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科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核心,也是學生認知的基礎。如何強化數學概念的教學是教師需要考量的。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學習的平臺,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數學概念,增強其概念學習體驗感,促使其深度把握數學概念,實現高效率的數學課堂學習。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小學數學;數學概念
作者簡介:錢爽(1991—),女,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戴埠中心小學。
數學概念相對比較枯燥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學生在數學概念的學習中,往往難以應對其抽象性,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如果教師仍然保持傳統的教學觀念,總是一味地講解灌輸知識,那么學生將難以對數學概念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學習效果不佳。為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要意識到傳統概念教學方式的弊端,注重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入手,將枯燥的數學計算與有趣的數學活動進行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體驗數學概念的生成過程,并在活動中有效地運用數學概念,實現高效率的數學概念學習。
一、開展多元活動,促使學生思考
數學概念是枯燥死板的,但數學活動是豐富有趣的,兩者可以巧妙地結合,使數學概念的學習變得有趣且高效[1]。尤其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適時地為學生們設計一些動手操作活動及趣味游戲活動,讓學生能夠真切地體驗感受數學概念,在活動中深入思考,更充分地理解數學概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高效的發展。
(一)開展操作活動,深化認知
動手實踐是一種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有效手段,開展操作活動能夠讓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同時能夠彌補語言文字教學造成的理解漏洞。實踐操作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逐漸變得清晰,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形象,有利于學生認識思考。同時,實踐操作能夠促使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推動學生進行探索交流,使其在探索交流中更好地體驗活動,深度認識數學概念,促進其數學思維的有效發展。因此,在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以實踐操作的方式探究概念,讓學生對數學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小學數學“軸對稱圖形”這一大單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軸對稱的知識內容進行思考,教師并沒有選擇一直講解灌輸知識,而是在學生們對相關知識框架進行整理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其在操作中更好地體驗感受數學概念。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了一段蝴蝶樣式的剪紙的教學視頻。學生對這樣直接、有趣的學習形式充滿興趣,其注意力被完全吸引。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們根據視頻中的操作步驟,完成這一剪紙活動。學生們對教師布置的這一任務非常感興趣,迫不及待地進行操作,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在學生完成操作之后,教師利用問題為學生創造提高思維深度的契機。教師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覺得自己的作品有美感嗎?”學生表示肯定。基于此,教師進一步提問:“美感體現在哪里?”有的學生認為蝴蝶圖案本身就是美的,而有的學生認為蝴蝶圖案由兩個一樣的圖形組合而成,具有規則感,因而獨具美感。教師中肯評價了學生的想法,并強化了學生對軸對稱知識的認識。學生們通過實際操作,對軸對稱圖形相關知識點的了解更深,同時對“對稱軸”這一數學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數學概念是數學課堂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學生進行思考的基礎,教師要重視概念教學。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操作體驗,從這些具體形象的事物中,對“軸對稱”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變以往的“聽”數學為“做”數學,這有助于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二)開展游戲活動,加深理解
很多數學概念比較抽象枯燥,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導致很多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2]。而游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它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有效拓展,而且能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增添樂趣,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方式學習,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可嘗試利用學生愛玩的特點,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適時地組織開展趣味游戲活動,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游戲中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從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例如,在對小學數學“因數和倍數”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復習整理時,教師便基于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游戲,讓學生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對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教師說道:“同學們按座位順序參與游戲,我會對每個同學說一個數字,如果這一數字是2的倍數,就要拍兩下手,如果不是則拍一下手即可。”游戲開始后,學生表現得非常興奮,主動參與其中。輪到其中一名學生時,教師給出的數字是“1278”,很快這名學生便拍了兩下手,輪到另一名學生時,教師給出的數字是“289730”,這名學生也興奮地拍了兩次手。游戲活動讓學生對“2的倍數”這一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深。在進行了一段時間這一游戲后,教師改變游戲規則,引導學生進行有關3的倍數和5的倍數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繼續通過游戲對這些數學概念進行回憶與整理。學生們通過進行游戲活動,對相關的倍數概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在大單元教學中,游戲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與游戲,更好地學習數學概念,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使以往枯燥、單調的數學課堂變得更有活力,更加有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思維
數學概念的教學難點在于其抽象性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然而,數學概念與生活實際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學生所學的知識也會被應用到生活中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兩者相輔相成[3]。生活不僅為數學研究提供了豐富而關鍵的素材,更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搭建了廣闊的舞臺。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適時地創設生活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將枯燥的數學概念生動化、具體化,讓學生更易接受且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概念,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領悟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
(一)設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數學問題的原型都源自生活,而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為了能夠回歸生活,作用于生活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分析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將一些數學概念形象化、簡單化。同時,在講解數學知識點時,若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適時地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引導他們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認識更深,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例如,在和學生們一起對小學數學“百分數”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進行復習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素材,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師提問學生:“果汁飲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現在有三種不同的飲料,A飲料的果汁含量是100%,B飲料的果汁含量是80%,C飲料的果汁含量是30%。如果某人喜歡喝低濃度果汁,你認為他應該選擇這三種飲料中的哪一種?”這時,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三個百分數的意義、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及這里運用百分數的好處。在對這些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學生們給出了自己答案,并對百分數的知識進行了很好的整理與鞏固。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地設計了一個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分析整理百分數的相關知識,有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開展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理解
數學學科有著很強的實用性,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所注重的。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能夠讓學生走出機械的學習,轉向理論結合實踐的合理學習模式。抽象的知識內容并不容易被學生內化掌握,而需要一定的實踐應用[4]。對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多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學生產生理解困難時,聯系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學習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這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在對小學數學“可能性”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進行復習時,教師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將學生熟悉的促銷大轉盤搬到了課堂中[5]。轉盤被分成了5份,其中面積最大的一份標有5元優惠券,面積最小的一份標有100元優惠券,剩余的3份面積均等,一份標有9折優惠,另一份標有9.5折優惠,還有一份標有滿100減10優惠券。教師設計了一個大促銷活動,并在課堂中將一些商品明碼標價,然后讓學生們進行購物,規定只要購物的人都可以參與一次轉盤抽獎活動。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想到這一促銷活動是利用了數學中“可能性”的相關知識,轉盤轉到可能性最大的是“5元優惠券”處,可能性最小的是“100元優惠券”處。所以,學生們在買東西時思考了自己可能會抽到的優惠劵,估算了最后的花費。隨著實踐操作的深入,學生們逐漸驗證了自己的結論,并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同時,學生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對“可能性”這一數學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可見,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使其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借助趣味學具,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強,尤其是一些數學概念,僅憑教師的講解及學生的想象是很難理解、掌握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概念會逐漸被學生遺忘,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出發開展教學。而學具的引入能夠將數學內容具體化,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具生動性、趣味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一些趣味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借助學具更好地進行探究思考,對數學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對小學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復習時,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了一個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根據這一長方體模型,自己去探究總結長方體的相關知識。這一學具的引入成功地將“長方體”這一數學概念具體化,吸引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學生們對教師布置的這一學習任務非常感興趣,主動進行探究思考。通過觀察教師提供的這一學具,學生想到了長方體點、棱、面的數量,棱的長度關系以及面的大小關系,并由此想到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差異。同時,學生還想到了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借助學具使“長方體”這一數學概念具體化,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并整理自己的探究思路,同時能夠讓學生有效地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對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進行更好的復習與整理。
在這一單元的復習過程中,教師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入學具,將數學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讓學生借助學具更好地進行分析與思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結語
總之,數學概念復雜、抽象,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以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改變教學策略,注重概念的趣味化、形象化,打破以往對數學概念的認知,使數學概念的教學變得精彩、有趣。在大單元視域下,教師要更多關注數學概念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搭建探究思考的平臺,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實現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瑩源.大觀念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綜述[J].求知導刊,2020(45):39-42.
[2]陳勇.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2021(40):28.
[3]張蕓.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模式的生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23):125-126.
[4]尚麗娟.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1(18):127-128.
[5]陳勇.小學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的認知與實施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1(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