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寧 繆林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任務、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業生產性服務作為服務規模化的主要手段,優化了農業生產中的要素配置,主要從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改善糧食產品質量、優化糧食生產結構、促進糧食綠色生產、加強糧食品牌建設等五個方面驅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應重點從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擴大規模經營效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糧食生產技術升級、完善農業生產性服務內部結構和組織方式、優化相關產業政策和市場環境等方面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農業生產性服務 糧食產業 高質量發展 機制分析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小農戶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雙向嵌入的融合機制研究”(18BJY13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糧食產業是農村產業中的基礎產業,糧食生產是農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現階段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還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好地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當前,雖然我國糧食生產總量逐年增加,但隨著城鎮化水平推進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糧食生產也不可避免地面臨新的風險挑戰。一方面,受當前農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土壤退化、氣候惡化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傳統的粗放式糧食生產難以繼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人民群眾對糧食產品的實際訴求也在不斷提高,突出表現為對糧食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引發了糧食產品供需間的矛盾。因此,持續推動糧食產業向以高效、高質、綠色等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發展轉型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現階段實現服務規模化的主要手段,農業生產性服務規模不斷擴大、帶動農戶的數量不斷增多,為當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農業生產性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主要指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鏈條,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社會化服務,能起到不同生產要素間的黏合作用,有效服務于糧食生產。2017年8月,農業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得益于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有效緩解了勞動力老齡化等對農業生產沖擊,在提高糧食產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鑒于此,從理論上探討農業生產性服務驅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對于加快構建更高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進而夯實國家糧食根基,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生產性服務作為一種資本替代勞動的生產要素,有利于調整優化農業生產中的要素配置,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現階段,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指投身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為農業生產主體提供農機、植保、金融保險、倉儲物流等專業化服務的行業。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學者們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探討,如胡文國認為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重點完成“提高產品質量、推動創新發展、推動轉型發展、促進聯動發展、推動綠色發展”五大任務;李利英等認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具體以產品優質、產出高效、結構協調、環境友好為核心內容等。綜合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現狀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本文認為,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驅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保障糧食供給是糧食產業發展的首要目標。農業生產性服務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方面的作用主要可以從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和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兩個視角進行分析。
從專業化分工視角來看,根據分工理論,分工和專業化能有效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并能帶來技術進步。對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戶來說,在不選擇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情況下,生產中的耕種收等全部環節只能由自己完成;而在選擇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以下簡稱“服務組織”)會安排掌握先進生產技術、擁有高效生產設備工具、勞動熟練度較高的專業人員代替其完成糧食生產中的部分或全部環節。顯然,由于在技術、設備工具、資金和勞動熟練程度等方面存在差距,購買生產性服務的農戶在糧食生產上效率更高。此外,當農戶獨立從事糧食生產時,往往因其生產規模小在購買農資等方面需要付出較高的市場價格和交易成本,而服務組織可以通過專業化服務,將多家農戶組織起來統一經營,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等農資,有助于增強議價能力,降低投入成本,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效應。
從生產要素視角看,和普通農戶相比,服務組織往往掌握更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農業知識,在大型農機具等方面存在優勢,其為農戶提供各環節服務的過程,也是將大型農業機械、先進科學技術等要素引入糧食生產的過程,彌補了農戶在農業機械、涉農資金、技術水平等生產要素上的不足和缺陷,實現對人力的有效替代,優化糧食生產中的要素配置。同時,各類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和應用,不僅有利于實時監測糧食種植情況,精準把握肥料、農藥等的用量,提高糧食生產的標準化程度,也有利于將先進的管理經驗運用到糧食生產中,進而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二)改善糧食產品質量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當前,隨著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長,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消費水平逐漸升級的同時,其對營養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加強,對優質糧食產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因此,發展糧食產業不僅要在糧食數量上下功夫,更要高度重視糧食品質的改善,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農業生產性服務在改善糧食產品質量方面的作用可以從不同的生產環節來看。
在產前環節,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為廣大農戶提供優質糧種上。在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前,農戶往往處于分散狀態,且缺乏相應的農業科學知識,在購買糧食種子時只能憑借自身經驗,無法有效識別優質品種的真偽。而服務組織不僅能將農戶組織起來統一購買糧食種子,和優質糧種生產廠家直接對接,還能委派組織內的專業人員對糧種進行評估,從源頭上確保糧食產品質量。除此之外,近年來,各地的服務組織和當地農科院或農林高等院校展開密切合作,在專家的指導下,糧食品種的選擇還能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優中選優,降低自然災害等對糧食質量造成的風險,為糧食優質化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在產中和產后環節,服務組織主要通過提高糧食生產過程的科學化和標準化程度來改善糧食產品質量。服務組織將分散農戶組織起來,在各類科研機構的幫助和先進管理經驗的指導下,整合土地等生產要素,發揮自身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強化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采取統一購買大型農機具進行機械化生產、統一供應糧食生產必需的肥料等、統一開展田間病蟲害防治、統一開展先進農業技術培訓、統一建立糧食存儲中心、統一對接糧食購買商等手段,提高糧食生產產中和產后的科學化和標準化水平,促進糧食產業優化升級,保障糧食產品的優質安全。
(三)優化糧食生產結構
糧食生產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生產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受生產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和歷史、地域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生產呈現出生產結構趨同、品種單一的特征,易引發供需間的矛盾。具體來看,現階段糧食生產結構方面的問題包括:普通小麥、水稻、玉米等產量高,但品質過于單一,專用性較弱,如用來制作各種糕點的軟質小麥市場供給不足;糧食產品多以初級產品為主,技術含量低,深加工糧食產品及各類農副產品缺乏,糧食產品產業鏈有待延長等。
和分散的單一農戶相比,農業生產性服務在優化糧食生產結構上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類服務組織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更強,且更容易受政府各項政策的引導,因此能更準確地把握當前城鄉居民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服務組織不再把簡單的糧食生產當作糧食產業的全部,而是結合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積極推廣優質糧種、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的同時,將農副產品生產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比如開發優質糧油新產品、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增加糧食產品的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供給,使得糧食生產結構能夠隨著糧食消費結構的升級而得到相應的調整和優化,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項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存在加快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速度,促使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由分散走向融合統一,大大提高了糧食產業整體鏈條的一體化程度,并通過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的協同作用,以需求為導向,優化糧食全產業鏈的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要素結構、組織結構、貿易結構等。
(四)促進糧食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通過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兩條路徑實現生產要素投入綠色化和生產技術使用綠色化,促進糧食綠色生產。
從農戶規模經營來看,農業生產性服務作為現階段實現服務規模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戶的組織化水平,將同地區農戶的土地集中起來,擺脫耕地細碎化的困境,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效應,這有助于化肥減量投入,并且隨著土地經營規模擴大,農戶化肥投入量合理的概率顯著增加。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性服務可以為農戶提供物美價廉的綠色農資產品,緩解過往農戶因綠色生產成本過高而被迫粗放經營的問題,從源頭處推進糧食生產的綠色發展。同時,服務組織中的專業人員能嚴格把關農資的質量,引進、試驗并推廣優質、綠色品種,還會對農戶等糧食生產主體統一開展綠色技術培訓,破除傳統粗放經營的觀念,提升其開展糧食綠色種植的意識。
從生產技術進步來看,服務組織利用資金優勢,統一購買多樣化智能化的綠色生產設備,并根據當地實際種植情況,為農戶等糧食生產主體提供綠色培肥、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如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農藥替代傳統農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手段減少單位面積上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緩解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通過推行稻田養蛙、稻田養鴨等生產方式,既能減少生產成本,又能推動糧食生產過程的綠色化,實現糧食生產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通過秸稈還田、深耕深松、耕地輪休等手段,對已退化的農田進行修復等。
(五)加強糧食品牌建設
糧食品牌建設是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加強糧食品牌建設不僅有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還能提高糧食生產企業管理的標準化水平,提高產品辨識度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優質糧食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優質的產品質量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基礎。服務組織在不斷改善糧食產品質量的同時,還能對所生產的糧食產品進行標準化認證,如“三品一標”等,實現優質農產品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為糧食品牌建設提供前提和保障。
服務組織還充分發揮自身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根據當地發展現狀和自然資源稟賦精準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合適的品牌發展戰略,以糧食優勢產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并逐漸優化具有當地特色的糧食品種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優勢和糧食產品市場占有率,建設具有特色的區域品牌。糧食品牌建設可以使服務組織和農戶等多方主體共同受益,同時也需要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強糧食品牌建設可以降低分散農戶等糧食種植主體推廣宣傳的成本,增強糧食產品的比較優勢,提高其市場價格,增加種糧收入;另一方面,服務組織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通過品牌和市場的共享,讓企業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小農戶等都參與到糧食品牌建設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使各方都自覺保證糧食產品質量并自發維護品牌的共同聲譽。
近年來,糧食產業在政府、服務組織、農戶等糧食種植主體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仍面臨產業綜合效益不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土地規模經營水平較低、價格機制不通暢等問題。農業生產性服務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明顯的驅動作用,未來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強化其對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作用。
(一)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擴大規模經營效益
小農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是其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服務組織要立足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廣大糧食種植農戶的生產經營需求,借助村集體的組織優勢和農民合作社的地緣優勢,提高小農戶的生產組織化程度和集體行動意識,進而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水平,統一對接外部市場,幫助小農戶緩解勞動力、技術和資金約束,降低種糧成本。在實際生產中,積極推廣“小農戶+村集體+服務組織”,“小農戶+合作社+服務組織”等多種組織形式,健全小農戶和服務組織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雙方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為擴大規模經營效益奠定基礎。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糧食生產技術升級
現代農業發展至今,科學技術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糧食產業也不例外。未來服務組織更要針對糧食生產的薄弱環節加大研發力度,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積極推動大中型、智能型設備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轉化率。積極探索互聯網、數字經濟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農業生產性服務中運用的新模式,加速糧食產業向精準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進一步擴大服務的時空范圍奠定基礎,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對糧食產業的支撐機制。同時還要加大對服務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不斷引進具備先進知識技術的優秀人才,加強對農戶等糧食種植主體的技能培訓,才能切實提高科技成果在糧食生產中的轉化效率,促進糧食生產技術升級。
(三)完善農業生產性服務內部結構和組織方式
農業生產性服務涉及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內部結構系統復雜,組織方式繁多。服務組織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完善組織內部結構,促進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具體來看,在產前環節要保障糧種、化肥、農藥等農資的質量;產中環節要優化糧食生產要素配置,不斷提高耕地規模化經營程度,做到高質、高效、綠色生產;產后環節要建立統一的糧食存儲基地,積極對接糧食產品購買商,增加農戶種糧收益。同時,要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先進組織形式,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供銷社在糧食生產領域的作用,引導它們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成立股份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
(四)優化相關產業政策和市場環境
在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政府政策和市場環境的促進作用。政府部門應優化相關產業政策,尤其是要提高產業政策的適配度和有效性,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為服務組織規范化管理和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功能,以多種形式完善上中下游糧食物資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建設,積極引導農業技術研發部門為服務組織提供技術扶持,通過多樣化手段為服務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項政策的制定還應以增加生產性服務所需的公共品供給為導向,包括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業機械設備停放的建設、強化金融支持體系等。除此之外,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還要求良好的市場環境與之匹配,要不斷強化對服務市場和糧食產銷市場的規范化管理,完善服務標準、市場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等,促進糧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鮑國良,姚蔚.我國糧食生產現狀及面臨的主要風險[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6):111-120.
[2]關振國,張世煜,方建斌.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的“啟航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6):29-37.
[3]胡文國.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22):1-5.
[4]紀龍,徐春春,李鳳博,方福平.農地經營對水稻化肥減量投入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8,40(12):2401-2413.
[5]李利英,豆丹丹,李鳳廷,劉威.新時期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2(06):50-52.
[6]劉浩,韓曉燕,薛瑩等.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化肥減量邏輯:替代和匹配——基于東北三省741戶玉米種植農戶的調研數據[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36(04):32-38.
[7]蘆千文.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70年發展回顧、演變邏輯與未來展望[J].經濟學家,2019(11):5-13.
[8]駱治緯.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的策略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7):180-183.
[9]馬楠,許可欣.民族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力的提升效應[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03):81-89.
[10]王玉斌,趙培芳.非農就業、農業生產性服務與農地流轉——基于湘皖蘇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02):113-121.
[11]徐娜,張莉琴.勞動力老齡化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19(04):227-233.
[12]閆晗,喬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基于2008—2017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20(08):107-118.
[13]顏華,張琪,王思禹.農業生產性服務有利于緩解農戶收入差距嗎?——基于CLDS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22(08):38-47.
[14]葉如妍,苑鵬.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戶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全國10省50縣3800農戶的實證分析[J].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13(04):38-45.
[15]袁衛兵,汪于啟.制約糧食生產的因素及應對舉措[J].現代農業科技,2023,No.832(02):197-200.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vices Driving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in Industry
Wang Yunning Miao Lin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vices, as the main means of service scaling,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riv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in five main aspects: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in product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grain production, promoting gr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in brands.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should be o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vices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mall farmers, expanding the benefits of large-scale operations, enhancing the capaci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elerating the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of grain production, improv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optimizing the relevant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market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industry.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s Grain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alysis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