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的深入推進,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幫學生打好基礎,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以實現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基于此,文章從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困境、重要性、思路及具體策略四個層面展開論述,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維;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韓卉(1973—),女,江蘇省淮安市關天培小學。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消化豐富的數學知識,并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更好地解決在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提升綜合能力,為其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困境
(一)小學生學習能力較低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能力有限,剛接觸系統的數學學習,而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且數學課程非常重視知識點之間的整體性和邏輯性,相對復雜和煩瑣,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呈現出比較吃力的學習狀態。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中,學生會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無法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更無法培養數學思維。
(二)數學教師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
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由于專業能力和教學經驗不足,深陷于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沒有采用科學的教學模式授課,影響了學生數學整體思維模式的形成。具體表現為四點。第一,部分教師一味采用傳統的輸入式教學方法,把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不注重學生的輸出,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遇到不會的問題也沒有提問的意識,得過且過。第二,部分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沒有因材施教,沒有考慮學生能否靈活掌握課堂知識;僅關注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沒有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統一講解知識,導致基礎好的學生無法得到提高,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第三,部分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不重視,只以成績的好壞評價學生,無法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中找到其問題出現的原因,無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補足短板,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受到打擊[1]。第四,部分教師不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僅關注自己是否完成授課任務,而沒有對教學質量做科學的評估,沒有立足于學情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些都是與新課改要求不符的教學行為,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極其不利。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而加快教學進度,提升教學效果。第一,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新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憑借自己的理解來完成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第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學會從根本上探討數學問題,更好地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歸納數學學習規律和技巧,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完成學習計劃的制訂。第四,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就能更合理地把控課堂學習時間,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探索更有難度的學習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更深層次的自主探究學習,感受學習活動帶來的成就感。這能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穩步發展,有利于推動學生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2]。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思路
(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習者深入思考知識,靈活應用知識。因此,教師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行的,而是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過程是運用已知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也就意味著,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數學公式和定義,而要真正理解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數學知識是無邊的,而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非常有限,學生要想更好地解決問題就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促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習慣,不盲從教師和教材,在學習活動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掌握辯證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三)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歸納總結能力是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3]。要想養成數學思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高質量地完成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認真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找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更加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發散思維。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運用生活實例進行講解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不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還要為學生創設有利于提高其思維品質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實用性強的生活實例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解決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掌握一題多解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有效拓寬數學學習路徑[4]。
例如,在開展小學數學“因數與倍數”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合理把控課堂時間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因數和倍數的定義。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了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問題。當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教師就要引入與這節課相關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的題目:“一筐水果中有96個蘋果,現在要把蘋果拿出來,在不能一次全部拿出的情況下,要保證每一次拿出的個數同樣多,請問共有多少種拿法?”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教師首先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生活常識完成解答。學生根據題意知道每次拿出的蘋果個數乘以拿的次數等于96,接著想象自己在拿蘋果,每次拿1個,要拿96次,每次拿2個,要拿48次,每次拿3個,要拿32次……學生邊思考邊列出算式,但遇到了困難,比如有時無法保證每次拿出的個數一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課知識思考,讓學生明白要想確保每次拿出的個數一樣,就要確保每次拿出的蘋果的數量是96的因數。這樣一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要求出96的因數有哪些。學生恍然大悟之后,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這類題目的解題思路,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注意由易到難、層層推進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學習思維正一步步形成,這也就決定了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要更注意循序漸進。因此,數學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完成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起更加系統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厘清數學學習思路,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更多的信心[5]。
例如,在開展小學數學“混合運算”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是一個逐漸攀升的過程,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學習期待和求知欲。接下來,為了讓學生對這節課所學內容產生更深刻的認知,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練習題講解。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道題:“在國慶節,為了裝點教室,渲染節日氛圍,班主任購買了2.1米長、1.4米寬的紅綢緞做小紅旗,已知一面小紅旗長21厘米、寬14厘米,還購買了黃色、綠色兩種小旗,黃色小旗比綠色小旗多50面,這兩種小旗總數是小紅旗的兩倍,請問紅色、黃色、綠色的旗子一共有多少面?”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單位換算及混合運算,學生可能會難以解答。這時,教師要逐步帶領學生慢慢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的關系。首先引導學生換算紅綢緞的長和寬的單位,然后讓學生通過乘除法算出小紅旗的面數,接著用乘法算出黃色小旗子和綠色小旗子的總數,最后列式分別算出黃色小旗子和綠色小旗子的面數。這樣,復雜的混合運算題目就被學生弄清楚了,學生也能在此過程中逐漸增強數學學習信心。
(三)注重思維的拓展及延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以一個知識點為基礎,在學生充分了解后進行適當的延伸。此外,除了延伸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廣闊的社會現實,幫助學生跳出課本的束縛,接觸更豐富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真正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開展小學數學“條形統計圖”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制作課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適時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地為學生展示條形統計圖的繪制過程,幫助學生在動態化的學習中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繪制方法的理解和記憶。當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具有拓展性的作業,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用條形統計圖繪制家庭每個月的消費情況。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可以通過直觀的統計圖看到自己平時沒注意過的支出情況。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結合統計圖談談如何合理分配家庭消費數額,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這節課程學習的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完成數學思維的拓展和延伸,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就感,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這對數學思維的培養非常有利。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型教學理念也逐漸被教師運用到課堂上,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也逐漸發生了改變。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數學教師要秉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深入分析數學課程的特點,不斷探索科學的教學模式,在把握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能力的前提下,認真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自主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推動自身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松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華夏教師,2019(35):5.
[2]王志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語言運用及其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初探[J].學周刊,2019(36):35.
[3]崔小兵.小學數學教學巧用課堂導圖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方法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9(27):26-28.
[4]陸玉輝.小學數學課堂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對話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28):34-35.
[5]蘭秀玲.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