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課改趨勢,參與課改實驗,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為此,教師應圍繞新課改思想、新課標理念,扎實地做好教學內容的研讀工作,著力構建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開展,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優化學生探究知識的歷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探究者;細化學生實踐體驗活動的組織與引導,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持續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革策略;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麥正東(1981—),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三十八小學。
課程改革已經步入深水期,眾多改革思想、教學理念經歷了實踐錘煉,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作為教師,仍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分析社會發展的趨勢,特別是分析社會發展賦予教育教學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打破固有的思想觀念,靈活地、科學地借鑒新的教學思潮和教學經驗,以推動自身教學變革,滿足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需要[1]。
一、構建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意識
問題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動力。教師在應用和實踐新方法的同時,應將教學重心聚焦于學生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意識的培育,以此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踐行新課標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課堂成為學生快樂學習,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樂園。
(一)巧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習思考
教學課堂中問題的設置,是實現高效教學的有力抓手。打造一個富有生活氣息,又富含啟迪因子的問題情境,無疑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和自主意識的重要切入點。在問題情境中,學生能夠自然地圍繞問題主動思索、展開探究,并學會與同伴互動,實現學習的拓展,從而助力整個學習研究活動順利地邁向深處。
以小數乘整數計算的教學為例,教師應深度解析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現實生活經驗及其認知水平等,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分析和思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活力,加速有效學習進程。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購買水果的情境,并向學生提問:“1千克蘋果9.8元,買4千克要付多少元?”基于這樣生活化的問題,學生能夠自然地展開自主探究[2]。
(二)引導自主探究,發展主體意識
在初步感知生活化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依托小學生的學習現實,設計與之對應的學習探究導入問題,如:小明和3名同學到新華書店買書,他們都買了一本《湯姆森歷險記》繪本故事書,該書的定價為6.8元。請問他們一共花了多少元?為確保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教師可以給他們留出充足的分析與思考問題的時間,使學生能夠開展合作實踐等。在學生列出6.8×4的算式后,教師還需用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探究,如教師可問:“如何才能獲得這個乘法的結果?”這樣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不僅能夠確保學生明確探究方向,還能促進學生主動聯想和創新學習,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活力。
在這個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會解讀算式,闡明6.8×4的本質就是加法的簡便寫法,可以通過計算加法的方式得到乘積;有的學生會研究其他的變式,像把6.8元變成68角,小數乘法就變成了整數乘法;還有的學生展開了新穎的學習思考,把6.8元理解為6元加8角,然后再用6元乘4得到24元,8角乘4得到32角,合起來是27元2角,即27.2元。
隨著學習思考的深入,學生的學習感知積累不斷豐富,學習視角也隨之開闊起來,學習感悟也在日漸加深。學生能夠逐漸學會用數學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問題,用數學思維去分析問題的過程,也會用數學語言來提煉這些感知,得出必要的數學概念。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輕松地悟出“把小數變成整數,計算就會回歸到以前的整數乘法學習上”。由此,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有了較為理性的研究,形成了正確的思維模型[3]。
二、開展合作學習,凸顯合力與個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開展,并以此為基點去謀劃課堂教學的細節,營造有利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氛圍,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使學生理解“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含義,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意義,并在合作中凸顯個性,激發個人潛能。為此,教師要依托學情和學生生活實際等要素,科學地營造合作學習氛圍,為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數學世界,實現數學思維的快速發展。
(一)構建合作小組,開展互助學習
小組合作搭建了合作學習的平臺,既能實現學生數學學習上的互補,又能實現思維上的碰撞,促進學生數學整體性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打造合作學習小組,使學生在小組中能夠進行更加有效的互動,發散思維,促進小學生數學探究的深入。
以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劃分為一組,讓他們有較為全面而且互補的能力進行合作探究,為研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樣的分組不僅能充分發揮不同學生在學習上的優勢,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讓他們在取長補短中實現共同進步。
(二)鼓勵學習互動,凸顯主體活力
在分組基礎上,教師要搭建好學習互動的平臺,引導學生投入小組合作實驗學習中。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學會放手,鼓勵小組成員自主開展深入探究,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究者,激發學生的主體活力。教師要設計好教學鋪墊,促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應用既有數學認知、數學活動經驗與數學思維方法等。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各個小組進行合作回顧,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會在問題任務的引領下積極地投入實踐學習中,利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操作經驗,對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展開必要的操作探究,并從中探尋到轉化思想的存在,這為學生數學思維模型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學生合作學習的開展,他們親歷了探究過程,從大量的實踐現象,以及同伴的交流分享中逐漸悟出“把圓柱的橡皮泥重新塑造成長方體,就可以得出圓柱的體積”。這一結論還能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為切割圓柱,組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學習提供思維方向。在切割圓柱、組拼近似長方體等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進行合作互動,打破個人學習局限,從中領悟合作學習的本質,從而使得整個學習研究活動順利地躍上新臺階。
三、用好信息技術,優化知識探究歷程
信息技術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有利助手,能夠為課堂建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用好信息技術,切實凸顯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此來優化探究知識歷程,改進課堂教學模式,這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以及互動交流等。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引入信息技術,使之成為小學生開展數學探究的重要工具。
(一)用好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形式
如何用好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方式,助力學生思維發展,是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在新課改中必須思考的新課題。為此,教師要依托新課標思想,精準解讀課程內容與學生學情等,科學地引入信息技術手段,以此優化學習情境構建,搭建學生互動學習的平臺,助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探究,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有效發展。
以“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來凸顯圓柱的基本特征,幫助學生喚醒記憶中的圓柱表象,使得學生對圓柱表面的理解更加充分,學習感悟更加深刻。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技術手段來展示圓柱構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圓柱體的表面。比如,展示圓柱體外包裝的設計畫面,或是工人制作圓柱體外包裝的過程等,讓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建構起對圓柱表面積的認知,為后續的探究打好認知基礎。
(二)用活信息技術,助推學生深度學習
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回顧圓柱的基本特征,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感悟圓柱表面的構成。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一學視頻中的演示操作,將長方形紙片圈一圈圍成圓柱。在動手中,學生能夠更加科學地把握圓柱曲面的特征,明確圓柱的表面組成,為后續探究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提供扎實的思維支持[4]。
隨著課件內容的展示,學生跟著視頻畫面開展圓柱仿造活動。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學習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感悟到圓柱表面積計算的切入點—計算圓柱表面積就是要計算2個圓和1個長方形的面積之和。可見,在教學中用好信息技術,把相應的數學知識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有助于學生發掘抽象思考和形象思考之間的便捷通道,能夠豐富學生學習的直觀感知,助力他們學習模型的建構,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優化,學習質量獲得提升。
四、細化實踐活動,助力綜合能力發展
操作實踐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方式,它與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形成了良性互補。在新課改精神的引領下,教師要扎實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探究實踐活動,以此來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開展,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基本特征,通過設計動手操作實踐學習環節,幫助學生積累起豐富的學習感知,為他們進行數學觀察、數學思考打下良好基礎。
(一)設計實踐學習活動,助力數學能力培養
隨著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實施,深入開展新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的新課題。在教學中,教師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設計實踐學習活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主動學習。
以“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要設計實踐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累感知,形成感悟,從而提升研究活動的實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較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意義,建構千克和克的數學表象。教師還應高度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它們對小學生學習千克和克的影響,從而助力學生更好地感知千克和克,為他們建構千克和克的數學思維模型提供思維支撐。
(二)開展實踐學習活動,加速數學能力發展
首先,教師可以開展“看一看”的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物品,如1盒牛奶、1袋薯片、1塊積木,還有教師準備的1袋大米(2千克)、2袋食鹽、1袋紅棗等。其次,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掂一掂”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掂一掂、拎一拎各種物品,體會不同物品的輕重之別,形成對重量的感知。這些積累能為千克和克的學習感悟形成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教師可以設計“分一分”的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結合“看一看”“掂一掂”的學習感受,把這些物品分一分。這樣,學生會按照形成的感知,把物品有序地擺放成較重的一類和較輕的一類。在接下來“讀一讀、認一認”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用千克和克去給物品貼標簽,使學生對千克和克的認識變得更為理性。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既能助力小學生較好地感知千克和克,也能為他們的量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結語
新課改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此,教師既要做一個學習者,努力學習和研究新課改中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思想,還要做一個落實者,將這些優秀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科學地融入教育教學探索中,真正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此來助力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化,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曉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基礎數學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02):35-36.
[2]李月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 2022(05):62-64.
[3]楊榮興.淺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J].學周刊, 2018(13):59-60.
[4]陳春媚.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1(2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