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素芳 王學軍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除了要把新的數學知識高效率地傳導給學生外,還需要在課堂中間適當地穿插課堂練習。教師在備課時需認真準備課堂練習,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堂教學具體內容,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
1 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需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為目標,問題意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在課堂練習中,教師可以通過拋出問題,讓學生質疑思考,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問題意識是探索創造的開始,要循序漸進地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學生反饋的問題,教師應認真細心對待。給予學生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在深入思考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自身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課堂上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疑問的內容,教師可以增加課堂練習,讓學生共同努力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學生普遍反映“單位1”的概念太抽象,于是教師就從簡單的問題開始進行課堂提問:生活中哪些具體事物可以看成單個的個體,什么情況下是一組、一群……通過提問式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完整清晰地理解分數“單位1”的概念。“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練習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2 課堂練習體現針對性層次性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需體現針對性與層次性。針對性主要是指與單元教學內容、課標緊密結合,能夠突出重點與難點。數學教材每一單元教材后面都設置了豐富的“一課一練”內容,分為夯實基礎與能力提升部分,每一課時結束后有練習,還有雙休練習,每一單元結束后還有綜合練習,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例如,學習《方向與位置》時,主要分為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描述簡單的路線三個課時,每個課時后面的練習題特別適合結合新課講解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揮輔助作用。例如,在學習“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時,教師可以運用“小明在班里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5,4),那么他前面一位同學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多少”的練習題引發學生對數對的好奇心,并畫出班級座位表,讓學生用數對表示出自己在教室中的方位,從而激發學生對“方向與位置”知識的學習熱情。課堂練習的層次性主要體現在針對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題,比如,教師可以為數學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自信心不強的學生布置“一課一練”中的夯實基礎,而“能力提升”部分的練習可以由數學學習能力較突出的學生完成。教師還可以在教材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促進學有余力的學生舉一反三,在挑戰自我中不斷進步。
3 課堂練習結合生活實際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抽象思維還沒有形成,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課堂練習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對知識較為具體的認識,方便學生在記憶數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仍以《方向與位置》為例說明,小學生缺乏豐富的地理經驗,如果只是不停重復方位詞語“東、南、西、北”,學生并不能產生明確的方向感,對于物體的具體位置也會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讓學生做“畫出我的學校位置”的課堂練習,從學生熟悉的環境入手,讓學生認識八個方向,也可以學生看著坐北朝南的教學樓確認方向,在實踐中正確掌握“上北下南”的知識重點與難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穿插及設置課堂練習,能大大提高新知授課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助于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完整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