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在高校中宣傳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途徑。黨的二十大精神包含了新時代十年的各種偉大變革發展,也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打下了堅實基礎,為課程思政發展賦能,提供價值上的導向、內容上的深化和模式上的創新探究。課程思政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與二十大精神同道同行的理想信念,讓大學生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使命。
[關鍵詞]二十大精神;課程思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22
《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指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1]黨的二十大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總結了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發展的深刻變革,同時也準確把握住了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面對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黨的二十大精神是一面鮮明的旗幟,回答了新時代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并且指引接下來的一切工作。必須利用好這面旗幟,對學生進行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教育,賦能課程思政,不僅能夠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學生中的宣傳和學習,也能夠促進課程思政在內容和模式上的與時俱進,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對課程思政的價值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各學科各環節中,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孤島”狀況。
(一)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提出就是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解決過去教育中片面地強調知識素質的提高而忽視道德品格的教育問題,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回答高校教育為誰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是為誰服務的問題。黨的二十大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召開的重要會議,黨的二十大精神在融入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和道德品格。
(二)培育時代新人的現實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時代新人”這一概念,就是為了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都指出,培養能夠肩負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時代新人不僅要有堅實的知識基礎,還要有高度的愛國情懷和政治認同感,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視為己任。黨的二十大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科學結合的思想結晶,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積極地成長,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領下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三)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要素
課程思政需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黨的二十大精神將黨的治國理政的理論實踐經驗凝結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6],體現了我們黨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深謀遠慮,也有對現存狀況的準確把握,不管是對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還是對拓寬教師教學思路,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為課程思政的創新注入了富有時代特色和科學精神的充沛活力。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對課程思政的內容深化
《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指出:“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堅持全面準確,深入理解內涵,精準把握外延。”[3]黨的二十大精神賦能課程思政在內容上進一步得到深化,也通過課程思政在大學生的心中扎根生長,讓大學生的人生理想信念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樹立。
(一)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一切理論的根本來源,科學穩定的理論又可以反過來指導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最新的、科學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過去十年的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也會在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指導社會各界的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包括:一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二是“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三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四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五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六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教育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來正確看待問題,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浸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深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時代十年發展過程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建設上,實現“兩個確立”重要成果,全過程人民民主得到廣泛實施;在經濟建設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穩步上升;在文化建設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宣傳和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在社會建設上,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體系不斷完善;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和諧共處理念[5]。新時代的偉大變革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課程思政的教育實施過程中,通過這些巨大的成就讓學生切實領悟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的要素條件,在拓展課程思政內容的基礎上,也能讓大學生從心底樹立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三)深化黨和國家發展政策等方針要求
通過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讓大學生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布置的總體和具體戰略方針,是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主力軍,他們獨特的創新思維和充沛活力會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提供青春助力。同時,在課程思政中深化黨和國家發展政策內容,也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和發展的思路。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對課程思政的模式建構
課程思政除了在內容上的深化之外,從形式、方式和平臺等實現對課程思政的模式建構,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需要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參與,要以“講授”為主要的教育形式,以“對話”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式,同時也要重視主流思想在網絡平臺上占據高地。
(一)以“講授”為主要形式,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向
課程思政強調所有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但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主陣地,通過思政教師的系統科學講授把二十大精神的內涵外延講清、講深、講透,奠定大學生學習二十大精神的堅實基礎,這比大學生通過其他途徑學習的效率更高,也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黨的二十大精神。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外,不同專業的理論課和實踐課也要利用講授的方式,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中,這就要求高校老師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自覺做到“兩個確立”和“兩個維護”,同時能夠挖掘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各自教學領域的互通點,例如英語專業的教師可以通過翻譯二十大報告來向學生講授二十大精神內容。
(二)以“對話”為基本方式,抓住學生自主提升的教育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深入領會黨的創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實把黨的創新理論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4]。要做到知其所以然,現代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舍棄了過去單純由教師單方面的教,轉變為了師生共教共學,課程思政特別強調全員參與,利用“對話”的方式來推進課程思政,一方面可以消除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教師也可以通過對話來準確把握大學生對于二十大精神的學習程度;另一方面,在對話進行的過程中,大學生對于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可以進一步加深,二十大精神不再單純存在于報告中,而就在大學生的生活中,讓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腳踏實地干實事。
(三)以“網絡”為重要平臺,拓寬主流思想的宣傳學習渠道
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網絡平臺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升高,并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平臺可以服務于課程思政,一方面可以在平臺上尋找到各種課程思政的教育素材,例如學習強國、中國大學生在線等網絡平臺軟件;另一方面,由于平臺上用戶信息的隱蔽性,許多思想觀念可以迅速得到傳播,這既給課程思政提供了機遇,也增大了挑戰。大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的建構時期,在網絡平臺上積極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自覺抵御不良或錯誤思想的入侵。
結語
堅持在課程思政中貫徹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課程思政從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發展動力,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覺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必要條件,不僅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政治要求,也是新時代青年健康成長的時代要求,激勵大學生將黨的二十大豐富內涵精神內化為動力,強化使命擔當。
參考文獻:
[1][3]中共中央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2-10-31(1).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習近平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強調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N].人民日報,2022-10-18(01).
[5]馮志宏.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旨歸、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向[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1):11-17+2.
[6]蒲清平,黃媛媛.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6):286-298.
作者簡介:何行宜(1999.3-),女,漢族,浙江衢州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