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 謝華
【摘 要】學前兒童審美能力是幼兒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美的能力,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實現幼兒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重要場所,文章分析了家庭在培養幼兒審美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著重闡述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從家庭教育視角有針對性地提出幼兒審美能力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學前兒童 審美能力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1-84-04
蔡元培先生在《美育與人生》中指出:“一個完整強健人格的養成,并不源于知識的灌輸,而在于感情的陶養。這種陶養就在于美育。”[1]可想而知,美育在人格養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前教育階段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培養審美能力,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家長是幼兒的陪伴者,在幼兒的成長中亦師亦友。因此家長對審美的看法以及家長的行為和思想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一、幼兒審美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美育在幼兒未來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開始重視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幼兒審美能力培養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審美教育形式單一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美育比藝術教育要豐富、廣泛得多。但是,部分家長存在審美教育形式單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家長把美育的范圍限定在音樂、繪畫、舞蹈中,忽視自然美、社會生活領域的崇高美等,導致美育表面化、形式化。一些父母沒有把幼兒的審美能力培養當作自己的責任,認為幼兒在幼兒園里學習就夠了,回家之后不需要指導,家里有很多玩具,幼兒想玩什么就自己玩或者讓祖輩陪著玩,父母工作辛苦只想休息,當“甩手掌柜”……基于這些觀念,家長放任幼兒自由發展。二是一些家長把美育局限于藝術教育,給幼兒報各種藝術技能班,但培養藝術技能只是美育的一部分。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載體,一些家長卻很少有時間帶幼兒出去玩耍,哪怕是去公園看一看湖、摸一摸草地,而且幼兒玩耍的場地也比較單一,家長多是帶幼兒去動物園、游樂場等地方。其實外出旅行是幼兒開闊視野、培養審美的有效路徑。正如盧梭所言,一個孩子“如果從來沒有在干燥的原野上跑過,他的腳若沒有被灼熱的沙礫燙過,他若從來沒有受過太陽照射的巖石所反射的悶人的熱氣,他如何領略那美麗的早晨的清新空氣呢”[2]?可見,要想培養幼兒的審美,親近自然不可或缺。
(二)審美教育知識缺乏
家庭開展美育活動時,家長作為家庭美育活動的組織者、實踐者,存在審美意識不強、審美知識掌握不足的問題,未能認識美育的重要性,未能真正把握美育的內涵。一些家長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和了解與美育相關的知識。也有一些家長為了更好地引導幼兒,在空閑時間豐富自己的審美知識,特意參加一些有關的講座或培訓,但是由于此前掌握的知識有限,往往會被一些專業術語搞得一頭霧水。因此,部分家長認為美育很難懂、很抽象,就放棄了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一些家長認為自己對美育的見解淺顯,害怕誤導幼兒,不能正確培養幼兒的審美觀,只在家里陪著幼兒畫畫、唱歌或者跳舞。家長在進行美育時,沒有根據自己對美育知識的掌握程度,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層次遞進地教育幼兒。一來,家長沒有激發自己了解審美知識的興趣,沒有太多了解審美教育知識的欲望;二來,家長沒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如閱讀有關美育的書籍、觀看美育視頻、參加專題講座等,多途徑豐富自己的審美知識。家長缺乏審美知識會影響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家長應重視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更高層次的審美知識來教育幼兒,引導幼兒認識美、感知美、創造美。
(三)審美教育內容匱乏
審美教育范圍廣泛,人的一日生活都可以是審美內容。然而,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審美教育的廣闊性,把美育局限于藝術技能領域,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教育,導致審美內容匱乏,不利于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例如一些家長對幼兒觀看動畫片這一行為十分抵觸,為了不讓幼兒看動畫片,甚至不買電視機,避免幼兒看動畫片上癮,養成不愛學習的習慣等。其實,這一看法過于絕對,只片面地看到看動畫片的“壞處”,沒有看到動畫片中的教育價值,以及動畫片中蘊含的美學價值。一部優秀的動畫片可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習慣,豐富幼兒認知,同時,卡通圖案符合幼兒的審美,能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審美視角,引導幼兒用美的視角看事物。審美教育無處不在,家長對審美教育認識不清將導致審美教育內容匱乏,無法辯證地看待審美的途徑,更談不上拓寬審美教育渠道,豐富審美教育內容。家長應調整自己的觀念,與時俱進,多接觸新鮮事物,引導幼兒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感知美。
(四)審美教育行為失范
“近代家庭美育中行為禮儀之美主要涉及與人交往之禮等外在美。外在美是一個人美的現象與形式,屬于修形于外,以此來塑造子女良好的外在形象美。”[3]幼兒在模仿中學習,家長是幼兒接觸較多的模仿對象。一些家長認為家庭應該是放松的地方,所以一回到家中便隨心所欲,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幼兒帶來影響。例如回到家里,襪子、衣服隨手一扔,沒有疊好放到指定地方,這樣幼兒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用完物品隨手一扔,這樣會阻礙幼兒關于美的秩序感的建立。一些家長要求幼兒注重禮儀美,說話時注意態度和語氣,但是自己卻臟話連篇、態度不端正,在要求幼兒之前沒有先嚴格要求自己。在社會上,家長隨意踐踏草坪、不遵守公眾秩序等失范行為將不利于幼兒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幼兒年齡小,還不能很好地辨別是非。看見家長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他會學著讓座;看見家長抽煙,他覺得很酷,也想學抽煙的動作……因此,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的影響,從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促進幼兒外在美的發展。
二、幼兒審美能力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主觀原因
1.審美認知偏差
家長是幼兒審美能力培養的引路人,父母的認知影響著幼兒的認知。由于家長對美育的認識不到位,重智育輕美育的現象依舊存在。家長更加關注幼兒的學習成績,生怕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落后于人。一些家長自己不喜歡藝術活動,就不關注幼兒在美育方面的發展,只是片面關注幼兒智育和德育的發展,認為只要幼兒成績好就可以,成績成為衡量幼兒發展情況的標準。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就會給幼兒報各種補習班,努力讓幼兒不落后于其他幼兒甚至要求幼兒成為班級中的學優生,忽視了美育對幼兒的積極影響。對幼兒來說,家長存在審美教育認知偏差將不利于家庭教育,會導致幼兒對于美的鑒賞能力產生一定的缺陷,使幼兒難以理解美的本質和各個要素在美育中的表現。
2.審美情感缺失
審美情感是指人們面對審美對象或者進行藝術創作時,內心流露出來的真實感想。“情”是指性情,“感”是指主觀感受。在審美情感方面,家長要幫助幼兒激發對審美的興趣、擴寬審美方面的視野、提高審美情趣。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一些家長渴望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中,無法顧及幼兒的審美情感培養。由于生活中要面對多方面的壓力,家長難以用樂觀的態度應對審美教育,內心情感處于缺失狀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審美情感由習慣和藝術熏陶養成”[4],家長可以通過多看一些藝術作品,學習欣賞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使自身的情感得到陶冶,獲得精神享受,豐富精神世界,進而更好地培養幼兒對美的認知。
(二)客觀原因
1.家庭審美教育環境薄弱
家長應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一些家長不注重家庭審美教育環境的營造,家庭中存在環境臟亂差、氛圍壓抑、人際關系冷漠等問題,幼兒感知不到美,自然會影響審美能力的發展。幼兒的審美取向受到家長的影響,一些家長過度關注外在美,忽視內在美的培養。現代社會,應更加注重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共同培養。外在的缺陷可以用內在美來彌補,內在的貧乏、丑陋卻難以通過外在美來彌補。因此在培養幼兒時,家長要意識到內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為幼兒創造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庭環境,幫助幼兒培養內在美。
2.社會審美教育環境薄弱
家長為幼兒選擇社會審美資源時,存在對社會環境認知不足、思想充滿局限性等問題。一些家長沒有把田野、山川當作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場所。一些家長也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帶領幼兒參加音樂會,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認為幼兒年齡小,不具備欣賞藝術的能力。其實,這些場所都可以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環境是審美教育不可缺少的隱性課程,社會上多種環境都有利于幼兒審美的發展,家長應盡量為幼兒提供接觸社會環境的機會,為幼兒創造一個適合發展的外部環境。
三、學前兒童審美能力培養的路徑
家庭教育視角下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需要家長擁有良好的審美觀念,通過不斷豐富自己的相關審美素養,逐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一)設置豐富多樣的審美教育形式和內容
在現代社會,審美形式和審美內容有許多,并且非常豐富。
首先,自然美、社會美、環境美、科技美、人物美、勞動美、藝術美、禮儀美等都屬于審美形式。“要實現好的家庭美育,就要將各種美的因素滲透在兒童的生活中。”[5]例如帶領幼兒外出游玩,使幼兒感受自然之美,在與人的交往中感受禮儀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環境之美,在參觀科技館時或者家長與幼兒共同創作中感受科技之美,在勞動中感受勞動美,在藝術活動中感受藝術美。
其次,家長要接受新穎、多樣的審美教育內容。通過欣賞繪本或者觀看動畫片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例如繪本《大衛,不可以》,設計思路十分貼近幼兒的一日生活,繪本內容生動地體現了幼兒的衣食住行和娛樂活動方面。動畫片《小豬佩奇》中,其畫面貼近幼兒生活,受到幼兒的喜愛,更多地表現出現實美,能給幼兒一種親切感。
(二)儲備大量充足的審美教育知識
家長應該儲備大量的、充足的審美知識,為幼兒發展美育提供保障。
首先,在互聯網應用廣泛的時代,家長應善于利用網絡這一資源。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豐富了人們的學習方式,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互聯網上有虛擬圖書館、教育課程、通俗藝術等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庫,家長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學習并掌握有關美育的理論,學習相關藝術課程,通過不斷豐富自己的審美知識,為幼兒感知美保駕護航。
其次,不同地域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如川劇、扎染、皮影、傣族舞、新疆舞、藏族舞等。家長應該了解本地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帶領幼兒在家中或者在專門的地點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且可以讓幼兒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美。
(三)樹立正確規范的審美教育行為
家長應努力為幼兒樹立正確、規范的審美教育行為,引導幼兒在素質教育下更好地成長。
首先,在家庭中,家長應規范自己的行為。家庭雖然是放松的場所,但是要把握尺度,在幼兒面前應嚴格要求自己。有的家長要求幼兒將使用過的物品放回原位,而自己卻隨處亂放,沒有秩序感,家長要改變這一錯誤做法,給幼兒起帶頭示范作用,以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秩序美。
其次,家長要在穿著打扮上為幼兒樹立正確的榜樣,時刻保持衣著整潔、得體,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審美。幼兒已經逐漸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家長應尊重幼兒并適度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如在購買衣物時,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自已選擇,充分尊重幼兒自身的審美。外出前,可以先讓幼兒自己選擇衣服,再引導幼兒逐漸認識不同的場合如何穿著整潔、得體。這是幼兒認識美、探索美的過程,也是對幼兒審美觀念的培養。
(四)提高家庭成員的審美教育認知
家長應該提高自身以及家人的審美認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首先,家長應改變以智育為主的觀念。智育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重視其他方面的教育,幼兒也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家長應改變自己的看法,提高對審美教育的認知,把美育擺在幼兒發展的重要地位。家長有必要學習教育部制定的有關幼兒教育的相關文件及政策,例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了解幼兒發展特點和基本規律,為幼兒審美能力培養提供理論幫助。
其次,家長應摒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的狹隘觀念。美育的內容很豐富,人們的一日生活都蘊含著審美,藝術教育只是美育的途徑之一。同時,不能片面地將美育理解為掌握某種藝術技能的教育。幼兒能夠在游戲中學習、發展,家長可以讓幼兒通過游戲的方式感受美。家長可以通過了解豐富多樣的審美教育內容,提高自己的審美教育認知,通過給家人傳遞審美思想或者共同學習,提高家人的審美教育認知,共同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五)注重體驗強烈的審美情感
家長應注重體驗強烈的審美情感,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
首先,家長可以閱讀一些孔子的理論和其他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帶領幼兒欣賞傳統文化之美。家長也可以與幼兒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清理垃圾等,通過保護生態環境,讓幼兒體驗關愛社會的情感。
其次,家長應使幼兒接受審美實踐教育。通過體驗強烈的審美情感,促進幼兒完整人格的形成。家長應該帶領幼兒到博物館、革命英雄紀念碑等地方,通過為幼兒講解有關美德的歷史故事,對幼兒進行品德審美教育,使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熏陶,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六)營造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環境
家長應努力營造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環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首先,家長應為幼兒設置隱性審美教育環境。應該為幼兒營造藝術的氛圍,如果家長經常看有益身心的書籍、聽美妙的音樂等,幼兒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染。家庭成員應該積極參與到幼兒的成長中,家庭成員有益的興趣愛好也能用于開展審美教育活動,為此,家長應協調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到審美環境的塑造中。
其次,家長應該善于利用顯性的審美教育環境。顯性審美教育環境是指開展美育活動所需要的場所、設施設備等。場所主要分為兩部分:家庭場所和社會場所。家長不能為了圖方便而將審美活動局限在家中,應開闊視野,帶領幼兒到美的公共場所去感知。例如帶幼兒到圖書館、展覽館等提供藝術鑒賞公共服務的地方,全方位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總之,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需要家長發現并反思自己在開展美育中存在的普遍的、多方面的問題,并分析原因,探索審美能力培養路徑。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審美教育活動,儲備大量充足的審美教育知識,樹立正確規范的審美教育意識,提高家庭成員的審美教育認知,注重為幼兒營造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環境,使幼兒體驗強烈的審美情感,正確、科學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洪濤.新時期少年宮美育工作“四部曲”[J]. 師道·教研,2020(4):8.
[2]盧梭.愛彌兒[M].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4:214.
[3]張婷婷.近代家庭美育研究[J].無錫:江南大學,2016:21.
[4]朱立元.藝術美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30.
[5]王悅.學前兒童審美能力培養的家庭教養策略[J].教育觀察,2020(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