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蘭
〔摘? ? 要〕? 小學科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具有內容主題化、資源生活化、過程活動化、評價多元化的特點。基于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主題,以“主題”為主線強化實驗探究活動的構建,注重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以此助推小學科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小學科學;主題式教學;設計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043-03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了科學“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課程性質,并要求教師在科學課程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確立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以探究實踐為主要方向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由此可見,在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之下,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以期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自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筆者深化了“主題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與講授式的科學教學模式相比,主題式教學更加有助于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彰顯“探究”的科學本質。本文中,筆者以“主題式”教學為主線,探索了新課程標準下小學科學主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對策。
一、主題式教學模式概述
(一)主題式教學的內涵
現代漢語中,“主題”意指“主體”“核心”,泛指“主要內容”。在教育領域,主題式教學主要是指圍繞某個中心內容或話題開展的教學活動。
20世紀50年代,主題式教學在美國教育領域出現,隨后引發國內外學者關于主題式教學的研究。這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倡“探究與實踐”的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能力、遷移應用能力的提升等都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教育研究中,很多學者將主題式教學與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同起來。
通過梳理學術界關于主題式教學的研究,筆者將主題式教學定義為:在教學中,教師立足既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以主題為載體,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
(二)主題式教學的特點
關于主題式教學的特點,國內學者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一些學者在研究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提出:主題式教學具有顯著的特點,如內容主題化、資源整合化、過程活動化、評價多元化。這一描述,不僅彰顯了主題式教學的特點,更突顯了主題式教學的組織實施方式。綜合學術界關于主題式教學的研究,筆者立足于小學科學教學,總結歸納主題式教學的特點如下。
1.內容主題化
基于主題式教學的內涵分析可知:這是一種圍繞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主題并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組織方式。當然,在設計主題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主題并不局限于某個學科內容,而是融合多個學科。以當前學術界備受關注的STEAM課程為例,STEAM的本質就是一種多學科融合課程。整體而言,在科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主題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構建,具有教學內容主題化的特點。
2.資源生活化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探究實踐”為主線構建科學教學模式。而“探究實踐”教學課堂的構建,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方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實踐效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的核心在于探究與實踐,教師在教學設計、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應當基于真實的生活問題,圍繞主題設計學習任務,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資源生活化是小學科學主題式教學的顯著特點。
3.過程活動化
主題式教學作為一種圍繞“主題”構建的教學模式,“探究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組織實施方式。一般而言,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主題式教學,而師生互動的活動組織實施方式,更加有助于推動主題式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具有過程活動化的特點。
4.評價多元化
作為完整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學評價的導向、鑒定和診斷功能,不僅有助于強化教師的教學反思,更有助于產生激勵和引導作用。基于主題式的小學科學教學,與講授式的教學模式有顯著的不同,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是開放的、靈活多樣的。而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課堂,也是推動教師教學評價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具有評價多元化的特點。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結合近年來關于主題式教學的研究,立足于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筆者認為,小學科學教學中構建主題式的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
(一)突破講授式的科學教學瓶頸
小學科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勢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在科學教學中,學生僅僅依靠“聽”而缺乏必要的探究和實踐,其科學素養難以得到有效提升。主題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構建,這一內容主題化、過程活動化的教育模式,能更加凸顯學生在科學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參與探究和實踐的過程,其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將會得到顯著提升。因此,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小學科學教師組織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有助于突破傳統講授式的科學教學瓶頸,提高教學質量。
(二)發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了核心素養在科學課程教育中的統領地位,強調教師應當圍繞“核心素養”進行科學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而要實現發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目標,小學科學教師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圍繞教學內容組織“探究和實踐”活動。主題式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踐”教學模式,基于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設計實施主題式教學,對發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的設計與思考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主題式教學作為內容主題化、資源生活化、過程活動化、評價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小學科學教師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小學科學教師如何組織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呢?
(一)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主題”
主題式教學以“主題”為核心和主線,即整個教學活動圍繞“主題”進行。因此,緊密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主題”,是教師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的關鍵。以小學科學《認識空氣》教學為例,通過對教材的深入梳理可知:《認識空氣》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空氣的物理性質。如空氣會占據物理空間;空氣被壓縮、流動而形成風。在3~4年級科學課程中,有關《認識空氣》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空氣占據空間嗎;空氣有質量嗎;熱空氣與冷空氣。從上述三個內容模塊可以看出:要幫助學生更加客觀、理性地認識空氣,教師應當強化學生的探究與實踐,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認識空氣》的教學中,筆者以“空氣占據空間嗎”為第一課時主題,構建主題式的教學模式。
(二)基于“主題”,精心組織教學活動
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主題式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教學過程的活動化。何為“活動化”呢?即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講授式,而是通過精心的活動組織,助推主題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認識空氣》一課的教學中,圍繞“空氣占據空間嗎”主題,教師進行了如下教學活動的設計。
1.情境導入
基于真實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是主題式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在“空氣占據空間嗎”主題活動中,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開展了如下活動:①用粉筆塞滿粉筆盒(學生也可以用筆塞滿文具盒);②把水杯裝滿水。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裝滿之后,就不能再裝了呢?活動的設計與問題的提出,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物質是可以占據空間的”這一概念。而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種物質很特別,它的名字叫“空氣”。請你們思考問題:空氣能不能像我們剛剛演示的粉筆、水一樣占滿空間呢?
2.實驗探究
在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中,實驗和探究應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形式。以“空氣占據空間嗎”主題活動為例,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當以實驗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因此,在實驗探究環節,教師一共組織實施了三個實驗活動:氣球能否吹大(將氣球放入塑料空瓶,氣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氣球);水能漏下去嗎(漏斗放入塑料空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封好后往漏斗中快速加水);紙團會濕嗎(將捏好的紙團放入玻璃杯底部,倒扣放入水槽,使水槽中的水淹沒杯底,靜置10秒后取出)。三個實驗探究活動的開展,都指向一個教學目標,即引領學生思考與分析“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主題問題。
3.論證思考
上述三個探究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空氣占據空間”這一道理。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教師繼續組織了兩個探究活動,并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論證思考主題內容:活動一:注射器里的空氣;活動二:生活中的壓縮空氣。如足球、輪胎、充氣城堡等,引導學生進一步論證思考教學結論:空氣可以占據空間;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具有一定的彈性。
(三)強化評價,拓展延伸
在上述“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主題式教學中,教師改變過去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通過主題式教學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總結分析“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主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探究實踐的方式,引領學生進一步把握空氣的特點,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拓展、遷移與應用。整體而言,“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實驗探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對科學課程充滿興趣。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會持續深化主題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更好地實現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目標。
基于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指導,小學科學教師應當構建“探究實踐”教學活動,以提高科學課程教學質量。主題式教學模式,這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以活動為主線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助于突破傳統科學教學評價,提高教學實效。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緊密圍繞教學內容,構建主題式教學模式,全面提高科學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查莉琳.真教育、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淺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91.
[2]許桂清.學生迷思概念與科學概念比對圖模型的建構與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6(6):97-102.
[3]徐麗華.小學主題式學科整合的設計與實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