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內涵底蘊深厚,在新時代思政教育實踐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既可以豐富思政教育內涵,有效達成教育目標,還能夠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文章簡要介紹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及原則,詳細探討了傳統文化的具體融入路徑,期望能為思政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思政;傳統文化;融入路徑
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民族智慧。近些年來,國家充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倡導高校在思政教育各個環節全方位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深入感知與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利用傳統文化引領大學生的道德發展與思想成長,實現思政教育的提質增效目標。因此,高校要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思想引領功能,進一步改善思政教育效果。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改善思政育人效果
現階段,一些思政教育者忽視了學生的接受特征,在教育過程中向學生生硬灌輸復雜空洞的理論,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保證思政教育效果。而傳統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載體形式,能夠有效增強思政教育的生動性、具體性和深刻性。在思政教育實踐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特征與興趣需要,靈活引入體現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人格追求的人物故事、經典古籍等內容,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過程,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目標[1]。
(二)傳承發展傳統文化
為實現民族復興目標,要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主動傳播和弘揚。同時,學生的創造力較強,善于學習新知識和新思想。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后,能夠融入新的元素,利用新的方式進行表達和傳播,有利于增強傳統文化的鮮活性與生命力。
二、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科學性
為體現傳統文化的融入價值,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堅持科學性原則,依據思政教育規律和當代學生的實際特點,篩選適宜的傳統文化內容,采用科學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過程。同時,要認真分析傳統文化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思政教育目標和計劃,科學制定傳統文化融入方案,保證融入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有效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2]。
(二)創新性
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引入傳統文化時,要深入分析學生的接受特征與興趣需要,積極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內容,靈活注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時代元素,提升傳統文化的吸引力。不同時代具有差異化的審美特征,部分傳統文化的形式與內容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改變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綜合應用圖片、視頻等表現形式,打造新穎有趣的思政教育課堂。
(三)實效性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并不是盲目穿插傳統文化內容,而應依據思政教育目標與學生實際生活,利用傳統文化解決學生產生的思想困惑,保證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符合[3]。同時,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及時回顧、反思傳統文化的融入過程,客觀評價融入效果,持續優化融入思路和方法,切實保證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營造環境
外部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的思想與行為,如果缺乏良好的環境條件,則難以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目標。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引入傳統文化時,要充分重視環境因素,聯合社會多方主體,加強校內校外協作,共同優化教育環境,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得到全面發揮。第一,優化網絡環境。目前,網絡技術已全面普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廣泛應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網絡傳播內容的影響。對此,高校要積極建設網絡宣傳陣地,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平臺廣泛傳播傳統文化,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展示傳統文化的內容內涵,帶領學生發掘傳統文化所隱含的深刻哲理,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高校要聯合教育主管部門、新聞媒體等多方主體,共同推進網絡凈化行動,倡導各類網絡主體繼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具備深刻內涵的優質作品,給予當代學生積極正面的影響[4]。第二,建設校園文化。為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國家要求高校積極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充分利用校園各類教育資源,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校園文化具有隱性教育功能,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因此,高校既要在思政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又要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傳統文化,打造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高校可結合自身情況,定期組織以傳統文化傳播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如古詩詞大賽、國學經典誦讀等,有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善于利用具備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帶領學生挖掘節日文化背后隱藏的內涵,高效培育學生的精神品質。此外,高校要積極建設校園物質環境,如設置文化墻、宣傳欄等,綜合利用各類載體宣傳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主動了解傳統文化??傊?,為保證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和質量,高校要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地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彌補思政課堂教學的不足。
(二)優化課程
為深度融合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高校要綜合采取顯性融入與隱性融入兩種方式,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切實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改善思政教育效果。第一,設置顯性融入課程。一方面,高校要將思政課堂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依據思政課程教學計劃與內容,適時、針對地融入傳統文化,改善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發揮其他課程的協同作用,共同推進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高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專門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選修課,合理確定課時量,引導教師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傳統文化知識,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發揮選修課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道德修養。同時,高校要引導各專業課程教師參與進來,依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挖掘、利用課程思政元素,尋找專業知識、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連接點,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有效滲透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增強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第二,設置隱性融入課程。近些年來,大學生的接受特征、興趣需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方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保證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在設置顯性融入課程的基礎上,積極應用隱性融入方式,科學開設實踐類課程,在實踐活動、教學環境中融入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屬于理論范疇的內容,如果與實踐相脫離,則難以真正發揮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要結合學生實踐需求與思政教育目標,定期組織“三下鄉”、參觀文化紀念館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在豐富學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活動蘊含的傳統文化有效熏陶學生,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踐行行為準則,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5]。
(三)創新模式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并不是向學生生硬灌輸理論內容,而是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喜好,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利用創意表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改善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效果。第一,豐富教育載體。大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已普遍使用網絡技術。新媒體的廣泛普及,深遠影響到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與閱讀習慣,碎片化閱讀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結合學生這一特點,高校要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設以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絡專欄,如“中華古詩詞”、“趣味小故事”,引導學生利用閑暇時間自主閱讀學習,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時性,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同時,高校要增加資源投入,積極引進VR、AR等現代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與體驗傳統文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內涵,增強傳統文化的鮮活性、生動性與立體性。第二,創新教學方式。從本質上來講,“講道理”是思政教師的主要任務。但如何讓學生“入腦入心”,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過去部分思政教師采用單一、機械的講述方式,沒有融入趣味元素,脫離學生現實生活,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對此,思政教師在融入傳統文化時,需改變以往機械呆板的講授模式,依據學生身心特點,靈活應用小組協作、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一系列趣味元素,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年輕化語言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生活經驗,深度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切實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四)身正為范
教師是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主體,教師的文化修養、教學能力、職業素養直接影響到傳統文化的融入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第一,加強能力建設。教師要充分明確自身職責,主動學習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知識,依據思政教育計劃提前搜集、篩選適宜的傳統文化內容,綜合采用翻轉課堂、案例分析等現代教學方式,圍繞學生普遍關注的生活問題、熱點話題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適時、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高校要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向思政教師傳授先進理論與教學經驗,經常組織以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為主題的研討活動,鼓勵思政教師之間分享感受與經驗,依據當代學生的興趣需要構建特色化教育模式。第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敖虝恕笔墙處煹闹饕ぷ?,和傳授知識相比,授人以“德”更加重要。如果思政教師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將難以有效實現育人目標。因此,高校要持續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組織思政教師深入學習黨的政策理論和學校規章制度,堅定理想信念,自覺約束個人言行舉止,養成自省、自警的良好習慣,給予學生正確的示范和引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既可以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增強思政教育的具體性與生動性,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高校要依據新時代思政教育目標與學生興趣需要,科學篩選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綜合采用顯性融入、隱性融入等方式融合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澤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賾[J].成才之路, 2022(24):25-28.
[2]馬學海,李靈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4):40-42.
[3]王洪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56-59.
[4]陳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文化產業, 2021(10):108-109.
[5]邢起龍,陶劍平.百年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J].漢字文化,2021(18):177-178.
作者簡介:徐沛霖(1997.9-),男,漢族,浙江樂清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