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卿 李宛霖
摘要:新時代集體經濟制度在改革中重新煥發生機活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輔相成,在我國川西南地區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等任務中成為關鍵抓手。但目前川西南地區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仍面臨著諸如丘陵型耕地比重大,人才勞動力資源大量流失、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低、組織機構與基礎設施不健全等現實困境。本文以宜賓市興文縣域內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為調查研究對象,對興文縣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運營管理及創新邏輯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如何積極實踐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并提出村集體經濟制度在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發展一體化以及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程中將持續發揮基礎性作用。
關鍵詞:村集體經濟 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 高質量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橫斷山區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保護、利用研究”(20BDJ078)。
集體經濟在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受到缺乏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要素制約的廣大農村地區,集體經濟制度與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資源、政策、風土民情相適應。四川省西南地區由于地理區位的獨特性,大部分耕地適合發展山丘區農村經濟,面臨著包含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市場風險應對能力不足、運輸成本高、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等問題,部分農村陷于資產、資源、資金不足困境。
自十九大以來,興文縣在試點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為切實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做出積極探索,在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增強中心鎮輻射吸納和帶動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擴大集體經濟扶持資金投入、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縣236個行政村中規范建立起新型村集體經濟組織,并設立縣—鄉—村三級村資公司展開市場化運營。截至2021年底,全縣共清理出農村集體資產13.07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 0.85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2.22億元。同時,該縣將經營性資產對確認的428359位集體組織成員進行量化,進一步完善“村黨組織、村民自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鄉村治理格局朝著制度化方向發展,為當地鄉村振興擴大優勢。
(一)依托本地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
1.片區規劃整合發展。在統籌推進四川省委“以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決策部署過程中,興文縣劃分出四個鎮級片區,破除了傳統村鎮劃分數量多、統籌效率低、資源整合能力差等缺點,以中心鎮、村帶動片區發展勢能,擴大片區內村鎮進行項目集聚與產業融合的發展空間。
2.挖掘可持續發展引擎。得名于仙峰山的仙峰苗族鄉在興文縣劃分的4個片區中定位為“仙峰林竹生態康養片區”,天然的生態優勢決定了這片平均海拔達到1300米左右的綠色生態發展示范區將會成為興文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引擎之一。
3.依托本地資源帶動文化發展。興文縣還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十四五”期間打造重點文旅建設項目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興文公園,為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研學等文化活動提供高質量平臺。
(二)加強組織建設,穩固發展平臺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宜賓市興文縣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管理,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更好發揮平臺作用,在“確認農村集體成員身份、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1.因地制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優勢。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大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作為2017年農業部會同中央農辦,選擇一百個縣(市、區)作為第二批改革試點單位的一員,興文縣全縣236個行政村注冊成立了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各村的村資公司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功能。
四川省耕地分布不均,盆地丘陵耕地分布最多,占全省耕地的59.74%,農業機械化作業難度大、成本高,勞動力流失嚴重,成為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進程中整合資源環節面臨的難題。因此,興文縣在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時,對成效的衡量標準沒有限于村資公司掛牌數量、資產清理數量、經濟收入總額、股份量化數額、收入增長速度等量化指標,而是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鼓勵地方積極地試、大膽地闖,用好試點試驗手段,從而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2.構建“三位一體”綜合治理平臺。
一是村基層黨組織當好領頭羊。“村黨組織、村民自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者之間的聯合作用構建起興文縣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自2017年興文縣行政區域劃分后,四個中心鎮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廣泛而又深刻的基層治理新面貌,興文縣各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同時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構建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一體化組織指揮體系,增強核心領導力。村集體經濟產業規劃、項目引進,鄉村治理等事項均由村黨組織研究決定,村黨組織定期聽取各下層組織工作情況報告,同時搭建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服務中心進行服務監管。

二是展開系統性、有秩序的村民自治。在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興文縣村民自治效能得到了極大提高。各村逐步完善了以村民代表大會為主要決策形式的、以解決矛盾糾紛、發掘僵化資產、進行自我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做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層自治模式,在“三位一體”綜合治理平臺建設中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執行主體效能,在村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增強村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
三是全面提升村集體經濟組織平臺效應。經過實地調研發現,興文縣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在創新形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在2017年以來,為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縣級村集體資產管理總公司負責整合資源、拓寬發展渠道,為各級集體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技術、市場、監管等方面進行保駕護航;鄉鎮村資管理公司發揮紐帶作用,整合閑置資源、推動項目集聚,打造優勢品牌,同時也將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融入當地經濟發展規劃。
村集體經濟作為我國農村地區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在脫貧攻堅任務中已經彰顯出明顯的制度優勢、群眾優勢和地緣優勢。新時代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期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協調農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認同感與獲得感,既要在村集體立場統籌產業融合,又要利用集體優勢增強個體農戶在市場化沖擊下的抗風險能力。對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農村來說,集體經濟制度的完善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發揮著雙向作用。
(一)村集體經濟融合創新成為補齊共同富裕短板的重要抓手
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系統工程,《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西部農村地區集體經濟制度能夠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調動治理能力,整合利用當地閑置資源,提升鄉村產業建設水平,豐富集體經濟發展業態。集體經濟既能夠把控區域協調發展步伐,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發展條件,又能夠因地制宜強化欠發達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
(二)村集體經濟成為增強農村和農民自身發展能力的基礎平臺
共同富裕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入手,有效突破了長期以來集體資產共有屬性對農民市場化發展能力的弱化。隨著農業數字化種養監測系統、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平臺的推廣普及和市場的擴大開放,農業集約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信息暢通避免了同質競爭,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融合拉動勞動力回流,農村人口素質和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平臺的創新,切實將農民需求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尺,將鄉村物質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開展作為發展的前置要素,有利于真正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環,如何在我國川西南地區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下擴大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優勢,是當地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興文縣村集體經濟鞏固創新成果、實現內涵式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一)充分認識村集體經濟融合創新與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村集體經濟制度的創新發展需要為實現村集體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要處理好長期存在的老問題。
1.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首先要處理好遺留問題。
一是打通“空殼村”發展脈絡。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要解決好長期以來桎梏農業農村發展的遺留問題。截至2016年,興文縣236個村中僅有37個村有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空殼村”成為打通發展脈絡的“老大難”。2021年興文縣按照省、市、縣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安排,共建設7個融合發展試點村,有效發揮其優勢力量,帶動周邊村落“抱團發展”,尤其是那些缺少可利用土地、人力、文化、自然資源的村落,將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相近的村納入中心村的帶動范圍,擴大產業規模,促進村集體經濟共同發展。
二是優化組織平臺構建,保障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要發揮村集體經濟建設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需要把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當作長期性、系統性的任務進行推進,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村資公司)、村委會、村民大會以及監管組織的規范化運作需要村黨組織的正確領導。
三是促進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一方面所有村黨支部書記依法擔任村委會主任且均通過法定程序兼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建立健全監管機制,領導推動轄區內村資公司合法合規經營;村基層黨組織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人數,按照份額量化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按照所持給村集體經濟成員分紅,增進民生福祉。另一方面選派退居二線的黨政領導干部兼職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員,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具有鄉土經驗的“金點子”。此外,還要統籌村干部選拔任命,逐步建立起從優秀農民工、回鄉大學生等群體中選拔人才的考察培養機制,緩解當地人才流失、外出學生就業壓力大以及人口老齡化嚴重等社會民生問題。
2.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據調研,興文縣共樂鎮于2020年10月全面完成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定了稻蝦產業與休閑農旅相融合的融合發展模式。在保證水稻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共樂鎮圍繞稻蝦產業核心區2000畝水田進行“一體化種養”,秉持以“蝦”保“糧”,以“蝦”促“糧”的融合發展理念,吸引了8家農業公司投資共建,轄區內10個村莊的土地免于閑置,共樂鎮稻蝦產業呈現出規模發展態勢。
在共樂鎮小龍蝦產業研究院,電商銷售的數據平臺已經初具雛形,圍繞本地與外地優質品種小龍蝦雜交的兼具本地水土適應性的優質小龍蝦進行線上銷售,售后服務、包裝、物流等行業相繼被帶動起來,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村里閑置勞動力和貧困戶的勞動需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融合發展,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內驅力。共樂鎮還利用稻蝦產業中心區視野的開放性優勢對周圍的建筑進行了改造,打造人與自然“共樂”的鄉土風貌。新的經濟形式為農村經濟振興帶來了新機遇。
(二)政府要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引導作用
興文縣轄區內各村在當地政府引領下,積極開展村集體組織建設、經濟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各項工作。
1.由村黨組織提名推薦各類組織負責人,在村級各類組織章程中明文規定各類組織受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重大事件由村黨組織研究決定,減少村集體經濟組織分工不明確導致的責任推諉現象。
2.當地政府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以應對基層治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興文縣全縣組建縣鄉村三級公司,統籌規劃所轄范圍內村集體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成立縣資產管理總公司,推動建立村集體經濟運營架構。興文縣仙峰苗族鄉村委會利用發展機遇,完善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對困難戶群體進行慰問金發放并對集體經濟管理人員進行績效獎勵,對鞏固民族聚居地區脫貧攻堅成果、避免當地發生規模性返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創造,2022,30(05):1-8.
[2]習近平.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0(002). DOI:10.28655/n.cnki.nrmrb.2020.009212.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J].廣西城鎮建設,2020,No.216(11):8-50.
[4]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J].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報,2021(15):4.
[5]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實踐(思想理論版),2021(11):4-7.
[6]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2,No.154(03):17.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7(01): 4-8.
(作者單位:四川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