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

摘要:高職院校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一方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豐富了信息化教學手段;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多方位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的平臺。以河南輕工職業學院“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為例,以項目化教學為藍本,結合課程思政,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項目化教學;課程思政
一、課程建設背景及意義
(一)建設背景
“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作為電子信息類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綜合性強、實踐性強、承前啟后等特點。由于該課程需要運用大量的數字電路、模擬電路、C語言等知識作為鋪墊,所以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感到吃力。另一方面,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嵌入式的學習主要就是軟件編程的學習,學生迫切需要能夠實時的對代碼進行查看,以便于分析綜合。因此,需要配套建設具有移動互聯網屬性、實時互動性的網絡課程,那么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就成為必然[1][3]。
(二)建設意義
嵌入式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學生在系統學習相關單片機知識與技能之后,可以上手一些較為簡單的應用項目,比如數字鐘、秒表、密碼鎖、搶答器等生活中常見的中低端應用場景。對后續的Linux課程的學習也有較大的幫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用場景復雜度的提升,傳統的8051單片機受制于本身的硬件資源,其市場占有率在逐步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在高端應用場景下備受推崇的STM32系列單片機。但STM32在應對中低端應用場景下,其硬件資源存在極大的浪費,并且綜合成本較高。不僅如此,STM32的學習難度較大,對于學習能力普遍一般的高職生而言,學習成本較高。
在綜合上述因素后,本校教學團隊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反復比對論證,決定采用STC公司最新一代的STC8A8K64S4A12(以下簡稱STC8A)芯片作為嵌入式單片機的教學芯片,該芯片可以看成傳統8051的升級版,代碼完全兼容C51,但硬件資源非常豐富,并且不需要外部晶振與復位電路,執行速度比傳統的8051快約12倍。但目前市面上關于STC8A的相關教學與輔導教材極少,亟須通過實際項目的建設來豐富配套的教學資源。同時對于學生而言,STC8A完全滿足現有的中低端應用場景,甚至一些對通信速率要求不高的復雜場景。學生在學習完后,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并且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傳統8051的代表AT89C51與STC8A的引腳如圖1所示。
二、課程建設具體實施方案
(一)教學團隊組建
考慮到所使用的STC8A芯片功能復雜,且參考資料較少。因此教學團隊的組建應包括教學技術骨干,且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職稱結構合理,教學能力突出[2]。申請人為我校電子信息教研室主任,課題參與人包括在電子信息方面具有多年教學經驗,且年富力強的骨干教師。另外,考慮到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參與人還邀請到了來自企業一線的工程師,以工程師的角度給與課題切合實際的建議與意見[3]。團隊整體呈現出年輕化、專業化等特點,并且差異化的學科方向可以從不同角度為課程建設提供不同的思路[4],為接下來的課程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課程建設基礎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必要的硬件支持能最大限度發揮教學效果。課程教學相關的資源有“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STC8A產品手冊,百科榮創(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編寫的嵌入式單片機通用實驗開發系統——STC8A版實驗指導書。支撐學生實踐學習相關的實驗設備有計算機40臺、嵌入式綜合實驗箱20臺。
(三)課程建設內容
針對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對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技術的實際要求,并結合行業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建議來設計課程相關內容。以適應學生學習,教師教研,行業技術人員參考的需要。對于課程內容,團隊以STC8A嵌入式單片機綜合試驗箱為載體,以項目化教學為根本的教學思路,著眼于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以期在做中學習,在做中解決實際問題。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讓學生在基本任務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提升,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團隊經過反復研磨,結合嵌入式課程的知識點,將建設內容主要分為以下6個項目。
項目1:學習STC8A單片機硬件系統。項目要求熟悉STC8A單片機的基本I/O引腳,基本指令系統以及相關硬件電路,掌握STC8A核心板基礎實驗。核心板的基礎實驗均無須接線,相關接線已經在制作時通過PCB走好,所以項目1對于學生而言是幾乎沒有難度的,基本上就是在51單片機的基礎上熟悉新的編程架構,并熟悉Keilμvision5以及STC-ISP的使用方法。具體安排了5個小任務,包括流水燈實驗、蜂鳴器實驗、按鍵檢測實驗、外部中斷實驗、定時器實驗。
項目2:數字鐘的設計。項目要求制作一個高精度的數字鐘,不能使用單片機內部的定時計數器。因此給定時鐘芯片PCF8563,需要簡要學習PCF8563的引腳結構以及編程架構,同時需要了解IIC時序的相關知識。最終在LCD12864上顯示出當前的年月日時分秒,并且經過實測,日誤差控制在2s以內。學生在該任務中需要弄懂使用PCF8563與使用單片機內部定時計數器的區別,并且弄清楚為何系統斷電后還可以繼續計時。其擴展要求為:增加顯示變量,能夠顯示出當天在本年度中的第幾星期。
項目3:電子密碼鎖的設計。項目要求設計出一個與實際應用場景完全一致的電子密碼鎖,該密碼鎖采用了6位數字的組合,初始密碼已在任務書中告知。具體使用則包括了通過矩陣鍵盤進行密碼的隱藏式輸入,密碼輸入正確則指示燈亮起,并在屏幕上顯示出密碼正確的字符串,若密碼輸入錯誤則指示燈熄滅,并且在屏幕上顯示出密碼錯誤的字符串,經過一段短暫時間,系統會恢復到輸入密碼的界面。如果連續三次密碼輸入錯誤,則密碼鎖會自動鎖死并且在屏幕上會有警告提示,此時只能將系統掉電重啟,才可以繼續輸入。密碼的重置功能則必須要輸入初始密碼才可以進入。其擴展要求為:修改程序,使得密碼位數達到8位數。
項目4:圖形液晶顯示系統的設計。項目要求在液晶顯示器上顯示出要求顯示或者自編的內容。主要涉及LCD1602、LCD12864、TFT3.0彩屏等大屏幕顯示器,要求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掌握各個顯示器的構造原理、顯示原理、命令字控制字等等內容。對于最簡單的LCD1602,要求學生使用字符發生器進行簡單漢字的自編并且在指定位置顯示。對于使用最頻繁的LCD12864,則要求學生使用取字模軟件顯示各種類型的漢字諸如宋體楷體等,明白其中的建模原理。對于TFT3.0彩屏,要求學生通過圖形建模軟件,將自己的證件照顯示在大屏幕上,并且能夠聯合顯示出院校學歷信息等綜合文字。其擴展要求為:實現多個圖片的交叉顯示。
項目5:溫度檢測系統的設計。項目要求通過單總線搜索算法一次性讀取兩個DS18B20所測得的溫度值。要完成本項目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學習數字式溫度傳感器DS18B20的構造,傳感器的測量范圍以及轉換精度,以及簡單的數模模數轉換知識。另外,由于包含了兩個溫度傳感器,因此還需要對單總線搜索算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不需要對其進行深究,只需要知道每一個DS18B20有一個唯一的64位ROM注冊碼即可。至于拓撲結構則不作為課程建設內容。擴展要求是根據溫度檢測系統加入報警裝置,報警器可以用蜂鳴器代替。
項目6:超聲波測距儀的設計。項目要求通過學習超聲波發射和接收裝置,來學習超聲波測距儀的設計以及工作原理。首先講解什么是超聲波,根據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通過公式求得距離,先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并且舉例說明生活當中的例子比如汽車倒車雷達、水下聲納探測儀等。而后講解超聲波的發射探頭與接收探頭,由于單片機可以直接產生40KHz的信號,因此只需要對接收電路CX20106A進行簡要介紹。擴展要求是修改報警范圍,以便測試傳感器靈敏度。
(四)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本課程的教學模式是以大項目、小任務的方式展開。首先教師發布任務,由師生共同討論、分析任務要求,提出解決硬件電路和程序問題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借助實物展示和PPT文稿進行講解。其次,小組同學中分工協作,進行電路連接和程序編寫。最后進行系統調試,經由教師驗收合格后,積累相應的分值。每個項目結束時,由教師做小結,小組借助網絡查找、撰寫并提交本項目小論文,作為過程考核的資料。
(五)課程思政融入
在課程思政融入方面,教學團隊也下了大功夫[5][6]。以項目4為例,學生最先使用的顯示芯片LCD1602只能顯示兩行內容,并且沒有中文字庫,在這里就結合學生們小時候使用的卡西歐計算器,該計算器的顯示屏就是典型的1602類型。接著項目推進到了LCD12864,對于這種顯示屏,可以結合學生們小時候玩的俄羅斯方塊游戲機,該游戲機顯示屏就是典型的12864模式,最后在最先進的TFT彩色顯示屏,基本已經過渡到學生們中學時代使用的手機屏幕。通過屏幕的變遷,讓學生懂得技術的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同時也結合了學生們真實的成長背景,達到了全員育人的目的。
三、課程特色與創新
(一)課程資源的先進性
課程內容相關的項目來自生產、生活,緊跟企業實際需求和技術發展。課程資源的建設有企業技術人員的參與,制作完成的課程資源同時也可作為企業新老員工的培訓素材,供企業人員培訓使用。
(二)課程資源的獨創性
每一個課程資源在制作時都要經過課程團隊的集體討論,確定資源的最佳展現方式,確保每一個資源的獨創性。針對單片機硬件系統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微課的制作上更注重趣味性設計,采用生活化和場景化教學,讓學生容易學,繼而喜歡學。
(三)課程資源的多樣性
資源力求做到多樣化的實現方式。課程資源包含課程簡介、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學PPT、電子教案、知識難點的微課,知識點的練習題,項目的電路原理圖、源程序、電路連接圖、任務操作過程的錄像視頻資料以及仿真實驗例程及實驗指導書,使學習者能夠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資源內容理解。
(四)課程資源的廣泛性
課程資源的建設,項目設置從簡單到復雜,目的既適合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在校生使用,也適合開放大學、成人教育、自學及培訓班相關學習者。同時也可作為工程項目人員的參考資源。
四、課程建設使用情況
在課程建設完畢之后,首先使用該課程的是我校20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三個班共計91位學生。課程上線僅十余日后,點擊量已經突破2000人次,目前課程點擊量已經超過5000人次,共有8位同學給出了五星級好評。在課堂上,學生們紛紛反映該課程建設的十分優秀,與自己的需求不謀而合。并且有不少學生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大量參考了課程建設的資源,表示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也對嵌入式課程真正產生了興趣。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嵌入式電子產品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探討了課程建設的意義,研究了課程建設的方法與策略。課程以項目化教學為導向,創新性地將產品制造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對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一次很好的借鑒與參考。同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諸如如何處理仿真與實驗的區別等,在今后的修訂中仍需要進一步的研討。
參考文獻
[1]宋莎.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現狀研究[J].安徽建筑,2022,29(10).
[2]柯琦,封佩玲,雷金東,蒙丹.精品課程資源分析及整合優化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9(10).
[3]謝紅.網絡教學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精品課程建設[J].湖北農機化,2020(03).
[4]信蔣慶磊,聶永濤,郇新.息化條件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09).
[5]王方,柴建,王燕妮.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的難點、方法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1).
[6]何潤,陳理宣.試析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
作者單位:河南輕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