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俊 章雪平
〔摘? ? 要〕? ? 隨著2022年版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的頒布,相關學習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如何改變課堂教學,讓學科的目標與育人任務真正落地,成為教師思考的重點。本文嘗試從學習進階與課程融合等角度,對課堂教學設計提出兩方面的建議:聚焦關鍵點,逐層深挖,主要體現學習進階的理念,言之“鑿井”;縱貫古今,融合學科,項目式活動,主要體現科普閱讀和課程融合等理念,所謂“挖河”。
〔關鍵詞〕? ? 小學科學;學習進階;科普閱讀;課程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09-0013-03
在論文寫作、課題研究領域,常聽說“寧鑿一口井,不挖一條河”。細細體味這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2022年版科學新課標頒布后,隨著一輪輪的學習與思考,筆者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
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時,要適當取舍,抓住關鍵的切入點,逐層深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有深度的層面。這個過程不就像“鑿井”嗎?結合“研學課堂”理念來看,“鑿井”重在學習進階,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在研學過程中,讓學生更多的高級思維參與進來,主要策略為拓展、順承與反轉。
一、拓展,圍繞科學核心概念,對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延伸,使之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熱脹冷縮》,教材編排了“研究液體、氣體、固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三組活動來研究“熱脹冷縮”這一現象。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也多次上過這一內容,但總是覺得課堂很平淡,學生只是跟著教材、跟著教師的設計亦步亦趨,看似都在動手,也能得出所謂正確結論,但細想就會發現,整個過程中,學生缺乏深入思考,沒有實現認知的躍層、思維的進階。細細閱讀課標,從“能量的轉換與能量守恒”這一核心概念出發,依據其內容要求和對應的學業要求,再來反思這個內容的教學設計,就可以發現,當我們從學生視角出發、從新課標出發,用鑿井的方法深挖一個點,課堂就能出現新的樣態。首先,將《熱脹冷縮》這一課進行分解,可以發現,教材在安排研究內容時,液體只做了水的實驗。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僅僅由一種樣本的個別現象去推測液體的整體性質是非常不科學的。因此液體的加熱和冷卻這部分內容可以作為一個切入點去深挖??梢韵葟淖畛R姷乃胧?,再到其他各種液體,使學生認識到大多數液體都和水一樣,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思維隨著實踐探究的深入而得到提升。
二、順承,是在學習過程中,對觀察到的現象、測得數據等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分析,從而引發新的思考、發現
例如,研究浮力時,測得同體積的各種物品質量,初步發現:同體積下,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浮。教師這時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物品質量并與同體積水的質量進行比較,進而引發更深入的思考,并帶來新的猜想,再根據猜想設計實驗,讓思維螺旋式上升。
三、反轉,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突破固有認知,打破慣性思維
例如,認識呼吸,學生大多認為,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運用常規的方法確實也能證明,呼出氣體中有二氧化碳。教師可以追問:呼出的氣體中還有氧氣嗎?有多少呢?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后,教師用數字化設備進行檢測,從而發現,呼出的氣體中雖然二氧化碳明顯增加,但氧氣被消耗的量并不多。這與學生固有認知產生了沖突,能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重構知識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教師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全面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師僅會“鑿井”還遠遠不夠,更要具有融會貫通、開源引流的本領,要能“挖河”。科學課程有效綜合了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新課標又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提出了跨學科概念,由此看來,科學教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更應該率先探索新的路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笨茖W課堂教學的“活水”在哪里呢?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挖”。
(一)加強科學閱讀與指導
科學課具有實踐性,強調在探究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不能走進“唯探究”的誤區。在一些課堂中,為了探究而探究、為了實驗而實驗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僅為了重復一次所謂的“探究過程”,使得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缺乏應有的深度與層次,那只是沒有思維參與的“實驗游戲”。科學領域的各種定理、概念均是前人通過研究,總結概括出來的。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各種思維的火花、獨特的視角、精彩的構想、嚴密的邏輯……令人嘆為觀止,深受啟發。科學教師要善于將科學課堂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去,帶領學生廣泛地進行科普閱讀,在科學故事、科幻小說、科學史、科普期刊和書籍、科普新媒體等渠道中,了解科學家的研究、科學家的思想、科學家的方法,進而將這些在閱讀中學習到的方法、思想帶入課堂,指導自己的實踐與探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做好推薦資源、指導方法、組織交流、融入課堂等方面的工作。
例如,在教學《蠟燭的變化》這課時,我們可以推薦并帶領學生一起讀一讀《蠟燭的化學史》這本書。它的作者是被譽為“電學之父”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邁克爾·法拉第。在這本書中,法拉第通過展示一系列實驗的設計,闡述了蠟燭燃燒涉及的各種現象。在書中,推理、論證與驗證互相印證,讓讀者學會如何借助提問、推想、設計和驗證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嘗試告訴讀者“如何從事科學研究”“什么是科學”。學生在閱讀中,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究,不僅對“蠟燭的變化”的知識層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會在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等多個方面更貼近科學家。閱讀與實踐相互促進,讓學生更真實也更深入地進行研和學。
(二)尋找學科融合的契機
各個學科雖然分科而教,但育人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尋找到學科間的融合點,讓相關內容有機融合,更利于達到“三全育人”的要求??茖W學科本身就包含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內容。這些內容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部分非常多,只要做個有心人,尋找學科融合的切入點并非難事。
例如,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身邊的材料”第13課《紙》)、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0課《紙的發明》)、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我是一張紙》)三個學科中,都有以“紙”為主題的學習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三全育人”與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思考,處理好各學科的側重點。只有對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才能避免各自為政,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月球相關的內容,在科學中多次出現,而在膾炙人口的詩歌中,“月”也是詩人鐘愛的描寫對象,有著豐富課程資源。在科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相關詩歌內容,不僅能引發學生的認知共鳴,也讓“月”的形象更加豐滿,還能讓學生溯古通今,感受詩詞之美,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
(三)實踐“創客”“STEM”等項目
把“創客”“STEM”項目作為科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新思路、新路徑和學習空間,將之有機整合,可以實現相互補充的作用,能體現科學課堂教學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例如,科學課有電路相關的內容,但相關實驗只有“簡單電路”“導體絕緣體”“電磁鐵”“電路暗箱”等幾個傳統實驗,相對單調。在學校的創客器材中,可以找到大量與電路相關的項目式活動器材,如“魔法帽”“錄音棚”“光能風扇”等系列創客項目。這些項目包含“物質世界”里的各種能量、能量間的相互轉換,以及控制和應用等內容。如果將相應的項目式活動與科學課堂教學進行融合,從項目式教學的角度來看,因為有了科學中有關能量的知識體系,使得原本零散的項目有了內在的聯系。從科學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豐富了教學器材與研學項目,學生不單單用電器元件連個簡單電路驗證前人的知識、經驗,而是由他們親自動手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最終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制作出有實用意義的創意作品,這對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有著重大的意義。
例如,利用創客教育中的塑料積木,可以對《建橋梁》一課進行創新改進。搭建橋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是學生能否成功探究三座橋承受力的前提。對建橋材料進行改進能更好地完成本課目標。用積木塊做橋的主體、整體底板用于固定橋墩、卡紙做橋面、線與回形針制作拉索。
原教材中,為了橋墩穩固,往往選擇字典、木塊等較笨重的物體,材料準備費力。塑料積木本身輕巧,安裝在底板上后結合穩固,積木橋墩有著輕巧便捷的優點。教材中的瓜皮橋,西瓜皮受季節限制,并且不易保存,而積木材料耐用、易得,更適合建橋。
斜拉橋一直是三座橋中學生最難搭建的,因此,選擇合適的斜拉橋橋塔、拉索材料尤為重要。用樂高中這種特殊結構的積木做橋塔,結合穿線回形針做拉索,大大降低了斜拉橋的搭建難度,節約了建橋時間,提高了課堂探究效率。
原教材中的材料,只能研究承受力和橋類型的關系,橋墩高度、橋的跨度、拉索數量無法改變。改用積木后,可以進一步研究承受力和跨度、拉索數量、橋墩數量之間的關系,豐富了學生對橋的認知。積木作為建橋的主體材料,有著拼接靈活、形式多變、組裝操作容易的優點。在完成建造橋的任務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改進,進行多次搭建,并可以在設計、改進、搭建、發現問題的流程中,螺旋循環地拓展項目的深度,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發揮。學生在活動中,對搭建真正的橋這個工程任務,有了更多實際的考慮,產生足夠深刻的認識,更貼近生活實際。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新一輪教改的浪潮正席卷而來,要成為“弄潮兒”勇立潮頭,而不是被浪花拍在沙灘上,就得通過不斷學習,練就一身內外兼修、既深且廣的本領。
參考文獻
[1]何玉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修正“三維課程目標”[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5):28-36.
[2]林可.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