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作為學習的主體,有自由開展研究學習的需要。教師要不斷認識和深化兒童作為研究者的課堂教學優勢,以行知思想的“教學做合一”理念為依托,建構支持兒童研究的小學語文課堂,助力兒童獲得研究的快樂,從而形成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學習品格。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童研究;教學做合一;課堂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9-0034-03
【作者簡介】秦祥濤,南京市力學小學(南京,210024)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優秀青年教師。
隨著教育領域對教育本質的不斷探索,當下教育潮流開始不斷反思課堂中兒童研究天性和能力被忽視的現狀。兒童是發展中的人,他們處于一種未成熟的狀態,而未成熟狀態也意味著有生長的可能性。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由開展研究學習的需要。兒童研究是有潛力與自身需求的,兒童的未成熟性也決定了其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人的支持與幫助。因此,教師應順應教育的發展規律,以行知思想中的“教學做合一”理念為依托,建構支持兒童研究的小學語文課堂,助力兒童獲得研究的快樂,從而形成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學習品格。
一、“支持兒童研究”的行知解讀
1.學生觀:兒童是能動的學習主體
陶行知七十多年前就曾提出“小孩不小”,但兒童常常處于“被忽略的位置”。讓兒童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兒童研究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越來越成為一種教育共識。兒童,是天生的研究者,這源于兒童的天性,源于他們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不斷追問的探索精神。陶行知眼里的兒童是怎樣的呢?他認為,兒童要有獨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具備依據事實作出判斷的素養;要有獨立的職業意識,能在多樣化的實踐中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和職業之間的關聯,而不是依據自己的考分來決定學習什么。支持兒童研究,就是要充分肯定兒童是具有能動性的學習主體,把學習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
2.教學觀:支持兒童研究
陶行知說:“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工作。”因而,教師教學工作的意義在于不斷發展和完善兒童。“支持兒童研究”既是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是課堂教學策略的進一步升級。這就意味著教師不應以“師道尊嚴”的理念壓制學生學習,而應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現,與兒童一起進行課堂學習研究。當然,最重要的是,在支持兒童研究的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科特質,創設符合兒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情境,予以兒童研究最大的學習環境支持,如聚焦課堂中兒童研究的七個關鍵詞——自控學習、個別差異、學習動機、思維過程、合作活動、多重體驗、自我表現。
3.教學做合一:支持兒童研究的理論指南
所謂“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陶行知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把“教學做合一”理念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上來,即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一起來,使教師與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學習的意義。教與學,被定格在“做”上,即兒童研究的深度實踐。陶行知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在筆者看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應不停地“做”,不停地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當中來,這不僅能夠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能把教師和學生凝聚在一起,組成師生和諧交流的學習共同體,促使學生不斷獲得向上生長的力量。
二、“支持兒童研究”的行知課堂建構
1.兒童主體建構:讓兒童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兒童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他們想象力十足,是鮮活的個體,有著對生活和學習的獨特經驗。兒童研究是一種兒童作為主體參與的探究式、創造性、發現式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在兒童主體建構時要關注兒童已有的經驗,重視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體驗、情感。“支持兒童研究”就是要始終把兒童置于學習的首要位置,把研究當作教學的第一任務。建構以兒童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是適合兒童需要的,同時又能發展兒童的學習與研究。這和陶行知“解放兒童”的思想(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應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是一致的。兒童研究是一種真正以兒童為出發點的教與學,而我們的落腳點應是不斷培養兒童的問題意識、研究興趣和探究習慣。
2.學習環境建構:構建兒童展開主體性活動的學習環境
一方面,豐富學習場景資源。要使兒童在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并不是有了研究主題、研究任務即可,還需要教師長期在班級中進行兒童研究的規劃與訓練,如學習小組的建立,包括小組人數、任務分工、成果呈現形式等,這都需要在研究中不斷豐富學習場景資源。另一方面,構建支持兒童研究的學習生態系統。兒童研究是通過教授或體驗的方式獲得知識、態度和價值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從教與學兩個層面,構建支持兒童研究持續得以開展的學習生態系統,在學科內容與學生之間架起橋梁,激勵兒童在課堂中生發“我要學”的動力,并引導其在任務情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3.教與學關系建構:與兒童一起研究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得知識經驗的學習場,是滋養和孕育學生學習能力的能量場,也是每一個學生個性得以張揚的藝術場。好的教學關系的建構,能夠讓學生自發地對課堂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課堂上,教師要作為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更要作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參與學習過程,和學生一起讀、一起寫、一起演、一起思、一起享受獲取知識的喜悅之情。在陶行知看來,“知行合一”是構建良好教學關系的關鍵要素。教師是兒童研究的引路人,也是兒童在研究小組中的最佳伙伴,師生應在教與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學習體驗的辯證統一。
三、“支持兒童研究”的行知實踐
1.項目式學習,重塑課堂學習主體
項目式學習強調兒童的研究“要以問題為驅動力和以培養學習者問題意識、批判性的思維技巧以及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因此,課堂中兒童研究項目中的小項目可以基于課堂認知的重難點,也可以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教師要通過一定主題引領下的“問題串”,為學生的深入探究搭建“腳手架”,拓展兒童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與伙伴開展合作學習,建立起學習共同體,促進其整合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
2.開放式對話,重構課堂教學新樣態
一方面,要讓師生對話的狀態“看得見”。在教師提前備課、學生有豐富學習經驗的前提下,師生就某個學習文本進行思維碰撞,會不斷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在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對話,形成的是學習力的核心,有助于學生積極發現、主動創造。教學對話所追求的正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視域融合”。
另一方面,要讓伙伴對話的品質“留得下”。伙伴對話是促進兒童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具有思維激發作用和學習認知共享作用。然而,在伙伴對話過程中,對話主題是否集中,對話個體是否積極參與等,都是實踐兒童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在促進兒童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著力于一個研究點,讓學生暢所欲言,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要點。此外,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搭建有效的對話支架。這樣,學生在伙伴對話中形成的伙伴智慧與即時發現,都可以“留得下”,以供他們在成果展示時進行反饋和交流。兒童經過這樣高效的伙伴對話的反復練習,就會不斷形成善于發現、善于建構的反思性對話人格。
3.成果化制度,重筑兒童學習新體系
有研究自然要有成果,兒童研究最終要指向學生的研究成果——以一個相對固定的方式對學習成果進行匯報、展示與分享。這種成果既可以是研究報告、學習心得,也可以是學習能力的提升,如朗讀能力、對話能力、觀察能力、語感等的提升。有了一系列在兒童研究實踐下生成的學習成果,語文課堂便會充滿活力,并能延伸學生的課后學習,形成良性循環。由此可見,無論是項目式學習、開放式對話,還是最終的成果展示,都是支持兒童研究的具體表現,這些都有助于教師更加自由地釋放語文課堂的活力,尊重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把學習時間真正還給兒童。
教育是一門藝術,好的教育不僅要關注兒童的當下,更要從兒童的成長規律出發,不斷發展兒童、成就兒童。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的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響品格,情感點燃情感”。那么,以行知思想“教學做合一”理念為依托建構支持兒童研究的小學語文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前提,創新獨特的課堂模式,充分尊重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能夠助力兒童伴隨時代的發展,提升核心素養,創造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