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靜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十分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小學生量感培養現狀而言,依然存在數量感知力弱、概念理解力差、度量體驗缺位、思考方法缺失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從可視化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小學生數學量感的培養策略.通過實際案例和分析,證明可視化教學在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方面的有效性和優勢.
關鍵詞:可視化教學;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量感是學生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以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學生借助必要的操作和體驗,不僅能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也能強化學生基于真實情境選擇合適度量單位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量感培養仍存在諸多問題.為此,以可視化教學作為撬動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的支點,也就有了更多現實意義.
1 可視化教學的含義和應用類型
1.1 可視化教學的含義
小學數學中的可視化教學,主要是將抽象的數學概念、數據或信息轉化為直觀、可視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數學知識.在可視化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操作,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1.2 可視化教學在小學教材中的應用類型
1.2.1 數字和運算的可視化
學生在使用計算器、小棒或者是小正方體等教具時,可以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數字的大小和順序,或是基本的加減乘除運算.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數字與運算的關系,也能加深對相關數學概念的理解.
1.2.2 平面圖形的可視化
在處理平面圖形類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借助圖形卡片、積木、拼圖等工具,來幫助學生理解平面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關系.此外,也可以通過圖片之間的拼接,豐富學生的圖形思維.這種可視化的方式,也加深了學生的幾何理解.
1.2.3 數據統計的可視化
數據統計方面的可視化,主要是依靠圖表、拼圖、柱狀圖等工具,讓學生來理解數據的大小、比較和分布.這種直觀的可視化可以讓學生整體把握數據的特征,在對比與思考中也能加深對統計概念的理解.
2 量感的含義、作用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 小學數學中量感的含義
在小學數學中,量感主要是指學生對事物長度、面積、體積、時間、質量、貨幣等方面的感覺,它是一種感性的認識,是學生對物體的大小、多少、輕重、厚薄等的直觀感受.
2.2 量感在小學數學中的作用
2.2.1 促進教學知識的掌握
量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諸如長度、重量、面積、體積等數學概念和知識點.借助感性認識和實際操作,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概念,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2.2.2 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量感的培養不僅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學生能夠理解數量關系和規律,自然也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
2.2.3 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量感的培養,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實際意義,從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2.2.4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和驗證等過程,不僅可以在量感培養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更為未來的數學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小學數學量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數學量感培養中存在數量感知力弱、概念理解力差、度量體驗缺位、思考方法缺失等問題.很多情況下,小學生對數量概念理解不準確,也會導致問題解決時出現錯誤.無法準確理解數學概念的含義和意義,也會影響學生的量感形成.除此之外,傳統的教學往往以教師講解和紙筆練習為主,導致了學生很難真正理解量的概念與應用.而且,部分教師只看重學生的操作結果,忽略了思考體驗,同樣不利于學生量感的培養.
3 可視化教學下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
3.1 可視化情境創設
可視化情境的創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量的概念和測量方法.以蘇教版數學《千克和克》為例,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就可以設計一個“去倉庫提貨”的主題,準備一些常見的生活物品,比如說一袋米、一袋鹽、一袋水果等,讓學生進入“倉庫”后,通過觀察和掂量,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和數量,順勢引入千克和克的概念.
3.2 可視化測量過程
可視化測量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量的概念和測量方法,提高他們的量感和數學素養.以蘇教版數學《升和毫升》為例,教師就可以先準備好需要的教具,比如說量杯、量筒、水盆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一些諸如礦泉水瓶、玻璃杯等學具,用以進行可視化測量.在具體的實施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升和毫升的概念,明確如何進行測量.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選取一些物品進行測量,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3.3 可視化對比比較
可視化對比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測量技能,還能培養量感.以蘇教版數學《厘米和米》為例,教師可以先借助一支鉛筆和一根竹竿,讓學生觀察長度的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厘米”和“米”的概念對比.在此之后,可以借助直尺或者卷尺來測量課本、桌子、椅子的不同,在對比分析中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量感.除了明顯的長短差距,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來對比1米和100厘米的長度,在比較中也建立學生的單位換算觀念.
3.4 可視化實踐操作
在學習蘇教版數學《時、分、秒》這一內容時,學生運用可視化實踐操作更利于培養量感.教學初期,可以讓學生認識掛鐘、鬧鐘等,了解時針、分針和秒針的名稱與作用,思考時、分、秒的進率和換算關系.也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時鐘,感受時光的流逝,也可以完成某項任務或者是測量自己的心跳頻率,讓學生計時完成100米跑步,記錄時間,多角度豐富時間概念.此外,制作時間圖表也有助于學生將時間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繼而在引導學生珍惜時間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量感.
3.5 可視化評估反饋
可視化的評估反饋不僅能夠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培養量感.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分米和厘米》時,就應該加強可視化評估反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測量和可視化圖表進行評估反饋.也可以讓學生自我評估,讓他們思考自己在測量和制作圖表過程中的心得和感受.小組之間的互相評估也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性評價,指出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3.6 可視化重復練習
小學數學中,根據任務需要讓學生反復練習,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數學概念、公式、法則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發散數學思維.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千米和噸》時,就可以借助可視化重復練習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練習題,如讓學生進行單位換算、填寫合適的單位名稱等,并反復練習這些題目.也可以讓學生計算1噸等于多少千克,在重復練習中確保他們能夠熟練掌握這種換算方法.通過這些重復性練習,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繼而有效培養他們的量感.
總而言之,可視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小學生培養數學量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可視化教學對學生量感培養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甜甜.Scratch軟件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小學數學“圖形的運動”可視化教學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9):137139.
[2] 方君.思維可視化在數學幾何課堂中的實踐與研究——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下“圖形的旋轉”為例[J].理科愛好者,2023(4):194196.
[3] 陳玲.練習真可視 量感賦內涵——“雙減”背景下量感培育可視化練習設計與思考[J].理科愛好者,2023(4):191193.
[4] 王劍虹.基于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的小學數學量感教學探究——以“平方米”教學為例[J].新教育,2023(S2):164165.
[5] 劉朝霞.小學數學量感可視化教學分析與探索[J].教師博覽,2023(3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