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寧
摘要:初中生物課堂中含有諸多潛在目標,生物教師除了教授學生課本上的生物知識,還需要滲透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提高學生的修養和對生命的認知水平。通過將生命教育滲透初中生物學科教學中,讓學生珍愛生命,尊重他人,從而擁有健全的人格,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此,教師能夠達到提高生命教育水平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在自己的引導之下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其綜合素養,進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滲透;生命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3-0121-04
新課程改革以來,立德樹人成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目標,初中生物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探索是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教學時要幫助學生打好知識基礎,讓學生正確看待生物學科,系統地學習知識內容。同時也要在生物學科的教育當中以生命教育的形式創建更加有意義的生物課堂,使初中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當中提高對生物的認知,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教師在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過程當中,通過創設濃郁的課堂研究氛圍,提升教學的水平,真正達到新課改的教育目標。
一、 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價值
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相對而言比較淺顯,雖然學生會擁有對周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但是初中生畢竟還只是十歲出頭的孩子,缺乏分辨好壞的能力。只有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才能夠學會明辨是非,健康成長。近年來,在各大媒體里,類似于某某學生虐待小動物的新聞屢見不鮮,不僅引發人們的熱議,這些學生也成為社會各界譴責和批判的對象。如何開展生命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重要命題。生命是可貴的,生命不僅指人的生命,也包含世間萬物。一個人只有熱愛生命,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在具有生命觀念的前提之下,健康成長,為社會作出貢獻。因而,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學科知識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不僅可以尊重自我,還能夠尊重他人,尊重所有生命,從而成長為一個健全優秀的人。初中生的社會經驗少,在青春期時也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出現打架斗毆、傷害自己、損害他人等行為,普及正確的道德教育內容和法律知識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對生物學科而言,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有助于幫助青少年辨別是非,同時在學習和生活當中也能夠端正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在學科知識的教育教學以及生命教育的滲透過程當中,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積極向上地生活,最終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二、 進行初中生物教學時生命教育滲透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
在進行初中生物學科的生命教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尊重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角的基本教育原則,有效達到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情感教育內容,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調動學生的情感,才能夠真正達到滲透生命教育的目的。在生物學科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必須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學習相關知識內容時,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去探討相關知識命題,使生命教育的內容能夠真正滲透學生的內心世界。
(二)人文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
人類的進化本身就具備著科學性,同時人的生活具備著人文性的特點。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需要承擔著家庭里和社會中的各種角色,不一樣的環境和角色也體現著一樣的人文特點。在進行初中生物學科的生命教育滲透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弱化初中生的虛偽、丑陋、惡性,同時努力挖掘出初中生的真誠、善良、單純和美好。要以科學為開端,以人文為實踐,將這二者相互結合,在堅持人文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原則的基礎之上,多體現一些倡導熱愛生命和熱愛生活的話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過程當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也能夠更加熱愛生物學科。
(三)注重學生認知與體驗的相互統一
教師在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過程當中,應當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真正體現生命教育的意義,發揮生命教育的作用。就教師自身而言,應當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極高的綜合素質,在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過程中必須清楚生命教育是情感教育里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將個人認知和課堂體驗融合。教師通過堅持認知與體驗相互統一的原則,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因而,生命教育與生物課堂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關系,學生在積極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在人際交往和共同探討的基礎上,學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教師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傳授有效滲透生命教育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能力。
三、 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目的和注意事項
(一)初中生物學科滲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初中學生處于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學生的思想形成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感悟相對薄弱,因而教師更需斟酌生命教育滲透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獲知生物知識的同時,擁有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自然界中的生命,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生物學科教育不單單是指課本中知識內容的傳輸,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當中理解生命的價值。在生命教育滲透的過程中,能夠讓課堂的內容更加地多元化,使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生命,真正達到學習生物知識的目的。生命教育的滲透可以讓學生理解生命背后的價值,正確看待不同生命之間的關系。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是初中學生應當接受的重要教育內容。當前社會壓力極大,人心浮躁,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可以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生命,同時努力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學生只有弄明白生活和學習是為了什么,才能夠理清思路,擁有健全的人生觀,端正心態,學會為人處世。學生可以在探尋生命價值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更加熱愛生活。
(二)初中生物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項
為了更好地達到將生命教育與生物學科教育融合的目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解學生現階段對生命的看法以及學生是否具備接收新知識的能力。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的教育對象也是學生,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學生能夠積極去接受生命教育和生物學科教育的相關內容,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生命并理解生命的價值。因而,教師必須轉變個人的思想觀念,學會與時俱進,清楚生命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懷抱使命感去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過程。同時,生物教師還應當更加努力地鉆研課本,進行知識的延伸,找到生物學科知識和生命教育之間的融合點。對教育者自身而言,必須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夠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滲透正確的價值內容,達到有效的輸出。初中學生對生命的體驗和生物學科的認知程度很大一部分來自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要能夠控制個人的感情,清楚生命的價值,激發學生純真的個性特點,才能夠有意識地去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教師還需考慮學科知識能否融入現實生活當中,生命教育能否與實際生活關聯,在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日常生活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而,只有將生命教育和生物學科教育完美融合,才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教師也應在遵循相關教育原則的基礎上,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生命,養成良好的生物學學習習慣。
四、 初中生物教學當中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
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價值,清楚生命的起源,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追根溯源,了解生命的由來。部分學生認為生命的起源來自母親,母親在懷胎十月后誕生生命。那么母親的生命從何而來?外婆的生命又從何而來?探討生命的價值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義,在未來也能夠正確地去追尋人生目標。教師在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過程中,可以將深奧的話題以形象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借助多媒體設備,收集更多的資源內容,在探討生命價值以及相關話題的過程中可以進行無限延伸,教學內容淺顯易懂、深入淺出,使學生能夠充分融入于生命意義課題的探討中,讓學生來做主角。在七年級生物學科知識“生物圈中的人”該單元里,講述了新生命的由來。新生命孕育需要有精子與卵子的結合,但是在地球生命出現的伊始并不存在“人”這種生物。人是通過森林古猿進化而來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通過不斷適應環境去進化,身體結構逐漸改變,也延伸出一系列的技能,最終進化成了當今的人類。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工具收集各種信息資源,將資源以動態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可以清楚掌握人類進化的過程,同時也能夠了解到森林古猿在進化成人類經歷了一個很漫長的時期。只有讓學生了解到生命進化的來之不易,生命存在的艱辛和意義,才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正確看待生命,也更加珍愛生命,達到生物學科當中生命教育滲透的目的。
(二)借助教材本身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在初中生物學科的知識教育過程中,通過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能夠使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眾多生命,了解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聯。眾多生命共同組成生物圈,類似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關系普遍存在,這也成為大自然得以長遠發展的重要原因。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當中應當從教材本身出發,挖掘生態系統中互利互助的生命體關系,使學生能夠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當中體會到生命之間和諧共處的魅力。同時,教師也能夠基于教材的內容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提高學生對生命以及生物圈的認知。比如,在“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該板塊的知識教學時,教師可借助類比形式,讓學生相互討論并進行深入思考。兩棲類動物的特征是變態發育,幼體在水里生活,成體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蟾蜍、青蛙等都是常見的兩棲動物。那么,為什么這些生物的成體既能在陸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呢?通過提出疑問,引發學生的深思,讓學生能夠了解生命活動的規律和特征、不同生物之間的差別。以青蛙為例子,青蛙的幼體叫作蝌蚪,蝌蚪只能在水中生活,蝌蚪在長成為青蛙之前只能用鰓呼吸。在不斷發育成長變成青蛙后,呼吸方式除了用肺呼吸還有皮膚輔助。這是由于青蛙的成體僅僅靠肺呼吸是不能滿足其自身氧氣需求的,只有通過皮膚來輔助呼吸才能夠完全達到呼吸要求。因而,生存環境的改變能夠促使生物發生形態的變化,這體現出生命和諧性的特征。通過對該內容的詳細探討,也能夠讓學生深挖生命的價值,認知每一個微小生命都在不斷變化和繁衍的過程當中進行物種的優化和延續。清楚這些內容之后,學生能夠更加尊重和熱愛大自然中的生命,了解生命變化的艱辛,獲知生命為了生存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從而使其能夠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
(三)借助實驗教學的形式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生物學科是實踐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需要在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過程當中引入一些實踐教育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生命的意義,可以正確認知生命,也更加珍惜生命。在實踐活動當中,學生也能夠通過親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等,將知識活學活用,起到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知識學習水平的目的,也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看待生命,了解生命的價值。比如,在“綠色植物的一生”該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在自己家里進行植物種植,種植對象可以是大自然當中學生喜歡的任何花草。教師需要讓學生從種子時期開始進行培養觀察,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植物生長的每一個過程,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具體體現以及植物在生命變化中各階段的特點,從而達到生命教育滲透的目的。在種植植物的過程當中,學生需要適當地澆水、施肥,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等待植物的生長變化。同時,當植物出現病害時,也要通過有效的處理,使植物能夠健康生長。在進行植物種植過程中,通過認真記錄植物的成長內容,學生也能夠獲得豐富的生命實踐體驗,在呵護植物并進行植物種植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增強對生命的感悟,與生命進行有效互動。學生在親眼所見、親身體會、親自動手的過程中,能夠對生命更具認知水平,教師也能夠達到生命教育滲透的目的。
(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生命教育滲透的目的
教師要有效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而不是一味地安排學生去做與學科知識鞏固相關的作業、練習等。因為這樣很難讓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的精力去思考生命的價值,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使學生能夠自由討論,自主思考,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生命教育滲透的目的,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擺正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目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生也應將生物課堂當中所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成長為一個快樂的、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才。這也是教師進行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讓學生能夠更加尊重生命,擁有生命意識,從而得以長遠發展。比如,在“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具體情境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師可以收集一些植物的圖片和視頻,在講述知識時,以圖片展示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直觀了解植物的外在形態結構。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能夠聯系實際生活,找到生活中常見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類型,提高學生對植物生命的認知。另外,教師也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討。比如,在“信息的傳遞”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個人意愿組成學習小組,在組內探討關于“信息傳遞”的相關話題,讓學生能夠在與他人交流溝通的過程當中更具自主性,同時也能夠建立健康的學習和生活觀念。
五、 結語
綜上所述,當今部分初中生物教師在進行學科教育時忽視對生命教育的滲透,教師只是根據教材里的內容進行填鴨式的教育。而在當前教育改革推進的新時代,教師必須真正意識到尊重學生個性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度對生物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在生物學科教育當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熱愛生活,觀察大自然,抱有生活化的眼光正確看待生物學科,在將來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綜合人才。另外,學生也能夠在生物課堂當中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物學科的魅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程權枝.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生命觀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8):25-26.
[2]賈曉東.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課程滲透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1(37):46-47.
[3]馬艷梅.淺談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5):20-21.
[4]謝紅舟.例談生物學教學中的生命教育的實施與開展[J].生物學教學,2020(1):27-28.
[5]仇強生.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2(1):70-72.
[6]趙鳴明.初中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的理解與實踐途徑[J].中學課程資源,202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