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黨建融入思政育人機制內涵的理解,明確了高職院校構建黨建育人機制的重要意義,在分析高職院校構建黨建育人模式和機制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商務學院構建“123456”黨建工作機制體制的實踐,積極探索高職院校黨建育人模式的構建,以期充分發揮新時代高職院校黨建的引領作用,扎實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教育活動,為實現立德樹人的黨建育人目標創設多主體協同參與的新格局。
[關鍵詞]黨建;思政育人;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1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加強學生黨建工作是培養中國共產黨合格建設人才的重要保障,學生黨建是高校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學界對高校黨建育人工作的研究逐漸深入,既有整體性把握,也有點位式研究,既有內涵性解釋,也有外延式延伸。當前高校黨建融入思政育人的研究角度從關注思政育人合力到多維度協同育人,逐步拓寬了高校對思政工作的理論研究。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育人的工作融合發展,能夠進一步推動黨建工作持續進步。對于高校黨建育人工作的研究,當前主要集中于協同發展、融合措施、創新實踐等方面,但是當前對于高校黨建融入思政育人模式的探討并不多。因此,梳理當前高校黨建工作的研究現狀,分析現實困境及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高校黨建融入思政育人研究綜述
當前高校黨建融入思政育人工作研究主要圍繞黨建與業務協同的黨建+模式開展,創新黨建工作體制機制模式等方面。李玉琴認為基層黨組織是高校組織育人的戰斗堡壘,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育人成效,落實基層黨組織的育人職責,是黨建引領下的高校育人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需要以多元主體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共同體的育人功能,推動高校基層黨組織在社會主義育人事業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1]。吳玲琴等人認為,高校二級學院“黨建+”育人協同模式需從學生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協同,教師黨建與教學科研工作協同,學生黨建與教師黨建工作協同三個維度展開,共同推進學生黨建工作和學生日常教育相融合[2]。曹都國指出,要堅持完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黨建工作向基層全面延伸,合力推動黨建與業務“雙向融合、雙向促進”,積極創新黨建載體與途徑,全面構筑黨建工作制度保障體系[3]。楊長亮指出當前高校院系黨建工作仍面臨諸多新挑戰,如黨建工作領導與責任之間尚未理順,黨政運行結構性斷裂等問題,提高院系黨建工作質量,應該推進實施黨組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深化黨建工作體系、支撐保障機制建設[4]。
盡管各高校開展了一系列黨建育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但當前高校黨建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仍面臨一定的困境。劉遠萍認為新時代高校黨建育人機制存在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缺乏創新意識,缺少全面綜合的機制內容,與知識教學關聯度不夠等問題[5]。李玉琴等人認為,當前高校基層黨建育人困境存在黨建工作開展與三全育人的新要求不對稱,并指出需要以工作載體的融合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的育人落實,發揮載體融合視閾下基層黨建工作共同體的育人作用。吳靜等人認為,當前黨建與思政育人發展面臨的困境包括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融入性不足,學生黨建模式傳統固化,學生黨建隊伍結構有待優化,學生黨建平臺單一等[6]。
二、學院黨建機制體制概述
構建“123456”黨建工作體質機制,堅持立德樹人這一個根本任務;以課程思政建設、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為兩個主要抓手;不斷完善常州市“三八紅旗手”名班主任工作室、數字商務學院“愛心驛站”德育工作室、以“政校行企協同平臺”為基礎的360°區域黨建聯盟深度融合體三個育人平臺;積極構建以新時代“紅色娘子軍”女性黨員教師為主要代表的黨建教學互融,教師學生互促,線上線下互補,校內校外互動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四互”工作模式;通過開設“微黨課”、選樹“微榜樣”、開展“微服務”、建設“微平臺”、實行“微評議”這“五微一體”黨員黨性鍛煉體系;深入實施愛國主義鑄魂系統化、勞動教育實踐日?;?、支部書記素質提升化、黨員教育管理規范化、黨員組織生活實效化、黨員作用發揮顯性化的黨員教育管理“六化”工程。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學院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凝聚起強大的發展合力。
三、學院黨建具體舉措
(一)持續完善黨建機制引領業務發展
黨建引領促進專業高質量發展。以黨組織為交流平臺,不斷拓展服務載體,為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和活動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積極做好黨員聯系服務師生工作,不斷拓展黨員服務師生渠道,支委會成員深入各教研室和學生班級,了解老師和學生的困難訴求,傾聽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一是推行“黨建+專業(群)”雙促進黨建工作模式,形成黨政交叉聯動工作體系。通過“黨小組建在專業上”,教師黨員在教育教學、科研項目等工作中業績顯著,學生黨員創新創業成績突出。二是建立教師黨員“技能坊”。教師黨員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以“技能坊”的形式指導學生課余技能學習、開展競賽輔導,這些“技能坊”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也為參加各類比賽儲備了人才。三是黨建引領思政品牌。打造“愛心驛站”德育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引領青年教師成長發展,助力學生思政教育,支部教師在疫情期間、校運動會期間組織黨員教師開展迎接學生開學、服務運動員等志愿者服務,讓學生體會到經管學院濃厚的愛生關懷氛圍。四是設立教師黨員示范崗和責任區。師生共建、錘煉黨性、榜樣示范,教師黨員利用中午時間和學生談心談話、交流近況、輔導專業學習。
(二)全面構筑黨建工作制度保障體系
制度建設推進黨建高質量發展。推進黨建工作,管理要先行。黨建工作要求高、工作量大、任務重,必須強化對于支部的管理,確保做到規劃、實施和監督反饋形成閉環,保障支部黨建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問題。同時協調相關單位和專家積極開展研討、教材出版、成果展示與推廣等各項活動。一是創新組織設置。教師黨支部利用黨員教師學歷、職稱“雙高”的優勢,成立了“創新創業”小組。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指導學生競賽等方面擔當重任。二是完善支部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進駐相關單位開展扎實有效的服務活動。三是探索區域黨建聯盟深度融合體。支部與其他單位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實現黨建引領下的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和更加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有效地增強了廣大黨員的黨性修養、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服務能力、實現了政校行企多方互利互動共贏的良好局面。
(三)扎實推進組織建設和黨員教育
高標準完成黨建標準化建設。一是健全組織制度建設,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推進黨建標準化建設,制定學院黨建標準化建設指導手冊,“三會一課”制度上墻,建立考勤制度、請銷假制度、定期通報等制度。二是優化組織生活內容,提高組織生活質量。每學期制定“三會一課”計劃,采取“3+1+N”的黨員組織生活模式。“3”是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議;“1”是黨課;“N”是全體支部黨員分類參加志愿活動、社區技能服務、頭腦風暴分享會、學生技能指導等活動。三是改進組織生活形式,提升黨的組織生活吸引力。采取優秀黨員講、黨員互評、熱點問題大家討論等形式,同時輔以黨的理論知識競賽、參觀學習,來提高黨員參與的熱情。充分利用釘釘、QQ、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細化組織生活,提高黨員教育的效果、激發黨員學習熱情。
(四)積極創新黨建載體與途徑
以學生為本,提升教書育人工作質量,促進學院事業發展。將黨建工作融入教書育人管理的全過程,定期開展“信仰公開課”“潤德講堂”“名師有約”等品牌活動,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方面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培養學生在專業成績、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和志愿服務等方面持續取得新成績。
創新支部學習教育方式和載體,打造“黨建+”黨建品牌項目。創立典型示范,著力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黨建+工作室”,建設“茵悅薈”名班主任工作室,“映山紅”教師黨員工作站,引領黨員在課程思政、專業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成長發展。二是“黨建+課程思政”,通過打造高質量特色黨建品牌,反哺課程思政和專業教學,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再上新高度。
(五)合力推進黨建與業務雙向融合
依托“一帶一路”“互聯網+”以及省、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黨支部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商貿流通業態的調整,不斷創新“三全育人”新途徑,構建以“政校行企協同平臺”為基礎的360°區域黨建聯盟深度融合體。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與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西太湖電商產業園,阿里巴巴、京東、上海珍島、軟通動力等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攜手開展黨團共建、校企合作、志愿公益、青年雙創等工作,共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政校行企多方合作,互利、互動、共贏的良好局面。
四、結語
通過構建黨建工作體制機制,將高校黨建工作充分融入思政育人體系,能夠充分推動黨建工作與學院事業的協同發展。通過構建“123456”黨建工作品牌,探尋通過加強黨支部建設,構建促進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社會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該工作法擴展基層黨建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提升支部建設的科學性、方向性和落地性,增強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嚴格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將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把教學實踐打造成為德育融合的重要陣地,充分發揮“紅色娘子軍”育人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優勢,努力打造涵蓋專業教師、輔導員、管理人員及社會資源的“育人共同體”,實現職能互補、優勢疊加,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使基層黨建工作增加了鮮活的內容,專業教師站到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第一線。支部作為課程思政的組織實施載體,既解決了基層組織建設“虛”和“空”的問題,又使課程思政建設找到有力的組織依托,使黨建工作真正實起來,使黨組織真正強起來,真正實現黨建和業務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李玉琴,查騰飛.高校育人困境破解:基于基層黨建工作共同體的解決思路[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9):121-122+125.
[2]吳玲琴,劉聰,葉東鼐.高校二級學院“黨建+”育人協同模式探析[J].時代報告,2023(2):63-65.
[3]曹都國.高校黨建工作與育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徑探析[J].黨政論壇,2022(2):34-36.
[4]楊長亮.新時代加強高校院系黨建工作的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0(1):68-72.
[5]劉遠萍.新時代高校黨建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學,2021(16):107-109.
[6]吳靜,杜宇萍.高校黨建與思政育人融合發展機制、困境與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6):220-222.
基金項目:2023年度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建專項課題,項目名稱:黨建引領下高?!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育人模式研究——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DJ202321)。
作者簡介:許楠楠(1995.7-),男,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黨建、思政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