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身認知是指讓身體、心智和環境融為一體、相互互動感知的過程。通過將具身認知理論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合,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鍵詞:具身認知理論 小學數學 科學性
引言
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反觀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部分教師上課模式固化,采用傳統單一的授課制,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對小學生認知發展特點的忽視和對新的教學方式缺乏深刻的理解。
近年來,具身認知研究進入大眾視野,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將身體與心靈相結合的行為方式。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設計的教學活動強調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活動經驗影響個體的學習,學習者的身心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1]教師可以通過將具身認知理論引入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優化學生學習思維模式,提高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性。
一、具身認知教學的內涵及特點
所謂具身認知,就是身體與心智的統一,強調身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個體身體的感知方式決定了認知方式。[2]具身認知教學就是將具身認知理論和教育教學過程相結合,是指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動態教學活動。這一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境課堂,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3]因此具身認知教學具有操作性、情境性和探究性的特點。
二、具身認知理論引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價值
小學生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強,容易被學習以外的事物分散注意力。與此同時,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而積極有效的互動以及直觀的教學體驗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此外,對于數學的學習,部分教師存在一種片面的看法,認為數學好的學生天生具有高水平的空間感知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但實際上,學生的能力是需要培養和不斷的發展,學生在身體實際感知和心智互動的過程中更有利于數學邏輯的發展。具身認知融入數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身體力行,主動構建經驗式數學探究,這種類似“全身反應法”的教學方法更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課堂教學。
(一)順應兒童認知水平的發展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為主,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具身認知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直觀感知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公式,從而促進學生對課程的理解。
(二)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教師運用具身認知教學方法,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課程互動中,可以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在身體與環境的互動中深刻地理解、把握知識的本質和聯系,學生就會對解決問題產生成就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會油然而生。
(三)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具身認知融入數學課堂,將學習環境和身體感知融為一體,能夠激活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具身認知,促進師生智慧共生
具身認知理論為新時代新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讓教師重新審視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即數學學習的過程雖然主要需要大腦的參與,但是身體的感知進一步促進了大腦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搭建了現實的橋梁。此外,教師運用具身認知的視角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既能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也掌握了更具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6.
[2]葉浩生.心智具身性:來自不同學科的證據[J].社會科學,2013(05):117-128.
[3]施媛媛.具身認知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路徑優化策略[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10):55-57.
作者簡介:許燕(1996- ),女,漢族,江蘇宿遷市人,碩士,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