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書芹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知行合一;思想認識;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9-0089-02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獲得的道德認知難以轉化為道德行為,存在知行脫節的現象。原因多種多樣,如:第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許多教師往往關注學生的道德認知,對他們的道德行為養成及保持關注較少。此外,對于學生而言,這種關注學生道德認知的教學一般比較枯燥、乏味,他們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也不佳。所以,在教師缺乏道德行為關注及學生道德認知不到位的情況下,知行脫節問題在所難免。第二,不可否認,大部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會意識到道德行為的重要性,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存在著形式化的傾向,教學注重表面功夫,只要學生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就認為教學起到了效果,不深究學生的表現是為了迎合教師的“表演”,還是發自內心的認同。第三,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若要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教師就要深入挖掘各種教育資源,將社會、家庭與網絡中的德育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構建知行合一的大環境,避免教育影響的不一致。基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知行脫節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探索。
1.豐富教學活動,提升思想認知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他們提供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其在情境中豐富認知、深化體驗、生發感悟。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六下《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時,倘若僅僅依靠教師的說教,學生難以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此,在該課的教學中,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多層次的教學活動。首先,筆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對本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調查;接著,組織學生交流學習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讓學生萌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繼而再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問題“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保護環境?”進行交流討論;最后,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和平臺。
要讓學生達成知行合一,教師除了要教授相關道德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提供那些指向行為改變的知識,從而讓學生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專注素養形成,化認知為行動
知行合一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學生在生活中也要能知行一致、持之以恒。在教學《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時,筆者為每個學生制作了30天美麗行動卡片,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節約行為,真正讓他們將認知與行動結合起來,并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素養。
再如:在學習完“尊老愛幼”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在家中多陪伴爺爺奶奶,幫助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給自己的弟弟妹妹留下好吃的食物等等,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
3.著力家校共育,共筑德育新時空
良好的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協同合作,如此,才能讓小學生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教師要與家長建立聯系,引導家長督促孩子在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如認真寫作業、講究衛生、熱愛勞動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家長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對于孩子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家長也應與教師及時溝通,攜起手來解決問題。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一直有意識地同家長保持聯系,如有家長同筆者提到過這樣的問題:家里有兩個孩子,大的是男孩,小的是女孩。女孩每天晚上都要媽媽陪伴睡覺,男孩每天又想要媽媽陪伴學習。如果陪了男孩,女孩不高興;如果陪了女孩,男孩又不高興。面對這一問題,筆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與家長進行了這樣的溝通:在您的家庭教育中,是您讓孩子形成了競爭關系。在您提出的問題中涉及兩個中心問題,一個是獨立問題,另一個是公平問題。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與獨立學習?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母愛的公平?這就要家長從點滴做起,要能智慧地處理矛盾,堅決不能讓兩難問題形成。比如說,為了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睡覺的習慣,可以采用“打卡積分+獎勵”的辦法。為了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可以采用“任務引導法”。
每學期筆者都為家長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課,共筑家校共育平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總之,對于學生知行脫節的問題,有很多解決方案,但不管用哪種方案,都要充分考慮所面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教師要持之以恒,一次兩次、一個月兩個月效果可能不明顯,但日積月累,總會有所收獲,看見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倪中筠.引行知思想之活泉,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之花——以統編一年級“別傷著自己”一課為例[J].教育界,2021(1):1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