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美術課堂的改革迫在眉睫。在美術課堂上“留白”,和學生共同探究學習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據此進行分析,討論美術教師如何巧妙地在美術課堂上“留白”,以構建美育課程的新模式。
【關鍵詞】新課標;留白;創造性思維;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袁文婧(1989—),女,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學部。
一、構建美育課程新模式的必要性
藝術課程標準是初中美術課程教學變革的“指南針”,對課堂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藝術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使命—“義務教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傾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保?]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才培養機制也隨之改變。作為教師,我們應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學生是新時代的學習者,教師需要采用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墩n程標準》的更新展現了國家的育人藍圖,教師需要著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弘揚真善美,引導學生塑造美好心靈。因此,改變育人方式,調整授課模式,展開新課標視域下的美術課程轉型至關重要。
二、在美術課堂上“留白”的作用
中國畫講究“留白”,注重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中國畫的“留白”技巧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虛實相生、天人合一思想十分契合,中國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為使整個作品的畫面更為協調、精美,會有意留下空白,給人以遐想與思考的空間。
在美術課堂上“留白”,意味著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想象、探究。比起聽教師講,學生更喜歡自己去觀察、討論。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將講解的節奏放慢,巧妙地采用“留白”,讓學生有時間去接收、思考、探究、創新,感受學習美術的意義與價值,形成積極的情緒,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
《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敦促教師不斷地學習新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改變以往機械、應試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由此,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播知識,而是成為研究者、創造者;教師不能成為真理的壟斷者,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領者。因此,教師理應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主學習、探討的時間,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把“講堂”逐步變成“學堂”。
三、利用“留白”構建美育課程新模式的策略
(一)變主為次,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師生觀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教師理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合理安排教學流程,讓學生有機會仔細分析案例,展現自己獨特的想法,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不同的案例會傳達不同的設計理念與意圖,分析多個實際案例可以使學生汲取更加豐富的審美經驗,提升審美能力。
下面以綜合探索課程“變廢為寶”為例進行說明。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廢棄物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讓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其次,教師帶領學生討論不同廢棄物有哪些特性,可以用來做什么;最后,教師留出空間給學生分析實際案例,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探究,發現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
【“變廢為寶”課程教學】
教師出示下列問題后,留出20分鐘課堂時間給學生嘗試合作探究,再與學生共同填寫表格。
1.仔細觀察每一件作品,找出藝術家完成作品用到的廢棄物。
2.思考藝術家選用這些廢棄物,制作出這樣特殊的造型與質感的靈感從何而來。
3.結合上述分析,思考不同的材料應該如何使用。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情境教學法是以情境內容深化學生的認知與理解,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方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有利于開展探究式審美活動,實現教與學的結合,讓學生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下形成良好的審美感知能力。
其中,問題情境可以解決學生學習無序化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與感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思考與探究。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需要注意情境的針對性與實踐性,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積極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才是有效、積極、正向的。當然,教師的提問需是開放性的,教師應明確,學生的觀點有不同,但沒有對錯之分,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完整、獨到,教師都應當鼓勵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大膽創新,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緯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對事物的認同感與包容心。
下面以賞析·評述課程“賞析藉里柯的《梅杜薩之筏》”為例進行說明。在課堂上,筆者運用啟發式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賞析·評述課程“賞析藉里柯的《梅杜薩之筏》”】
師:觀察此畫(如圖1),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該問題相對淺顯,具有較強概括性)
生1:灰暗的畫面,讓人覺得很壓抑!
生2:在一個木筏上,極力求生存的人。
生3:一群奄奄一息,隨時會沉入大海的人。左邊的人瘦骨嶙峋,可能已經死去。右上角的人為了活下來,在拼命呼救。(分析如圖2)
圖2 學生對《梅杜薩之筏》的分析
傳統的美術教學課堂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并不深刻。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思緒拉進課堂,拉進學生要探究的名畫中,教師應當繼續使用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深入感受畫面的意境。
師再問:你們能猜到發生了什么嗎?有同學了解過這背后的故事嗎?(該問題更深入,意在引導學生了解名畫背后的故事)
生1:我猜是遇到海嘯了。
生2:他們肯定是在海上漂泊很多天了,不然不會這么虛弱。
文化理解是對特定文化情境中美術作品內涵的感悟、領會及闡釋。讓學生了解名畫背后的故事,能讓學生了解名畫所處的時代、歷史背景以及畫家的作畫風格,領會作品對文化發展的貢獻。
師:浪漫主義畫作注重形式,也注重感情。請大家觀察畫面的構圖、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說說自己的發現與體會。(這個問題能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專業性更強,在解答問題時,學生需要考慮畫作的構圖、畫面效果等)
生1:有人站著,有人跪著,有人躺著,畫面很飽滿。
生2:呼救的人讓畫面充滿生的希望,垂死的人又讓人們心情低沉。
從第三個問題開始,學生已經開始深入思考并對比畫面、體會情感了。在這樣的開放性學習情境中,學生有機會仔細感受畫面中的人物心理,深度思考畫作內涵,與藝術形象共情。
(三)大單元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當下,大單元教學逐漸成為美術教育者高度關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的教學流程時,不能再停留于學科本位的層面,而是要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主題式與項目式的探究合作任務,從而有效落實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幫助學生發展各方面的思維能力。
美術教材的模塊整合有三個顯著的特點—針對性、系統性、適應性,這使得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更加順利。當然,在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時,教師同樣可以“留白”,將美術知識點講解、技能培養融合,讓學生通過參與單元學習活動更好地發展美術核心素養。
下面以校本課程“名畫再創作—致敬草間彌生”為例進行說明。
【校本課程“名畫再創作—致敬草間彌生”】
1.了解草間彌生。教師提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在周末利用網絡平臺或通過到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了解草間彌生的生平、性格特征、作品特點等。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PPT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
2.解析草間彌生的創作手法。在學生基本了解草間彌生后,教師帶領學生解析草間彌生的創作手法,使學生明白,除了使用畫紙與畫筆,自己還可以使用多種方式創作。隨后,教師再次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后搜集各類創作素材,并在下次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創作任務。在第二節課上,教師鼓勵學生利用布料、紙板、麻繩、超輕黏土、樹枝、鐵片等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完成繪畫、雕塑、裝置藝術作品創作,同時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進行創作。
3.作品形式分析。當學生的創作初步成形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作品,從中認識何為構圖、如何進行色彩搭配、如何利用點線面體現律動……當學生了解上述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和調整,并于再下節課提交作品。
4.分組評價。在學生提交作品后,教師引導學生用美術語言客觀評價同學的作品。
讓學生利用兩三節課的時間進行項目式學習,并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體量較大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在實踐中獲得感知。在這樣的大單元教學課堂上,教師設計了層層深入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創作對點線面、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質、肌理等美術語言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結語
以上,是筆者關于如何在新課標下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幾點淺顯探索。筆者以為,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依據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教學。與此同時,在師生共同探究的美術課堂上,教師應通過合適的“留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