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鄭少周
[摘 要]當前教與學在課堂中偶爾會出現脫節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講授過的知識點學生像沒學過一樣。一線教師如何提升課堂有效性,引導學生實現“真學習”?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理論設計的學歷案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啟示和方向。學歷案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思維和邏輯,通過準確設定學習目標、科學設計評價任務、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和重視撰寫學后反思,保證教學過程充分體現“教—學—評”一致性。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學歷案;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31-0045-04
明明教師在課堂上講授過的知識點,學生像是沒學過一樣;明明是剛練習過的題型,學生在獨立練習或者測試時又完全不會做了……這是讓很多一線教師困惑不已的現象。其實,教師教了,不等于學生學了;學生看上去學了,不等于學生真正地學會了。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真實有效的認知,把學生設想為“天才”,這些教師的教學邏輯就是“只要自己在課堂上教過了,學生就學會了,且能在考試中考出好成績”。相信持這樣教學邏輯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關注“書本中的知識點是不是教過了,時政熱點是不是講過了”,而很少去思考“學生是否聽懂我所講的內容,學會我所教的知識”。出現這種與教育常識相背離的教學行為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忽視了“教—學—評”一致性。那么,什么是“教—學—評”一致性?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落實“教—學—評”一致性?本文將圍繞這兩個問題,以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為例進行論述。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理論概述
課堂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須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確定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再設計具體的教學環節,最后評估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真實情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先搞清楚“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并通過相應的方式,讓身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明確知道:“我要學什么?我怎么去學?我可以運用什么資源去理解所學內容?我真的學會了嗎?”崔允漷教授將“教—學—評”一致性定義為整個課堂教學系統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三個因素的協調配合的程度[1]。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靈魂,是課堂教學的始發點,也是終點。課堂需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學習與評價,即教、學、評是基于科學的目標進行的專業實踐。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評”一致性的目標已經改變了,不是傳統的教師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學習要達成的目標,且其中的教是指教師開展的有目標、有計劃的專業指導活動,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學是指學生付出的各種努力;評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以上三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的,可以構建一個完整的系統,即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對學習的評是一致的。
二、學歷案的概述
(一)學歷案的概念
崔允漷教授提出,學歷案是指教師在班級教學的背景下,為了便于兒童自主或社會建構經驗,圍繞某一相對獨立的學習單位,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專業化預設的方案[2]。學歷案與教案、學案、導學案最本質的區別是立場與思維的轉換,即教師在設計學歷案時要堅持學生立場,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學歷案之前,教師要先明確學生要學會什么,再確定學生通過什么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完成學習目標,并以文本形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具體的方案。因此,學歷案既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支架和認知導圖,又是師生互動的媒介,能確保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學習,始終保持一種“在學習”的狀態,進而實現學習目標。
按照崔允漷教授對學歷案的定義,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包括六個要素,分別是學習主題、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作業、學后反思[3]。從學歷案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學歷案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思維和邏輯,能保證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
(二)學歷案的主要特征
和傳統學案相比,學歷案的主要特征是依據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落實“教—學—評”一致性,最終實現真實有效的學習。其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是學歷案最主要的特征,即學生是學歷案最主要的用戶。學歷案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中的內容必須與學生的邏輯認知相符,因此,學歷案中不要出現高難度的專業術語或者教師用語。學歷案的整體設計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學歷案是依據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再設計服務于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活動,展示了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具體路徑,也充分體現了“教—學—評”一致性。
三、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理論的學歷案設計
(一)準確設定學習目標,明確學歷案設計的邏輯起點
依據布盧姆提出的相關理論,課堂教學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目標、教學、測評相背離,如果教學與測評不一致,那么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所做的一切努力對改變學生的測評結果毫無益處;而如果測評脫離了學習目標,那么測評結果會與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真實情況有偏差。也就是說,“教—學—評”一致性是有效課堂學習的基本要求,其中準確的學習目標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決定要素,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都要依據學習目標設計,并服務于學習目標的達成。準確的學習目標是高質量學歷案的靈魂,要設計一份高質量的學歷案,首先要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筆者在設計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的學歷案時,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時政素材,提取本單元的核心觀點。
2.通過分析中國圓百年奧運夢的原因,認識我國能持續發展的原因。
3.通過分析科技奧運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理解創新的價值。
這三個學習目標主要的設計依據是《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針對“富強與創新”這一單元設置的學段目標:初步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知道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4]。本單元的學習任務要點是: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反映我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資料,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并感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通過閱讀時政素材,分析教材中的核心觀點,并能歸納出我國能持續發展的原因和經驗。因此,筆者設置了以上三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在復習本單元時,不是停留在對知識的簡單重復上,而是讓學生提高相應的核心素養,提升適應中考的能力。
(二)科學設計評價任務,發揮學歷案價值的有效抓手
學歷案中的評價任務與傳統學案中的評價任務有著本質的區別。學歷案中的評價任務的設計依據是學習目標,并且要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展示,以保證評價任務不脫離學習目標,真正發揮評價任務診斷、激勵和改善的功能。科學的評價任務是保障“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效抓手,而科學的評價任務首先是具體可行的,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且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筆者結合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將本單元的評價任務設計如下。
1.通過前置任務,掌握本單元的核心知識。(檢測學習目標一)
2.通過評價任務一,認識我國能持續發展的原因。(檢測學習目標二)
3.通過評價任務二,認識創新的價值。(檢測學習目標三)
該學歷案的評價任務一為一個前置任務,通過表格形式,展示我國最近取得的成就,讓學生根據展示的素材來分析教材中的核心觀點,以達成檢測學生是否通過學習目標一。評價任務二是通過我國百年來為了實現體育強國的夢想所做的努力的材料,讓學生結合材料歸納出我國能持續發展的原因,以檢測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二。學歷案設計的評價任務需要與學習目標精準對接,讓教師可以清楚地掌握學生每一個學習目標達成的真實情況。
(三)精心設計學習過程,達成學歷案目標的具體途徑
學歷案教學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學生在學習之前就明確自己要學習什么,以及能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學會,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呈現于紙上,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經歷的學習過程,從而更加有效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經歷“真學習”的旅程,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另外,以學歷案的方式呈現學習過程能及時保留學生真實的學習痕跡,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學歷案的學習過程設計需要與學習目標和評價任務相對應,因此,在設計學習過程時,較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才是核心關注點,以確保教、學、評在互相支撐下實現一致性。為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學習過程設計要以學習目標為依據,明確學習活動的價值是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為了實現“通過分析中國圓百年奧運夢的原因,認識我國能持續發展的原因”這一學習目標,筆者設計了學習任務一:從“雙奧榮光”看“百年復興”。筆者首先展示以下素材: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健兒開始以嶄新的面貌登上奧運賽場;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中國體育事業新的篇章;1984年,中國重返國際奧林匹克賽場;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2022年,北京向世界呈現了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至此,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百余年前的“奧運三問”呈現了一份讓人滿意的中國答卷。接著筆者利用素材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分組討論后歸納出中國人民能夠呈現讓人滿意的中國答卷的原因。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分析材料,認識到我國能持續發展的原因,從而達成學習目標一。
二是要嵌入評價任務,及時觀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更好地評價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一過程中的表現,筆者設計了對應的評價任務,請學生拓展思考:冬奧夢、航天夢、全面小康夢實現的共同經驗是什么?通過學生的回答,筆者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到學生對我國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的掌握程度,同時,通過總結共同經驗,很好地對學生遷移、運用知識的情況進行評價。
三是學習過程要體現學習的進階。學生的各個學習目標不是獨立的,而是緊密相關的。教師需要圍繞學習目標引領學生提升知識理解能力和核心素養。如本單元的學習任務一是讓學生結合我國百年奧運奮斗歷程,分析我國奧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這是讓學生運用知識點分析具體的情境。而在拓展思考環節,則是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學會分析歸納某類問題的共性,從而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堅定對黨的領導和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四)重視撰寫學后反思,提升學歷案效能的重要方式
作為學歷案的最后一個環節,學后反思是提升學歷案效能的重要方式。不同于傳統學案籠統的學后反思,教師在應用學歷案的課堂結束后,要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明確學生要反思什么、怎樣反思。本單元設置了如下三個學后反思。
1.在學習小組的探究討論中,哪位同學做得最好?請對比思考你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
2.對于本單元的內容,你還有哪些困惑?
3.請用50字左右概括本單元你學到的核心概念。
學后反思一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知道自己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和結果,明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表現和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探索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學后反思二的設計意圖是: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困惑與學習經驗,科學診斷學情,并在此基礎上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本單元學習中的難點、疑點。學后反思三的設計意圖是: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內化學習內容,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歷案是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理念、提升課堂有效性的重要載體。運用學歷案,教師能轉變教學行為,從關注教轉變為關注學,使教學行為都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從而讓學生實現“真正地學”。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崔允漷,雷浩.教?學?評一致性三因素理論模型的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15-22.
[2] ?崔允漷.指向深度學習的學歷案[J].人民教育,2017(20):43-48.
[3] ?郭帥君.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信息技術學歷案的設計與應用[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