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未來關鍵素養,是教育的初心,也是教師們的重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深入分析陶行知的“三力”理念,將其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助力小學生取得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未來關鍵素養;“三力”理念
作者簡介:季小菊(1980—),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運鹽河校區。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三力”理念是他的教育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力”指的是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1]。“三力”理念要求教師讓每個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許多教師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養與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吸收先進的教育知識,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革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開展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未來關鍵素養。
一、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有效的數學教學
(一)利用生活素材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中所涉及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同時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對部分小學生來說,他們對數學學科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數學學科抽象、嚴謹,學習起來不像語文、科學等學科那么有趣,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時興趣不高。而興趣又是影響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因素,為此,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比較有趣的素材來導入新課。比如,生活中能夠體現數學之美的地方風景,與數學有關的小問題、案例等,都可以作為導入的素材。生活化的導入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還可以改變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從條件出發思考問題,教師在導入環節,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經常做的運動來揭示新課主題。教師問道:“小強是一個熱愛運動的學生,他每天放學后都要去跳繩,但是他在跳繩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疑問,大家愿意幫他解決嗎?”提出這個生活化的問題,不僅能夠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還能夠把學生快速帶入學習情境中。隨后,教師展示小強的疑問:小強第一天跳繩跳了150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跳了5個,那么第三天跳了多少個?這時,一些粗心的學生回答小強跳了155個。于是,教師提醒學生看清楚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并將條件改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跳了5個”,然后啟發學生再次思考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在教師改了條件之后,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有人說可以先算第二天跳的個數,再算第三天跳的個數;有人則說第三天比第一天多兩天,在150的基礎上加2個5即可。對于學生的合理想法,教師一一給予肯定,并由此帶領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解答這個問題,總結解題的方法。
在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對導入環節進行簡單的設計,就能夠讓課堂有一個好的開端。在生活情境的啟示下,學生可以漸漸發現原來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數學知識學起來其實并不難。產生了學習的興趣之后,學生就會更有動力,學習時也會更積極。
(二)適當設計生活任務,發展學生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目的是解決問題。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許多問題都需要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教師可通過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學習任務來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未來關鍵素養中,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是組成部分之一。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可以生活任務為切入點來進行。比如,教師可組織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也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活調查,并按照一定的數學邏輯進行數據整理,等等。這樣的生活任務相比于常規的數學作業,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新鮮感,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完成生活任務之后,學生可以獲得成就感,進而積極學習新知識。
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參與數據收集、整理和匯總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在課堂上以生日為主題,組織學生學習如何分析和整理數據。首先,教師利用課件給出了班里所有學生的名字和生日的信息(生日沒有按順序排列),并提出“你能找出有哪些同學在5月或12月過生日嗎?在哪個月過生日的人最多?在哪個月過生日的人最少?誰和你的生日在一個月份?”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數據,并繪制關于在每個月過生日的人數的表格。最后,教師布置了一個新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并按照從矮到高的順序記錄每個成員身高的數據,再進行交流,從而全面了解全班所有人的身高情況。這個任務需要學生先在本小組內合作收集數據,再與其他小組一起整理數據。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許多小學生而言,他們覺得生活化的、趣味化的任務十分有意思。因此教師要多設計這些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合作或自主完成,引導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逐漸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培養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趣味教學,為自學注入動力
隨著學生年齡的逐漸增長,他們接觸到的知識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來學習數學知識,那么到高年級之后往往就會感到吃力。因此教師要在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愿意自己去研究和探索知識。開展趣味化的教學,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注入動力,打下情感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形式豐富且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如創設趣味情境,組織學生參與數學小游戲,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態化的內容,等等。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垂線與平行線”為例,在課堂一開始,教師先讓學生擺放兩根小棒,對小棒的位置進行分類,進而與學生一起梳理出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可以分為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教師通過擺小棒這個活動,讓學生輕松理解了兩條直線可能存在的位置關系,為他們接下來的主動學習打好了基礎。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畫法,并且特別強調有些直線看起來不相交,但實際上是相交的。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兩條直線相交又可以分成哪些情況,并帶領學生觀看視頻,學習畫垂線的方法。在學生看完視頻之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嘗試根據視頻里的方法畫出平行和垂直的兩條直線,在此期間為學生提供幫助。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小游戲,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的紙,分別折出兩條平行與垂直的折痕。
趣味教學可以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無論是導入環節、新課教授環節,還是練習鞏固環節,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喜好進行精心設計,才能夠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注入動力。
(二)傳授方法,為自學明確方向
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虒W也是如此,知識就像是魚,而學習的方法就像是捕魚的方法。學生如果不會自主學習,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那么教師傳授再多的知識也難以消化、理解。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更有目標,教師應注重進行方法的傳授。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要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思考和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小學生畢竟學習經驗有限,所以需要教師傳授一些學習的方法,如怎樣預習、復習、記筆記、總結等,待到學生積累的經驗和掌握的方法足夠多時,他們自然就能夠輕松面對數學學習,自主完成學習和探索。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關于三角形的分類的內容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利用問題驅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啟發學生自主尋找三角形的分類標準,讓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空間觀念。首先,學生需要思考三角形的分類標準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有的學生一開始想得不夠全面。于是,教師提示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三角形的特征,并觀察課件上展示的各種各樣的三角形,找到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從而發現三角形的分類與邊和角有關。這樣,學生就能夠學會結合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其次,教師組織學生思考三角形如何按角分類,同時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觀察課件上的三角形的角都是什么角,相似的三角形之間有什么共同特征,并嘗試自主進行分類,再用同樣的方法,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然后由小組進行匯報,引導全班學生進行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扮演的是引導者、旁觀者的角色,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結束之前,教師帶領學生借助集合圖來完成本節課的筆記,對三角形的分類知識進行鞏固并加深印象。
未來關鍵素養中包含學生需要掌握的多種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教師的引導一步步地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并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組織學生按照科學的方法來開展學習,對于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注重創造創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一)用觀察作為創造的突破口
觀察能力是一項基本能力,這項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要觀察新的事物;做題時,要觀察題目的問題和條件;復習時,要以觀察的方式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幾乎每件事、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觀察。當觀察到的事物足夠多時,學生會開始發散思維,也會思考得更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素質教育目標與傳統教育目標的一個不同之處。而且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中突破自我。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有目的性地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結合觀察到的事物去思考和探究。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關于簡便計算的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教師重點組織學生學習整數的簡便計算方法,并進行知識的遷移。如對于“765+372+635+628”這個算式,教師讓學生用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來計算。多數學生很快便找出這個算式中“765”和“635”可以湊成整百的數,“372”和“628”也可以湊成整百的數,因此在計算時可以先把要湊整的數放到相鄰位置,然后根據添括號法則相應地加上括號,即765+372+635+628=765+635+372+628= (765+635) + (372+628) =1400+1000=2400。在對整數的簡便計算進行了回顧之后,教師再列出一個小數簡便計算的算式:7.65+3.72+6.35+6.28。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整數簡便計算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小數簡便計算當中。于是,他們很快地將可以湊整的小數放到相鄰位置,加上括號,計算出了結果??梢?,先利用整數的簡便計算來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再過渡到小數簡便計算的教學,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夠讓學生進行從整數計算到小數計算的知識遷移。
其實,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在后面所學的很多知識都和前面所學的知識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些聯系,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到思維的突破口,加深對新舊知識的印象,在提高觀察能力的同時形成創造能力。
(二)用拓展練習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放性思維是教學的高階目標。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能力之后,要想進一步提高數學學習水平,就需要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和開放性思維。數學學科的內容不僅具有嚴謹性,還具有開放性。一道題的答案可能只有一個,但是得到這個答案的路徑往往有很多種。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發現多種解題路徑,并學會靈活運用,是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課堂結束之前或者在課下,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多種解題思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地獲得提升。
如對于“兩輛汽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開出,它們在5個小時后相遇。已知一輛汽車的速度是55 km/h,另一輛汽車的速度是45 km/h,請問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這個問題,教師啟發學生盡可能地想出多種解決方法。于是,學生發現:可以先求出兩輛汽車各自行駛了多少千米,然后把這兩個數相加,即可得到兩地之間的距離,列出的算式是55×5+45×5;也可以先求出兩輛汽車一個小時之后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然后再與行駛的時間相乘,就可以得到兩地之間的距離,列出的算式是 (55+45) ×5;還可以設距離為x千米,根據題意列出方程 x÷5=55+45,然后求出方程的解。這道題的多種解題思路需要讓學生自己想出來,明確其中的數量關系。
像這樣的拓展練習還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所帶班級的實際水平,圍繞課堂的知識點來設計,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之上,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三力”理念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很強的可行性。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需要不斷研究科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未來關鍵素養,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建兵.在學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意識[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6(02)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