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剛 孫波
摘要: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多關注教學測評的診斷功能,忽視其對教學的激勵和促進作用。“開源硬件項目設計”模塊的教學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有效的教學測評來支撐。本文建議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強化過程性評價,發揮好其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并且評價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為基本原則。及時有效的教學測評和反饋,可以融洽師生關系,促進學生高效學習,促進教師反思和優化教學,促成教學目標達成、學生素養提升。
關鍵詞:開源硬件;課程標準;教學測評;過程性評價;激勵;促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08-0018-03
高中信息技術選擇性必修模塊6“開源硬件項目設計”是為學生個性化發展而設計的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體驗開源硬件項目開發的完整過程,初步形成用學科方法觀察分析和求解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及《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提出,要將學生對該模塊的選修情況、學業成績與創新成果,特別是在學科學習中的優秀表現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內容中。由此可見,對該模塊的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該模塊的教與學,往往聚焦實際問題,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究和動手實踐,具有開放性等特點,而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有效的教學測評來精準調控。
測評的基本原則
教學測評,是針對教和學成效進行的測量與評價,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標準》將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建議將兩者相結合,來認定該模塊的學業成績。在教學測評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過程性評價,發揮好評價的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
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的方式,它貫穿整個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做出及時評價,實現對學生學習目的和學習過程進行診斷,促其改進。過程性評價是一種相對開放的評價方式,主張課上評價與課下評價相結合、評價與教學過程相融合、教師教與學生學在評價活動中交流互動。過程性評價不提倡用統一的尺度來評定全體學生,而是通過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在各自學習起點上的發展,來判定其學習質量和水平,這符合多元智能的理念,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
過程性評價不要拘泥于評價指標的面面俱到,而應持久且面向全體。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亮點和進步,對學生課堂表現、課堂練習、作品創意等的評價及時反饋,讓學生及時掌握自己的學業情況。在肯定學生成績的同時,也引導其發現不足并及時糾正,促進提升學習效果,這也有助于教師反思教學,及時調整優化教學。
評價結果的反饋要尊重學生,要能體現出教師對學生成長的期待,體現有溫度的教育。例如,“課堂上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習態度有問題吧。”“也許是思路暫時沒有跟上課堂的節奏,老師依然看好你,以后還要請你回答問題啊。”以上兩種反饋,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截然不同,前者會讓學生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導致師生關系疏離,后者充滿著期待,能夠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因親近老師而更喜歡這門學科。
當教師習慣于將學生過程性的學業表現記錄為可觀測的成長軌跡時,學生也樂意將更好的自己展現在課堂,課堂教學就會走上教學相長的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2.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適度分層教學,要關注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的提升,而不是用統一的標準來考核。結合開源硬件項目教學的實際,建議開展小組教學,小組劃分以2至3人為宜。教師通過示范、引領和評價,教會學生查詢技術文檔,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深入討論,鼓勵學生積極表達。深入的討論,是對學習模仿、資料查詢、獨立思考的內化過程的加工輸出,是對學習心得的總結與修正,更是思維激發與孕育創新的催化劑。積極地表達思想,不僅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更能促進問題解決方案的情境外化與相互啟迪。
學生在信息獲取、思維表達、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良好表現,都可以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關注點。為了方便此類評價的實施,教師可以使用紙質花名冊,隨時記錄學生課堂表現,課后及時轉錄到電子檔案中。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創設開放包容的教育體驗來影響學生,聚焦問題解決,注重個性化、創新思維的培養,而不是只關注學生學到哪些知識。
測評設計與實施建議
1.利用測評做好分層教學
由于部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接觸過開源硬件課程,所以高中階段的學情會存在差異,這會導致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無基礎的學生“吃不了”,同班教學會影響部分學生的自尊心或求知欲,不利于教學的開展。有條件的學校,在開課前,要做好學情調查,可通過“開源硬件項目設計學情調查表”“興趣測評表”做好學情調查。協調教務部門根據測評情況將適量的行政班(如三個行政班,具體要結合學校開源硬件配置數量)安排同一時間授課,按測評水平編排ABC或ABB不同層級教學班。在教學班內,也要參照測評情況,合理編排學習小組,以便于教學的開展。
2.明確測評的目標與內容
作為選擇性必修模塊,其測評的目標應參照《課程標準》附錄1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2和學業質量標準的水平2來確定。測評內容要按照該模塊《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水平2來制訂。在日常教學的過程性測評活動中,需要參照以上標準,兼顧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考察。
3.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為了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作品類的信息技術教學,往往需要對學生的課堂練習或成果進行測評,僅僅依靠教師課堂巡視、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利用好數字化教學環境,提供靈活多樣的作品提交方式,如校園FTP、電子教室作業管理系統等,為每個學生建立作業管理空間。教師課后及時批閱學生練習,為學生定期整理階段性成果,尤其是對優秀作品及時存檔。在下一節課上課之前,將作業完成情況、亮點、存在問題、課堂表現等通過屏幕廣播反饋給學生。開源硬件項目的課堂練習,大都涉及實物操作,更需要發揮教師的智慧,可以通過提交學生代碼文件、截圖、作品說明文檔、作品演示視頻等形式進行評價。提前給學生主機配置外置攝像頭,方便學生記錄作品演示。
4.過程性評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科學有效的過程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但它帶來的教學效益也是顯著的。需要注意的是,過于頻繁或者細致的過程性評價會增加師生負擔,干擾正常教學,甚至走向刻板化、形式化,這有悖于強化教學評價的初衷。因此,不能單純依賴過程性評價對教育教學的優化功能,優秀的課堂生態,首先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優秀的教學設計、良好的師生互動和有效的教學測評共同作用的結果。
結語
沒有測評的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有測評有反饋有互動的教學是高效的。教師只有通過積極有效的教學測評,才可以精準把握學情,診斷階段性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只有及時把脈學情,才能夠精準調整教學重心,優化教學方法,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及時且有效的教學測評和反饋,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高效學習,促進教師反思和優化教學,融洽師生關系,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達成、學生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高凌飚.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02-106+113-160.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創新素養專項課題“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的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22CYB182);2022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研究”(課題編號:2022-YYJY-0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