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鑫茹
[摘要]在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中,農林院校構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教材體系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實踐理念。當前,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存在將教材思政等同于思政教材、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融合不足、農林思政元素特色不夠鮮明的問題,農林院校應當從“做好整體設計、突出教材思政建設的系統性”“加強人才培養,多向發力融入思政內容”“因學生因教材制宜,創新思政呈現形式”的方面探索新的出版模式,更好地推進教材思政建設,助力出版優質精品教材。
[關鍵詞]課程思政;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出版模式
目前,課程思政正在向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等衍生,教材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要素。教材思政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的成果和質量。在當前農林院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背景下,構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材體系,實現教材中思政內容全覆蓋,充分發揮教材鑄魂育人的功能,成為農林院校及教材出版的重要課題。目前,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存在一些問題,還未能很好地適應當前課程思政的要求。基于此,文章綜合分析我國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問題,試圖從出版角度為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一、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的發展背景
我國對課程思政的政策改革始于黨的十八大,其理論探索始于2016年。近年來,各院校、各學科領域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1]高等教育的任務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建設就是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2]。《綱要》對農林院校切實推進課程思政、發揮育人作用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課程思政要求農林院校在所有的課程中發揮思政教育作用,激發在專業課、通識課、公共基礎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是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其區別于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思政教育的隱性形式,致力于挖掘專業課、通識課、公共基礎課的思政元素與資源。
(二)《綱要》對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的內在要求
教材建設不僅要兼顧知識傳授,而且要包含價值引領,以培養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教材具有課程教學載體和出版物的雙重屬性,因此教材思政建設受到課程思政和出版規律的雙重影響。2021年,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要求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學科專業課程教材要從國家規劃教材和一流課程、專業做起,探索形成符合專業教育實際和思政教育目標的落地模式,并逐步擴展到所有學科專業課程教材,促進內容體系、教學體系與課程思政體系的不斷完善、整體貫通[3]。2022年,國家教材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工作的通知》,提出“把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由此可見,思政內容進教材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教材出版的當務之急。
教材思政建設是將思政內容貫穿于整個教材建設和教材出版的全過程,將思政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可接受的方式有溫度、有質量地融入教材。農林院校由于特殊的學科專業背景,長期以來,其教材建設重專業教育而輕思政教育。因此,農林院校只有在教材中融入思政內容,使其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屬性,即在科學知識、理論實驗的基礎上融入黨和國家的意志、政治方向和價值引導,緊緊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到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結合,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統一[4],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實現傳授知識和傳遞價值的目標,培養高質量的農林綜合性人才。
二、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的現狀
農林院校為我國培養農林類科技創新人才,目前其教材思政建設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將教材思政等同于思政教材
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需要準確把握教材思政與思政教材的區別。部分教材編寫者將思政內容定義為“最普遍的政治理論”,認為思政教育主要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教材,這是在思想上對教材思政的認識不足。思政教材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材,有助于大學生接受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教材思政的主導為“非思政課”的教材編寫者,其載體是“非思政課”的教材,教材思政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等教材編寫和出版的全過程。教材思政也不是要取代或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及其教材,而是要與其同向發力,激發農林院校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不斷提升思政內容的教育成效。因此,在教材編寫和出版中,農業院校既要注重把思政教育融入教材內容,又要明確教材思政是隱性教育,要厘清其與思政教材的區別。
(二)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融合不足
教材中的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融合應杜絕“貼標簽”和“兩張皮”現象,即“獨立的專業知識+獨立的思政元素”或者獨立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材建設[5],使思政內容浮于表面,沒有真正融入教材專業知識。農林院校的教材編寫者大多是畢業于農林專業的教師,其更加擅長和注重專業知識,對思政內容、作用、融合方法的認識還有待提升,對思政理論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只有教材編寫者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材思政建設才能進一步完善與創新。
一是結合方式過于簡單。部分教材編寫者簡單地將教材思政理解為“教材知識+思政內容”,對教材中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的最佳結合點理解不足,存在“貼標簽”現象,沒有立足于各類課程自身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未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思政元素,或未從相關知識體系中提煉適合大學生的價值觀要素。二是融合深度不足。農林院校的教育方式是分專業展開的,課程設置也多以農科、工科、理科為主,課程教學主要研究農林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培養學生具備農林的專業基礎知識。這就對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內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目前農林院校教材編寫的重點仍在于專業技術知識層面,亟須補足教學和教材中的正向價值引導的思政內容。
(三)農林思政元素特色不夠鮮明
就當前已出版的農林院校專業教材來看,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還有待加強。農林院校的學科專業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等內容應與自身的學科專業原理、觀點以及教學實踐的思政內容相融合,彰顯農林特有的思政元素。以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例,其專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特色還不夠鮮明,亟須緊密結合專業特色系統呈現思政內容。農林院校只有根據學校特色、專業領域在教材中展示思政內容,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實現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應。
三、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的出版模式探究
(一)做好整體設計,突出教材思政建設的系統性
在當前的思政教育背景下,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需要與出版社高度統一思想,堅持思政教育宏觀方向的正確性,做好教材思政建設的統籌布局和銜接協調。
第一,農林院校要做好教材編寫的整體設計和系統梳理。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通識課,僅停留在知識傳授上是遠遠不夠的。院校層面、教學管理部門應協同管理,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專業、不同課程設計做好自上而下的教材體系統籌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政治認同、思想觀念、精神譜系、素質教育等內容融入,力求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內容準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層層遞進。
第二,出版社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高度重視和加強對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的組織領導,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出版社與農林院校的教材出版的管理制度和規范。農林院校的教材出版應緊跟時代步伐,高度重視教材思政建設,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于教材出版工作的始終,依托農林院校及行業資源布局整體工作。以中國林業出版社為例,其牽頭組織研究相關政策,集中與農林類院校負責人研討教材建設方案,調動教材編輯積極參與教材建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內容,既加強了與農林院校的戰略合作關系,又準確把握了《綱要》對課程思政的要求,與農林院校形成良好的共建關系。
(二)加強人才培養,多向發力融入思政內容
《綱要》對12個不同學科門類的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在教材思政建設中,農林院校要遵循不同的學科特點,結合自身獨特的優勢和資源,深入挖掘思政特色并融入教材設計。同時,科學精神、工匠精神、科學倫理、榜樣力量和法治教育等思政元素也亟待挖掘。教材編寫者和編輯也要充分、全面、系統、深入地挖掘和提煉農林特色思政內容,選擇適當的融入點和融入方式,合理安排、設計教材內容,增強教育實效。
第一,農林院校應有效提升教材編寫者的思政水平,建立全覆蓋、多層次的教師培訓體系,確保教材編寫者深入領會、學懂弄通思政內容,為教材編寫工作打牢基礎。只有不同專業領域的教材編寫者不斷提升自身思政水平,轉變教學理念,注重思政內容的傳遞,才能促進學生形成道德認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使思政內容內化于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學生的自覺行動。
第二,出版社應有效提升教材編輯的思政水平。編輯是教材出版的主力軍。在教材選題策劃初期,教材編輯要有意識地引導教材編寫者適度、隱形、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因此,出版社要加強教材編輯隊伍的思政水平建設,持續鼓勵教材編輯學習政策文件、關注思政發展、加強學科建設等。出版社也要組織開展各類培訓和交流研討,推動教材編輯與教材編寫者、教材使用單位共同探索教材思政建設,共同策劃教材、共建課程,并分享教材思政的先進經驗。
(三)因學生因教材制宜,創新教材思政呈現形式
融媒體的發展給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農林院校只有了解到教材使用者的認知規律,針對大學生不同學段的學習特點,創新教材思政的內容安排和載體形式,才能真正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際思想,真正使教材思政內容被大學生所認識、所理解、所踐行,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材中思政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鮮活,針對性、可讀性是否較強,這對教材編輯來說是新的挑戰。教材編輯不僅要加強研究思政內容,還要在教材的數字化、網絡化上下功夫,有計劃、有目的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材的內容結構、版面色彩、排版設計等方面進行創新。
一是經典教材的修訂。農林院校的大量經典教材雖經歷幾版發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教材思政元素不足、案例陳舊、無信息化載體等問題。因此,在經典教材的修訂中,農林院校要及時地為原有教材補充或更換案例,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地加入數字教材、數字課程等,實現紙質出版和數字出版相融合,增強教材的適宜性。
二是新教材的出版。針對新教材,教材編輯在編輯出版之前要聚焦教學需求,充分調研教材使用者對教材的內容和形式的需求,積極介入和規劃教材的思政內容的呈現形式,打破固有認知,應用“互聯網+教育”的新技術,開發適應不同教材內容、不同使用場景的差異化數字資源,讓思政內容真正“活”起來。
四、結語
隨著課程思政在教育領域的持續推進,農林院校教材思政建設成為需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的系統工程,其也是教育教學領域和教材出版領域的雙重探索。農林院校、教材編寫者和出版社只有通力合作、扎實推進,才能構建上下貫通、多元參與的教材出版機制,打造出更多適應時代要求、培根鑄魂的優質教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俞福麗.推進高校專業課程建設的意義、現狀與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22):39-41.
[3]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7-21)[2023-01-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25/content_5633152.htm.
[4]范峰,李守培.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體育專業教材設計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06):86-92.
[5]譚文芳.我國教材思政建設的政策解讀與實踐進路[J].科技與出版,2021(1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