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秋蓮
摘 要:自新課標頒布后,“核心素養”一詞再度成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重點,也是目前所要著重落實的重要課題。而使用歷史教輔,可以培育歷史核心素養,助推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達成。如何發揮初中歷史教輔將新課標要求貫穿到實際教學中的效用,并潤物細無聲地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這是當前教育出版社應著力突破的重點和難點。針對目前初中歷史教輔出現板塊設置浮于形式、內容設置不合理、教輔圖書編輯脫離實際教學等困境,筆者將結合自身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五個歷史核心素養的角度考慮,為教育出版社教輔圖書出版提出一些實際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歷史教輔 核心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啟動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此次修訂工作旨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研制我國核心素養體系,將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引導促進學習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轉型,從根本上推動和深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此次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國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
歷史課程核心素養首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落實,并逐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展開,尤其是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核心素養的內涵后,成為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落實的任務。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是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了解中外歷史發展進程、傳承人類文明、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具有鑒古知今、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的重要作用。[1]因此,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筆者將教輔圖書中遇到的培育歷史核心素養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期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困境
歷史教輔以義務教育教科書、新課標為準繩,而新課標剛頒布沒多久,義務教育教科書仍需進行新一輪的修訂,因此目前大部分歷史教輔尚未落實歷史核心素養。而有些初中歷史教輔即使已逐漸往歷史核心素養的方向培育,但也僅僅停留于表面,具體表現如下。
(一)板塊設置浮于形式
目前有些歷史教輔已經設置了一些關于核心素養的板塊,如“素養提升”“時空坐標”“時序坐標軸”等,或者在題目的相應位置標注此內容是考查哪一核心素養的,或者在課標、相關內容的旁邊標注所對應的核心素養等,盡可能地表現出已經落實了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對于此,筆者認為,首先,部分教輔圖書有些板塊的設置只浮于形式,僅改變了板塊的名稱,內容的考查幾乎未改變,未能真正做到考查相關的歷史核心素養。其次,只是在相應的位置標注,提醒學生考查了相關的核心素養,但是未能真正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未能更好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練習觀念,也未能啟發學生自主探究新形式的學習活動。最后,只是零散地標記一些關于“素養”“時空觀念”等相關核心素養的詞匯,未能從整體上把握,只是零散地呈現,不能真正做到培育核心素養。
(二)內容設置不合理
在新課改、“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輔圖書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市場類教輔圖書目前存在習題過多、過舊、偏難、偏雜,不注重內容質量,忽視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等現象,而評議類教輔受印張、定價、內容質量等方面的嚴格限制,因此教輔圖書想要突破原有的困境,則要進行較大的修整,尤其是在體例、板塊設置方面。但目前有些教輔圖書存在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首先,板塊設置不合理,仍采用以前的體例形式。其次,在對知識點整理方面,只是對知識進行簡單地整理,并未體現落實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再次,在習題設置方面,注重對知識點的復習鞏固,忽視學生不同作答的外在表述及其內在思維結構,無法綜合判定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水平,缺乏對學生素養掌握情況的綜合評價[2],忽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最后,有些教輔圖書的題目仍沿用以前的題型、材料等,未體現考查核心素養的內容,甚至題目也未更新,尤其是評議類教輔圖書。
(三)編輯脫離實際教學
教輔圖書一般是學生除了教材之外的學習資料,受眾面廣、需求量大,因此教輔圖書的內容質量至關重要。但是目前的教輔圖書出現教輔圖書編輯和實際教學脫軌而導致無法滿足師生的實際需求,編輯不深入了解“雙減”政策、新課標等,未能很好地理解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編輯一般都處于案頭狀態,未能與一線教師很好地溝通交流,未能深入了解目前教師需要什么樣的教輔才能更好地適應歷史教學,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歷史教輔才能更好地鞏固基礎知識,同時更好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從完成歷史作業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素養提升,對什么樣的歷史教輔更感興趣。因此,編輯需要深入調研,多和一線教師溝通交流。
(四)師生接觸時間尚短
對于核心素養,教師、學生接觸的時間較短,尚處于摸索、學習的階段,歷史的抽象思維性較弱,尤其歷史解釋要求學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對歷史表達自己的看法,發現和嘗試提出一些新的歷史問題,并加以論證,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這一素養的培育對初中生來說,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對抽象化的概念還未形成,因此對這方面的了解水平較低。而目前大部分教輔著重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培養,對歷史解釋的培養欠缺。
二、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
筆者自開始接觸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這套叢書中的歷史教輔以來,剛好趕上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從七年級開始滾動。筆者從這些滾動的內容中意識到高中歷史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也會逐漸落實到義務教育階段,最后會落實到初中歷史教輔中。因此,筆者從組稿時和作者商討、調研、研究近年來歷史中考題目等過程中,也在思考如何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體現在《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這套叢書的歷史教輔中。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試著提出一些培育歷史核心素養的策略,為教育出版社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一)巧設題目,考查唯物史觀
鑒古知今,以史為鑒,需要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歷史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才能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欲知大道,必先讀史。因此,學好歷史也可以反過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唯物史觀。在培育唯物史觀方面,應在編寫的過程中就逐漸培育,從內容編排上優化結構設計,衡量此素養培養在內容中的比重,從而精選習題內容,多方面考查相關內容。筆者在組稿時,和作者商量在題目設計上,是否有一部分題目側重考查如陳勝、吳廣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中的根本原因,在單元練習的15道選擇題中,有三四道選擇題考查此方面的內容。而在材料題中,根據考查的內容,衡量考查的比例,但至少有一小問是考查原因方面的、有兩小問是考查結果的,等等。如設置兩三則材料為戰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的,材料一為鐵犁、牛耕的史料,材料二為商鞅變法的內容或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的內容,材料三為孔子或孟子等諸子百家的內容。在對每一材料進行考查后,可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互為因果關系。由此,在考查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的同時,還可以考查如商鞅、孔子、孟子等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融入鄉土歷史,培育家國情懷
鑒往知來,要培養學生重視挖掘中華傳統文明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古語有云“天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3]新課標明確提出,應“圍繞近代歷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舉辦革命精神研討會,探討革命精神的內涵、意義及影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挖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等,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是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
在培育家國情懷方面,筆者在組稿策劃中更側重讓作者從鄉土歷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著手,挖掘當地的鄉土歷史,革命文化等,設置情境生活化、多元化,貼近學生生活,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國情,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形式多樣,培育時空觀念
新課標首次提出要運用“大概念”對每一課、每一單元、每一板塊進行整合,更加強調從縱向和橫向上看待歷史問題。因此,要求學生能在具體的、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對歷史事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進行分析,掌握正確的歷史時間與空間邏輯,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4]。因此,在培育時空觀念方面,提倡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以學習主題的方式呈現歷史的發展進程,側重梳理知識結構與脈絡。時空觀念一般主要通過縱向上設計時間軸、歷史大事年表、思維導圖,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提高整合能力;橫向上制作歷史地圖、識讀地圖,強化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讀圖能力。這一素養的培育要求聚焦歷史坐標、識別歷史地圖、構建歷史間的聯系、概括階段特征、分析時代背景、梳理歷史脈絡和評價整體歷史等,因此需要學生記憶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并能夠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思考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用全面客觀的角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由此,筆者除了在封二設計本冊的時間軸,還在“知識構建”板塊中設計了每一單元的時間軸,在每一課的練習中也會有一定的比重考查時代背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其評價。如在七年級的同步類歷史教輔中,設計《中國古代朝代順序口訣》和《中國朝代年表》,幫助學生梳理重要朝代,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線索,初步掌握計算歷史事件的方法,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在八年級的同步類歷史教輔中,設計整冊的主要線索和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讓學生知道這些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初步養成歷史時序和歷史空間感等。在“知識構建”板塊中設計的每一單元時間軸,主要是在知識清單的基礎上,再設計一個以時間為線索貫穿本單元的思維導圖。以時間順序為基礎,羅列本單元的主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所發生的主要文化、科技、思想現象,以簡單易懂的時間軸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各個知識點,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四)挖掘史料,培育史料實證
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側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料實證這一素養的落實要求學生首先要學會辨別哪些史料是可信的,哪些是不能作為論據的,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同時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從多渠道獲取史料,然后對史料進行研讀,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全面的認識。
大部分的教輔都側重運用史料來說明歷史問題,但是如何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挖掘新的材料,并結合當前的中考趨勢,如何更好地落實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的要求,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難點。在材料的選取上,筆者認為可以運用史學家的觀點,也可用圖表、地圖、詩句等形式,結合語文、道德與法治、地理等多學科的知識;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挖掘當地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如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等;可以開發利用網絡資源,如使用一些影視劇中的歷史片段、電視紀錄片的內容、紅色歌曲等;可以運用一些時事熱點,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等材料。在材料的形式上,一般以三則材料為主,采用“材料+設問”的形式,增加設問的難度,且以表格、圖片、文字、漫畫等多種形式呈現。通過材料呈現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材料的主要類型,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提高對史料的識讀能力;初步學會依靠可信的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能夠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
(五)結合中考趨勢,培育歷史解釋
在培育歷史解釋方面,筆者在和作者探討、調研時了解到,當前中考考查的方向主要側重考查歷史事件的原因、表現、意義、影響等方面。因此在題目設置上,尤其在材料題中的設問中,更加側重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作用、影響和意義,歷史人物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歷史現象的表現等方面。當前,很多中考題極少簡單地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一般只是作為材料中的背景。因此,在培育核心素養方面,更加側重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初步分析的能力,認識其意義和影響,初步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同時,如何培育歷史核心素養,更多地融合多媒體技術,拓展課外歷史資源?除了通過配套數字資源,如提供二維碼、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APP、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和技術,還應該結合一些慕課等視頻資源、習題講解的微視頻、語音資源等,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拓展做題的質量,實現減負增效。
還可以增加意見反饋途徑,如提供教育出版的郵箱、座機電話、微信公眾號中的留言平臺等,及時得到師生對歷史教輔的一些反饋意見。
“雙減”政策下,結合新課標,初中歷史教輔如何培育歷史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內容,教育出版社應本著教輔服務教學的初心,擔負起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要求、堅持立德樹人的使命,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秉持與時俱進的準則,不斷完善教輔的質量,用心打造能夠培根鑄魂的教輔圖書,為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增添色彩。
(作者單位系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