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青
摘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課堂教學逐漸創新,在課堂中“教—學—評一致性”是教學的基本思路,以圍繞統一教學目標為前提,實現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在學習目標設置后,以完成這個目標為基準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學習的進度,在目標設定后,一切以實現這個目標為基準推進,在評價的過程中,確認目標是否得以達成,在“教—學—評一致性”的進行中,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適當調整教學策略,進而提升全體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課堂思考 ?教學效率
引言: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達成目標為目的,增加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手段,課堂及課后每一個教學方案都是為達成目標而設計,在階段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檢驗教學成果,即目標的達成程度。合理協調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習成果評價三大要素,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正確學習方式的培養。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問題影響教學的成果,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要針對課堂基本學習內容,制定教學計劃,減少或者避免問題的出現,提升教學效率。“教—學—評一致性”是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的關系,在整個教學過程都能夠體現出來,幫助教明確教學方向和規劃教學流程,充分發展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進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在制訂目標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地貫徹實施教學方針,在教師自身提升的過程中,完成教學內容,使小學課程進程更加規范、合理、科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活動充分落實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使教學不足能夠及時被反饋,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效率。[1]
二、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方法
(一)以課程為基礎,設置教學目標
在課堂中,教師根據課本內容及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多重目標,即課堂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為實現目標制定教學方案,教學方案要以學生為主,增加科學合理的輔助教學手段,提升課堂吸引力,幫助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本單元都是動物為主題進行學習,課堂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并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章節目標就是要融合多節課學習的知識,進行整合、應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優化課堂氛圍,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動物圖片或短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課堂多樣化,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教師繼續完成課后目標,布置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作業,在批改作業的同時,也是課堂目標完成度的評價,教師要接受學生間個體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調整,改變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
(二)完善評價機制,檢驗目標成果
在課堂中,評價機制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評價的形式也不僅限于文字評價,在教學方式逐漸完善的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融合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應用廣泛。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溝通進行學習成果評價。例如在教學六年級第二章的口語交際中,本節的內容是演講,學生對于演講了解較少,在教師進行講解之后,學生的理解力不同,就會出現理解偏差,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演示教學,學生進行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教師再繼續講解,學生模仿得越來越好,就證明教學的效果逐漸變好,這也是學習成果評價的一種,在評價的同時,學生的口語能力也會得到增加,語文思維得到鍛煉,完成了學習任務。[2]在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結合課上閱讀的教學知識點,布置課后寫作作業,教師在對寫作作業進行批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而學生在讀取教師的批注時,也會進行欠缺知識的補充,在這樣良性循環的教學過程中,為實現制訂的教學目標,教師選取教學方式,評價學習成果,檢驗教學目標達成程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評承上啟下,相輔相成,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根本,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合理協調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習成果評價三大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使教學的過程更加科學化,通過評價的過程,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針對性地做出調整,學生在得到教師的評價后,了解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加強學習,提升學習效果。“教—學—評一致性”的教育模式下三者缺一不可,為提升總體教學質量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上官芳蘭.“教—學—評一致性”視野下的課堂思考[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7).
[2]余愛秀.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008):17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