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嚴 楊怡
摘?要:項目組以“延長新課程的經濟壽命”為目的開展調研,運用問卷、訪談和實驗法,從課程開發的經濟性和風險性入手,分析出影響課程經濟壽命的關鍵要素,對癥下藥,提出保證新課程健康成長的可行性建議,增強新課程生命力,延長新課程的經濟壽命,提高教學資源的投資回報。
關鍵詞:課程開發;經濟性與風險性;課程經濟壽命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25
2020年,教育部對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進行修訂:高職專科專業目錄保留了414個,調整了439個,調整幅度達56.4%。專業的調整必然會引起課程升級換代,圍繞課程開展“教師、教法和教材”改革。
“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持續投入400億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我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獲得了更多優質資源和發展機會。然而,國內教育界很少人會去考慮課程開發的投入產出和可持續化建設的問題。
1?課程的經濟壽命
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簡稱PLC,是產品的市場壽命。
課程也是一種產品,它也存在獨特的壽命周期現象。“課程的經濟生命”(courses?life?cycle)是指一門課程的經濟壽命周期,是一門課程從進入市場開始,直到最終退出市場為止所經歷的市場生命循環。
1.1?課程經濟壽命周期的5個階段
與其他產品生命周期不同,課程生命周期的衰退階段更多地體現為變革與延續的特點。課程的經濟壽命周期主要包括以下5個階段:
(1)培育期:課程培育期主要是從新課程開發的需求調研、可行性論證到資源準備階段。是新課程的萌芽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開展調查、論證和設計。課程的投入呈持續增加狀態,收益為零。例如:在直播經濟背景下,淘寶、抖音等大型直播平臺都開設了大量的直播培訓,以滿足急速增長的產業培訓需要。
(2)介紹期:在經過初步培育后,將已呈雛形的課程投入實際教學進行應用,向社會公眾進行推廣的階段。如數據分析師作為新興職業,配套開設的課程主要是以各類語言類課程為基礎,有的課程會采用“老壺裝新酒”的形式:快速推向市場測試受眾的接受度、需求量,這樣的課程就是處于介紹期的課程。
(3)成長期:經過前期效果印證后,課程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得到提高。次新課程可以通過申請建設經費、各級獎項獲得持續發展的支持,進項收益逐步增大,前景開始清晰,壽命穩定。如90%以上的物流管理專科都會開設物流管理基礎課程,市場需求量大。同時,作為國家級教學資源庫課程,匯集了全國40多所學校的教學名師共同開發,定位明確、資源豐富、發展前景明確,受到各類院校、企業的認可。收益大于風險。
(4)成熟期:該階段課程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定位明確,受眾穩中有增,受到資源供應商的大力支持,教學效果顯著,對受眾、社會產生實際效益。如物流專業的倉儲與配送管理的課程,經過前期的課程實踐,獲得全國物流管理專業配套課程的加持,奠定了其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的地位。各種配套教材、軟硬件資源都圍繞著倉儲與配送管理課程進行開發、推廣和運用。
(5)變革與延伸期:產業升級的需要對知識更迭、學習方式等提出不可忽視的要求。該階段的課程亟須進行改革、重新開發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1.2?課程開發的成本與風險
從培育期到成熟前期,課程投入都在不斷增加:可行性論證、資源開發、教學實施與改革等方面投入的人、財、物資源應計入成本。
以一門全新的48學時的課程培育期所投入的人工成本為例,從前期調研到課程立項、資源準備、投入教學前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周期至少為2.8年,需要4人團隊投入至少2366小時的工作時間。以15元/小時的人工成本計算,在開發期投入的人工成本就在14.196萬元。另加上部分課程所需投入的材料、設備、資源建設費,通常一門新的課程投入不低于20萬。
在資金持續投入的同時,課程開發同樣存在風險:一方面要承受課程開發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一方面,建設經費不持續、專業課程體系變動、課程配比不穩定等風險隨時會沖擊新課程的壽命。一方面,產業的升級、社會需求的變化引發對知識更迭的需要。一些滿足社會新需求的細分課程開始顯現。如:“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貨運與代理課程就要面對報關實務、報檢實務、國際單證制作等一系列細分課程的挑戰。
據統計,培養期、介紹期的課程的夭折率要遠高于成長、成熟期。其中,介紹期的課程的夭折率最高,為43.2%。原因在于,介紹期的課程是已投入實際,但效果未顯現,知名度不高、課程資源供應商合作意愿低。最終導致課程“營養不良”而消亡。前期的投入都將變成沉沒成本。
2?新課程的經濟壽命調研
自2019年開始,項目組以重慶、四川、廣東等7個省、市、自治區20余所優質校、示范校為調研對象。采用訪談、觀察和實驗法,以在建新課程為樣本,對其經濟壽命進行了追蹤調研:了解它們的存續、發展狀態,為新課程“把脈”,并為其提出可持續發展建議。以期實現延長課程的經濟壽命,為其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據調查,69.3%受訪者表示:后示范(優質)階段,課程由于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內在驅動力以及配套資源匱乏等原因,會進入發展的瓶頸期。
(1)32.1%的課程走向消亡:由于在新課程開發階段,可行性論證欠缺,開發動能不足,實際運用效果不佳,前期投入成本打水漂。如物流法律法規課程,在物流專業開設初期屬于必開課程之一,但是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該課程的內容多與倉儲、運輸、合同管理等課程內的法律部分內容重合,出現撞車現象。最終的出路是要么被取代;要么進行課程整合。
(2)9.54%的課程曲線向前發展:通過持續開展三教改革,獲得標志性成果;獲得教學資源供應商的大力支持,在經歷了最初風險期后,被納入某一類專業或多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成長為專業基礎課、核心課程。如前面所列的物流管理基礎、倉儲與配送管理等課程就屬于此類。
3?新課程“早夭”,經濟壽命短的原因分析
大量、過早“夭折”的新課程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資源,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揭示了在新課程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調研結果顯示:
3.1?課程開發的前期論證不足
課程開發的前期論證是嚴肅、系統性的工作。論證工作的深度、廣度和客觀性將直接影響整門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質量。
問卷調查顯示:“行業、企業需求”是進行課程開發的主要動因,占84.71%。但“項目建設需求”和“補缺人培方案”等非客觀性要素也分別占比76.47%和35.29%,也就是說,課程開發也存在為了完成項目任務而強推的情況。缺乏客觀、深刻、全面的分析而展開的課程開發,必然會在開發期出現各種問題。
訪談得知: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為了補足規定學時,而開設新的課程的情況并非個例。自然會出現“先開課后論證”的現象。論證工作順序顛倒,違背事物存在發展規律,使新課程開發“先天不足”。
3.2?缺乏“老帶新”的攻堅型教師團隊為新課程保駕護航
調查顯示,不到70%的課程成立了課程建設團隊,其中,僅有14.37%課程團隊采用了多校聯合開發模式,9.86%的企業師資承擔了實際的開發任務,33.66%的團隊是由高級職稱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大多數是由執教老師作為課程負責人進行開發、建設及后續工作。“單打獨斗”式的開發必然會影響新課程的生命力。
執教師資中,外聘教師、助理講師、講師(3年以下教齡)分別占比11.75%、18.2%和47.6%。新課程開發周期長、教學實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且教學效果不能得到保證,不受資深教師的青睞。然而,由于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外聘教師的流動性大,新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評價差,最終變成燙手山芋,誰都不愿意去上,最終走向消亡。
3.3?配套資源匱乏,難以獲得資源供應商青睞
據調查,新課程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門。21.1%的課程選擇使用教師的講義、PPT等資料;52.4%的新課程選用是相近教材。以《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為例,由于市面上沒有配套教材,只能選擇《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相關教材進行教學。但由于兩者的法律依據、實際工作流程不同,教學內容改動很大,教材參考意義小。
由于新課程的前景不明、受眾少,不能獲得以出版社為首的資源供應商的青睞。在受訪的6家出版社中,4家出版社均需編者對銷量進行承諾等變通方式來保證銷量。
教學輔助資料嚴重匱乏,導致課程開發的前3年是新課程最容易夭折的階段。
4?保證新課程健康成長的有效措施
課程的開發與改革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抓手和統攝機制。提高課程開發與改革的成功率,是提高高職教育供給側能力,滿足社會、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深化三教改革的要求。
4.1?改革創新“新課程開發”的體制機制,為新課程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改革“先投后建”機制,采取“先建后評”“邊建邊評”的機制:經過3-5年的建設期,根據課程受眾、標志成果、行業推廣等指標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等級在給予建設資金支持。真正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形成扶強去弱,扶優去劣,減少“水課”,培養一批適應社會、行業發展需求,富有生命力的新興課程。
(2)建立新課程的持續跟蹤及問責制度。對于國家投入經費建設的課程,對其存續時間、受眾進行持續的跟蹤調查,異常者需由主持單位、直接負責人進行問詢、追責。
(3)建立新課程開發與教師師能評價管理機制。將新課程的參與程度作為教授、副教授評定、考核的標準。建立新課程開發的經驗推廣、培訓課程。激勵教師參與新課程開發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建立社會化培訓教程向教學課程轉化評估機制。鼓勵適應社會新需求、崗位新技能型培訓教程向新課程進行轉化,建立此類教程的評估機制,從教程成熟度、受眾數量、需求量、知識實用性、前瞻性等維度進行綜合評價。
4.2?建立“多力共育”的課程建設團隊,為新課程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傳統的課程開發是以教師為核心力量。
(1)對新課程開發這類攻堅克難的項目,必須采用老帶新的模式:以教授、副教授為主導,骨干教師為核心,新教師為支撐的組建課程開發、建設團隊。開展集體備課、引入新的教學手段和工具,開展持續的教學問診,實現課程與教師、教材、教法同步成長的效果。
(2)吸納行業、企業、教學資源供應商、兄弟院校等多元力量支持新課程開發建設工作。依據各建設主體優勢分配任務,保障課程開發的質量,增強新課程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在規劃教材、優秀課程等獎項評定中,開辟新課程評比賽道。
(3)鼓勵跨界師資團隊的建設:開拓院校、社會培訓機構、行業組織、企業之間聯合組隊,增強團隊內師資的互補性、多元性,切實落實建設主體任務,激發師資團隊的活力。
4.3?設立循序漸進的開課方式,有效降低新課程的風險系數
在常規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課程形式通常包括講座、系列講座、選修課等多種形式。
調查顯示,26.4%的新課是以系列講座、校級選修課的形式開設,這種形式適合于新課程的試課階段,特別是前幾期開課。優點是時間短、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時間靈活,適合新興內容的邊建邊講,邊講邊改。便于及時根據情況調整教學內容、方法。根據2-3期的試運行情況,再考慮課程所適合的專業、性質、教學方法、學時等問題。
采用從“系列講座—選修課—正課”循序漸進的方式開課,有助于掌握課程開發的主動性,控制課程開發的風險,有效控制成本。
5?結語
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內,很少有人考慮到課程成本問題。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的大力投入,投入產出思維應逐步增強。
新課程的經濟壽命的分析以經濟性和風險系數為切入點,揭示了“突兀開課和貿然結課”的危害性。有助于課程開發團隊以審慎態度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以免造成人、財、物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曹銀支,楊明寧,順德.靶向診斷:校本課程開發的精進之路——成都龍泉中學思政校本課程的特色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21,(26):5557.
[2]賀萍.基于構建流程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探析[J].物流科技,2019,(07).
[3]王雪.產教融合理念下國際航運實務課程改革與實踐——以深職院精品課程國際航運實務(中英雙語)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30):171173.
[4]何曼.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主任、經典誦讀培訓項目負責人單從凱:利用數字化資源開展新課程教學在線學習,2021,(07):3336.
[5]周祖鵬.生命周期評價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08):5253.
[6]王長波,張力小,龐明月.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研究綜述——兼論混合生命周期評價的發展與應用[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07):12321242.
[7]金曉嚴.次新課程的開發與運用調研報告—課程生命周期分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