修教材存在著知識交叉重疊的情況,不利于課堂教學的實施。
此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可以說,整合教學內容進行融通教學,既是現(xiàn)實教學的需要,又符合《課標》要求。
那么,如何進行高中歷史融通教學?筆者試以“絲綢之路”為教學主題,談談高中歷史融通教學的實施路徑,以饗方家。
一、 把握高考方向,確立教學主題
高考具有引導教學的功能,對一線教學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如2022年高考歷史廣東卷第19題(有改動)。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以“陸地之間”的海而著稱的地中海(圖1)被冠以多種稱呼:“偉大的海”“墮落的海”“智慧之海”“貿易之海”等。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人們對地中海歷史的不同理解。圍繞歷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選擇某一稱呼或者自擬一個稱呼,并運用世界史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稱呼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命題者結合地中海被冠以多種稱呼,反映人們對地中海歷史的不同理解的事實,設計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筆者在與高三學生復習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和文化交流”時,發(fā)現(xiàn)該課從導語到正文有不少涉及絲綢之路的內容,不由聯(lián)想到其與上述高考題之間的關聯(lián):地中海的偉大,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扮演的角色。而絲綢之路同樣為不同文明的交流架起了橋梁,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把它作為教學主題不僅可以落實《課標》對大單元主題教學的要求,還密切結合了新高考,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更好地體現(xiàn)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要求。
二、 依據(jù)《課標》,整合教學內容
統(tǒng)編教材按照《課標》中課程內容的順序編排,一方面有利于點對點落實《課標》要求,另一方面會導致出現(xiàn)必修教材知識點過多、主線不清,選擇性必修教材與必修教材存在知識交叉重疊的情況,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因此,教師在具體授課的過程中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因此,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必然涉及對教學目標的調整。在確立以“絲綢之路”為教學主題后,筆者閱讀了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彼得·弗蘭科潘所著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此書第一章強調了古代帝國對絲綢之路形成的重要作用,這給予筆者重要啟發(fā):為什么不把教材中出現(xiàn)的有關古代帝國的內容與絲綢之路的形成關聯(lián)在一起?而且《課標》對古代各帝國對文明交流的作用有明確的要求。基于此,筆者對《課標》的相關要求進行了整合,同時打破教材原來的編寫模式,對必修教材及選擇性必修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整合。
(一)整合《課標》相關要求
將《課標》中對必修教材“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qū)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lián)系”與選擇性必修教材“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要求整合在一起。這也是進行教學內容整合的前提和理論支撐。
(二)整合教材相關內容
部分學者在談及教材內容整合時多把目光放在必修教材與選擇性必修教材內容之間的整合上,而對選擇性必修教材自身內容的整合則較少提及。筆者整合的內容不僅包括必修教材與選擇性必修教材內容,而且包括選擇性必修教材自身內容,具體如表1。
(三) 設計教學結構
根據(jù)《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的整合,圍繞“絲綢之路”這一教學主題,筆者設計如下教學結構。
一、 何為絲綢之路
【學習聚焦】絲綢之路是經(jīng)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
(一) 狹義絲綢之路
(二) 廣義絲綢之路
(三) 圖說歷史
二、 帝國與絲綢之路
【學習聚焦】古代文明的區(qū)域性擴張促使波斯等帝國興起,帝國的統(tǒng)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區(qū)。
(一) 興:亞歷山大或張騫
(二) 盛:阿拉伯帝國對比唐朝
【學習聚焦】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建立的大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三) 衰:奧斯曼帝國和明清
三、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一)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
(二)海上絲綢之路
結語:人類文明交流的通途
【學習聚焦】絲綢之路等商路不僅是商貿路線,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古代世界各地區(qū)的經(jīng)貿往來以及思想文化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xiàn),促進了文明的發(fā)展。
這樣的教學結構,既突出了“絲綢之路”這一教學主題,又方便了組織教學,同時體現(xiàn)了對教材的“尊重和利用”,如對“學習聚焦”環(huán)節(jié)的設置。
三、 基于核心素養(yǎng),設置課堂問題
《課標》提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徐藍等教育專家也認為,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是教學目標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一線教師在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內容、實施課堂教學時,要始終貫穿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任務。本課設計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也都是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展開的。
(一) 運用地圖,提升學生時空觀念素養(yǎng)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從情境材料到問題設置形式都越來越新穎,高考歷史山東卷甚至多次出現(xiàn)“畫圖題”。在本課第一目“何為絲綢之路”的“圖說歷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出示《亞歐大陸地圖》,讓學生結合選擇性必修3教材第51頁的內容在該圖上畫出古代歐亞大陸上四條重要的“絲綢之路”的路線。這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符合《課標》時空觀念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水平4中“運用相關資料”“繪制相關圖表”的要求,又可以使學生通過地圖加深對絲綢之路的空間印象。本課第二目“帝國與絲綢之路”設有三個環(huán)節(jié):“興:亞歷山大或張騫”“盛:阿拉伯帝國對比唐朝”“衰:奧斯曼帝國和明清”。三個環(huán)節(jié)都配有相應的歷史地圖,呈現(xiàn)絲綢之路的歷史縱向漸進過程與橫向空間之間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選擇適當?shù)臅r空尺度”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這符合時空觀念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水平4的相關要求。
(二)創(chuàng)設沖突情境,培養(yǎng)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
統(tǒng)編教材指出,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被稱為“鑿空”之舉。部分學生從該表述中認為是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在此之前絲綢之路并不存在。而學者楊共樂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眾多先驅共同開拓的結果。就陸道而言,絲綢之路西段的建設者應該上溯至亞歷山大。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征波斯,歐洲勢力開始進駐亞洲腹部臨近中國的地段。這與學生的既往認知形成沖突,筆者據(jù)此設置問題“你認同張騫‘鑿空說嗎?試作闡述”,讓學生“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這符合歷史解釋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水平4的相關要求。
(三)呈現(xiàn)多元史料,培養(yǎng)學生實證意識
針對史料實證這一素養(yǎng),《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史料的不同類型及其價值,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史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選取了多種史料呈現(xiàn)。
史料一 ? ?《穆天子傳》(圖2)記載了約3000年前周穆王西游會見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給西王母“錦組百純(匹)”的記錄。(注:錦組指帶有花紋的絲織品;會見地點約在今天甘肅、新疆一帶。)
史料二 ? ?甘肅地區(qū)多處發(fā)現(xiàn)距今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黃牛骨骸(圖2)。在這些骨骸中,發(fā)現(xiàn)了原產(chǎn)于西亞地區(qū)的黃牛的DNA,說明這些黃牛來自西亞地區(qū)。
史料三 ? ?俄國阿爾泰地區(qū)巴澤雷克墓出土的絲織品(圖4)(約公元前5世紀)。
——據(jù)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資料整理
筆者據(jù)上述史料設置問題:指出史料一、二、三的類型;根據(jù)史料二說明“漢代張騫通西域,并非絲綢之路的開始”這一觀點的理由。以此使學生“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shù)剡\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這符合史料實證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水平4的相關要求。
(四)變更設問結構,學生出題創(chuàng)新培育模式
《課標》提出,在課程實施上,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將教、學、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筆者在設計本課“盛:阿拉伯帝國對比唐朝”環(huán)節(jié)時,改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傳統(tǒng)模式,給學生提供史料四,讓學利用史料生命制題目并作解答。
史料四 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即中國史書中的“大食”,是歷史上東西跨度最大的帝國之一。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此后大食遣使來唐計有36次之多,但也發(fā)生了4次軍事沖突。在751年的戰(zhàn)爭中,唐軍戰(zhàn)敗,被俘的工匠把造紙、紡織等技術傳入阿拉伯帝國。中國的一些其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通過絲綢之路傳進阿拉伯帝國,后來又傳入歐洲,對西歐文明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阿拉伯帝國的外科和眼科醫(yī)術、天文歷法、數(shù)學、建筑技藝等傳入唐朝。
請利用史料四,嘗試命制一道主觀題(一問即可,要和史料相關聯(lián),有簡要答案),考考你的同桌。
筆者在授課中發(fā)現(xiàn),學生多從唐朝與大食交往的特點或是唐朝與大食交往的作用等角度設問,雖然學生史料解讀與文字表述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但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命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復雜問題、情境的處理能力,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新課堂提問方式的有益嘗試。
四、結語
高中歷史融通教學是一種將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資源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教學方式。教材內容整合是高中歷史融通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不同的教材資源整合起來,可以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多樣化需求。在高中歷史融通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關注歷年高考試題
密切關注歷年高考試題,把握歷史高考方向,了解考試的重點和難點。
(二)基于《課標》及教材確定教學主題
以《課標》及教材為基礎,仔細研讀,把握《課標》要求和教材中的重點知識,發(fā)掘教學主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力的指導。
(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歷史高考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考查,因此在高中歷史融通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fā)掘學生的潛力。
(四)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標》明確提出,高中歷史課程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尤其是課堂問題設計中,一定要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王娟.以史料之“形” ? 載素養(yǎng)之“魂”:以選擇性必修3“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21):51-55.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