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亨林
摘 要:少年強則國強,科技興則國家興,科學技術對于國家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來說意義重大。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讓科學的種子在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并成長結果,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終極目標,也是小學科學教師的首要責任。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基于新時代背景,創新小學科學的教學策略,確保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出小學科學的最大育人價值,為小學生提供一個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的有效橋梁,從而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基于此,文章針對新時期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有效性展開相應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課程;教學策略;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6-0246-03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需要優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加側重于強調小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優化其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科學精神,形成科學學習的核心素養。尤其是在我國社會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經濟和科學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由此也會對人才提出更高的標準及要求,要求教育工作需要和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在核心素養中大背景下,教師需要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發揮出小學科學教學的最大價值,為學生后續的學習生涯和步入社會奠定有利基礎,在小學這一階段并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可用科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和現象,對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
1.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最大的特征在于綜合性,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形成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改中明確提出,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從傳統的三年級開課轉變為一年級開課,也從原本的自然課轉變為科學課。而出現這一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我國在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針對科學課程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日漸增加,教育領域已經開始清晰地了解到小學科學課程本身具有的教育價值。然而就現階段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現狀來看,還面臨大量問題有待解決,其中存在的教學問題除了導致教學效果不足,降低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也與我國新更改教育標準及要求有所脫節。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未提高到首要地位,未能注意實驗環節和操作環節的重要價值,大多數是以理論講解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工作,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較為傳統,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脫節,這樣的教學現狀,無法優化小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學校和家長未對科學課程給予關注和重視,導致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時較為被動和消極,這些因素的大量存在,都會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科學核心素養。
2.小學科學教學問題的影響因素
(1)小學科學任課老師科學素養有待提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個別學校還未配置專業化的科學任課老師,大多教師源自外聘,還有一部分科學教師是由其他學科轉崗而來,無法保障科學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部分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將科學知識的理論講解作為重點內容,未能綜合新課標教育要求來推進教學工作,未能展現出科學實驗活動對于課程教學的輔助價值,學生只能對其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被動化的機械記憶,無法感受到科學學習的趣味性,不能牢固掌握課堂知識,無法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目標也未達到。
(2)教學設備與教學資源不夠充足
相較于其他課程,科學這門課程本身較為獨特,除了具備一定的理論性之外,還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小學生年齡較小,相較于理論知識學習,更加側重于觀察和動手操作。但是結合實際,個別學校由于資金有限,實驗室未能配置,盡管部分學校已經配置科學實驗室,但是由于其器材不足、教室規模較小,仍以教科書和參考書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資源。
3.新時代背景下提高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1)在實驗中習得探究方法
一是引導學生展開科學聯想。實驗活動將會更為具體地指向某個猜想,并以檢驗的方式驗證猜想的正確性。猜想并不是簡單的臆測,而是具有一定邏輯性的思維探索活動,需要將已有經驗和推理過程作為參照依據。因此,在進行實驗操作之前,首先需要讓學生進行科學聯想,自主設定本級課程的實驗探索目標。舉例來說,在教師展開摩擦力影響因素的實驗活動之前,首先可以在課堂中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摩擦力的大小,并引導和鼓勵學生結合現實生活經驗展開獨立思考,運用教室中的生活物品進行初步感知和實驗操作。經過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得出結論,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接觸面的光滑性、物體本身的重量有關,同時有學生提出猜想,接觸面越是粗糙,帶來的摩擦力就越大,物體的重量越大,摩擦力也會越大。
二是通過操作感悟實驗真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是獲得知識的源頭,在“行”的活動中,學生個體會獲得更為深刻的切身體驗,進而發現實踐中的核心要素,了解更多的個性化知識。伴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學生累積的知識也會變得越來越豐富。而實驗操作和實驗原理,正是“行”和“知”二者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在操作環節進行合理安排,讓學生通過親身操作感悟其中的實驗原理。舉例來說,在教師講解到怎樣加快溶解這一實驗活動時,首先需要讓學生形成科學性猜想,如通過攪拌、加熱或是直接將食鹽磨碎,可以讓食鹽的溶解過程加快。然后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環節來展開針對性的課堂實驗操作,每個實驗環節可以對應一個不同的科學猜想,第一個環節需要由教師進行主導,引導學生來完成。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提出對比實驗這一概念,并為學生說明,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稱之為對比實驗。學生可以綜合理解對比實驗,對后兩個環節的實驗方案進行自主化設計,并進行獨立操作。在這一案例中,學生的“行”可以為“知”提供服務,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完善知識的理解層次,除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與溶解有關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掌握實驗原理,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操作能力。
三是在總結中優化學生的推理能力。在觀察環節和實驗環節結束之后,便可以進行實驗活動的經驗總結。在觀察和實驗時,學生已經搜集到了大量的原理佐證,但是證據本身無法代表科學結論。學生需要通過思維發散,加強對證據的加工,才可以獲得更為科學化的結論,用到的思維方法便是推理,即通過已知事實獲得新判斷。基于培養學生思維這一角度來分析,教師需要加強對總結環節的利用,優化學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可以通過對語言表述要求的分析,讓學生以更為嚴謹的語言模式表達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及思考內容。舉例來說,在教師講解到植物的莖這節課程時,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鳳仙花的葉子漸漸變為了紅色。通過這一現象,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中提出這一問題:“綜合已知事實,你們想一想植物莖的作用是什么?”綜合學生的回答,教師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一步優化答案,最終形成具有一定邏輯性的推理表述:“鳳仙花的莖浸泡在紅色的水中,但是葉子卻變為了紅色,這就代表著植物莖具有一定的水分傳輸作用,莖部接觸到的液體可以傳輸到其他位置。”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推理,提高推理能力。
(2)在生活化教學中感悟科學知識
一是需要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課堂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因此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探索。例如,在教師講解到摩擦力這節課程時,可以讓學生尋找現實生活中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并講講影響摩擦力的各項因素,例如鞋底的粗糙不平、下雪天時的打滑以及冬天東北地區人們穿的防滑靴。通過現實生活來對課堂教學提供輔助,可以讓學生更為深刻、直觀地了解到生活中科學知識的存在,并借助科學來對現實生活現象進行解釋,學習過程更為親切,知識也會掌握得更為牢固。又如,在教師講解到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這一課程時,可以綜合生活中的炒菜放調味品來進行知識講解,為學生提出這一問題:“明明在炒菜時,菜中和湯中已經加入了鹽,但是卻在吃飯時未感受到鹽的顆粒感,鹽去到了哪里?”通過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融入溶解知識,讓學生學會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來對科學現象進行解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
二是實現實驗材料的生活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大量的知識驗證需要運用實驗材料,通過將實驗材料進行生活化處理,可以讓科學不再復雜難懂,調動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以讓小學生實現生活體驗和科學概念二者之間的融會貫通。舉例來說,在教師講解到聲音的產生這節課程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堂中隨處可見的文具發出聲音,并讓學生綜合其生活經驗,如何讓直尺和彈珠發出聲音,或是讓學生利用一種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通過這種實驗材料的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提高課堂學習興趣,迫不及待地進行動手驗證,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3)利用思維導圖強化學生邏輯能力
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生表達個體思想時的重要工具,通過思維導圖可以為學生搭建更為形象直觀的學習平臺,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為有條理,也可以優化學生的關鍵能力。因此,將思維導圖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加強對科學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感悟其中規律,優化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舉例來說,在教師講解到人體各器官之間的聯系這節課程時,身體主要器官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展示,并在一旁輔以文字說明。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了解到各器官之間的聯系,例如吃下去的食物若是可以在體內獲得良好消化,則可以幫助人的成長,吸收更多的營養,為后續的骨骼成長和肌肉成長提供充分的養料。若是牙齒不好,則會影響消化系統和人體運動。除此之外,人的運動過程會讓心臟出現變化,時常運動會讓心臟變得更為強大,提高肺活量,為身體提供充足氧氣。
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思維導圖不論是從結構還是從整體排列情況,都可以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可以將不同的知識點作為主題,先讓學生思考中心,再由中心向外發射,好比是大樹的莖葉相連,實現知識點之間的緊密連接。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時,知識將會變得圖像化和清晰化,學習過程更為有條理,幫助學生梳理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并尋找核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整個學習過程有跡可循,不在獨立化的存在于大腦中。舉例來說,在教室講解完認識器官之后,則可以讓學生自主繪制本節課程的思維導圖,學生也會了解到,通過眼睛可以分辨物體的顏色、大小、粗細、花紋,通過舌頭可以嘗出酸甜苦辣,鼻子可以聞到各種氣味,耳朵可以聽到聲音,手可以用來感知物體的粗糙度。通過思維導圖,將學習過的知識以身體為中心,將各個感官作為分支向四周進行發散,可以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為清晰。
4.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改這一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長遠眼光,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組織和設計,確保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在了解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的條件下,明確影響課程教學問題的各項因素,并制定出更為完善的教學策略,圍繞實驗探究、生活化教學以及思維導圖,發揮出小學科學教學的最大價值,讓學生通過動手和動腦尋找科學的奧秘,進而發散思維。
參考文獻
[1]于敏敏,孫垚,劉建青.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現狀調研——以呼和浩特市縣府街小學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
[2]陳堅,許玉娟.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進階與路徑設計——基于小學科學和中學生物學課程教材的分析[J].基礎教育課程,2022(23).
[3]馬睿.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措施研究[J].考試周刊,2021(68).
[4]葉文斌,何九軍,杜向輝,等.“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途徑[J].科教導刊,2022(24).
[5]楊玉佩.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小學科學教育的實踐探究——以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為例[J].創新人才教育,2022(03).
[6]盧偉平.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探究[J].亞太教育,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