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才


〔摘? ? 要〕? ? “研討”是學生“探索”活動后的信息整理、分析過程,“研討”的效率直接影響探究實踐的質量。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研討”往往走形式,效果差。為此,教師可針對以小組匯報交流的“研討”形式,進行評價量表的設計與實施研究。以學生為設計主體,自主編制評價量表,并運用評價量表,多主體、多維度地進行評價,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核心素養得到發展。
〔關鍵詞〕? ? 小學科學;“研討”;評價量表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09-0055-03
2020年版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每一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聚焦—探索—研討”等環節設置,“研討”環節往往是通過1~3個問題呈現。不管“研討”是最后集中進行,還是分散在各個小“探索”環節之后,最常用的形式都是先小組討論,然后上臺匯報展示、表達觀點,之后集體交流討論,達成某種共識。
“研討”環節是學生“探索”活動后的信息整理、分析過程,“研討”的效率直接影響探究實踐的質量。但研討環節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上臺匯報的學生手足無措,往往是照著記錄單讀一遍;臺下學生無所事事,對別人的匯報漠不關心;教師指導不到位,學生不主動,教師干著急。出現這些問題,評價方面存在不足是重要原因: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指向不明;評價囿于結果。
為此,筆者針對“研討”環節,嘗試帶領學生自主設計評價量表。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評價量表的編制活動,認清研討活動的規則和要求。學生在課堂中使用自編的評價量表評價同伴,主人翁意識倍增。臺下的學生不再無所事事,而是有所為、知所為;上臺匯報的學生更加認真,在一次次地被評價中不斷進步。
一、評價量表的自主設計
評價量表的自主設計分為編制、檢驗和完善三步。
(一)評價量表的編制
1.挑選研討樣例
針對同一探究主題,挑選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錄像片段作為研討樣例(好、中、差)。筆者從參加優質課評比時所上的《船的歷史》一課,挑選了三個錄像片段(這一課,曾多次磨課),播放給學生看。
2.分析研討樣例
看完后,以小組為單位,就優劣展開討論。
《船的歷史》視頻一。
優點:小組長聲音洪亮;船裝載的墊圈數量多。缺點:其他成員沒有發言;只是照著記錄單讀了一遍。
《船的歷史》視頻二。
優點:有三人發言,組長發言能面向大家;能對著記錄單和制作的船表述。缺點:聲音比較小,下面學生比較吵;面對學生的質疑急眼了。
《船的歷史》視頻三。
優點:分工明確,人人都發言,說出了實驗中的成功做法和發現;能依據記錄單和制作的船進行匯報,能和大家互動。缺點:有一個人發言聲音比較小。
3.總結評分要素
在分析研討作品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從整體出發,評定了好、中、差的等級,但是,每個作品都有優缺點,“整體化”的思路不太適用,操作性也不強,激勵、促進作用有限。只是評價優點、缺點,往往是片面的、客套的,評價效率低。因此,我們采用分項評分規則,將測評分為內容、語言、體態、團隊協作和其他等五個方面。
4.明確要素細則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了初步的評價量表。
在形成評價量表后,學生再次觀看三個研討樣例并進行評分。
(二)評價量表的檢驗
制定好評價量表后,我們將其應用于科學課堂中進行檢驗。通過多次實踐,學生對評分規則更加清晰,對研討標準也更加明確。
1.解析評價標準
將評價量表發給學生,先獨自閱讀,再小組交流。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細則進行解析。評價前置,盡量做到心中有數,后續深入理解還需要在課堂中實踐操作。
2.進行小組評分
在研討環節中,隨機抽取小組上臺匯報交流。臺下的小組成員認真觀察,并參與研討、答辯互動,從中也吸取經驗,做好本小組上臺匯報的準備。最后進行小組討論,意見統一后,由組長填寫量表。
3.發表評價意見
各小組填好評價量表后,教師隨機選擇幾個小組發表評價意見。例如教科版五下《增加船的載重量》一課中,第六組的組員指出:第二組在匯報交流中用詞準確,表明觀點時能說出理由,還能在黑板上邊畫圖邊解釋。
4.評選最優小組
下課后,各小組長將評分表交給課代表,再由課代表和小助手一起整理,評出本次最佳小組、最佳表現之星、進步之星等,在下節課頒發獎狀或獎品。
(三)評價量表的完善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多次實踐應用后,發現評價量表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完善。這里,要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量表的改進中來,針對親身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
1.評議
應用兩周后,師生就評價量表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展開討論。
生1:我們小組成員三個人都非常好,但是因為有一個同學內向,不發言,也不動手,整個小組沒有評上優秀小組。
生2:評分規則中的“條理清晰”“自然大方”不夠明確,評分人之間的標準不統一。
科學教師:“人人參與”“有分工有配合”等方面是有進步的,但是“表述科學規范”“傾聽、積極互動”等還有待提高。
2.決策
從討論中發現,評價量表缺乏對不同水平的詳細說明。因此,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將普通的評價量表修改為表現性評價量表;
確定ABC三個等級并對每個等級的標準進行詳細描述;
用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句表述評分細則;
重視增值評價,特別關注弱勢成員。
3.調整
經過多次調整,我們的修改稿如下:
不同的班級,制訂的評價量表可以有所不同,不同的課型也可以適當修改,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量表的制訂中來,并進行操作。將普通的評價量表修改為表現性評價量表后,學生能夠清晰知道每個等級的詳細標準。
二、評價量表的應用
(一)自我評價,指明學習方向
該評價量表由學生自主編制和完善,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操作要求。評價量表明確了等級標準,可以幫助學生“自我評價”。在研討中,使用評價量表后,學生明確了評價要求,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對照優秀的標準進行調整,并落實到行動中,向優秀靠近。2022年版課標增加了增值評價的要求,更加強調了評價的促進作用。我們制定的評價量表也設置了相應條款,學生將當前的表現與過去相比,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感。
(二)同伴評價,內化學習要求
不可否定,教師評價地位依舊占據主位,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學生主動性不強,必會影響研討效果。在同伴互評中,在學會評價他人的同時,也知道他人會從哪些方面評價自己。在進行同伴互評的過程中,學生認真學習了他人的成功做法,并借助評價量表,思考自己的行為表現、自身的優缺點,從而更深層次地內化了學習要求。
(三)教師評價,明確教學目標
評價量表的使用,促進教、學、評三者有機結合。首先,通過預先的評價,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知曉學生的前概念;接著,參照評價量表,判斷學生存在的困難;最后,教師立足學生的學習難點,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進行調整和改進。
(四)家長評價,懂得學習指導
有些科學探究實踐作業需要回家完成,比如觀察月相、種植鳳仙花、拓展小制作等。對于這些家庭作業,也讓學生設計簡易的評價量表,并向家長解釋評價細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教師尋求幫助。這樣,學生在向家長匯報探究成果時,家長就可以依據評價量表對其進行評價,指導會更到位。
評價量表的設計與運用,必須結合學生的年級、學情等實際情況,切不可教師一手操辦。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量表的編制、檢驗和完善的各個流程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評價量表的作用。
三、結語
自編評價量表的使用,多主體、多維度地進行評價,讓大家都積極行動起來,知所為、有所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有效地提高了“研討”效率,還促進了前期“探索”環節的質量,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喻伯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科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2]金偉平.觀察量表在交流研討環節的應用[J].湖北教育(科學課),2019(2):5-6.
[3]單道華.小學科學表現性學習與評價簡述[J].湖北教育(科學課),2018(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