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廳廳 黃慶華 徐代剛



摘 要: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極大影響著國家現代化的整體性、全面性與協調性,尤其是西南民族山區評價體系構建與指標選取,需因時而新、因地而異、因需而進。立足問題與需求導向,詮析共同富裕目標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擬合與價值意涵,闡釋改革開放以來黨對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謀劃與創新發展,為西南民族山區的銅仁市建構包含3大目標層、10類要素層、30項指標層的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夯實理論邏輯與政策邏輯,進而重塑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體系建構與實踐依據。研究結果為銅仁市推動農業現代化工作提供監測工具與決策依據,為西南民族山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邏輯基礎與智慧支撐。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共同富裕;邏輯機理;評價體系;西南民族山區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山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研究”(2022ZX010);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重大項目“‘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21ZDZJ24)。
[中圖分類號] F320;F323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3)005-0030-017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3.005.0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納入我國二〇三五年的發展總體目標[1]。農業現代化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中之重,不僅奠定了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基礎與支撐,更體現了國家現代化建設水平的質量。西南民族山區作為國家整體現代化的重要版圖,沒有西南民族山區的農業現代化,國家整體現代化是不協調的,然而其地緣結構、資源稟賦和民族特色等多重疊加屬性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鑒于此,本文立足問題與需求導向,詮析共同富裕目標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擬合與價值意涵,闡釋改革開放以來黨對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謀劃與創新發展,重塑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體系建構與實踐依據,為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理論邏輯、政策邏輯與實踐邏輯,為西南民族山區完善農業現代化指導體系提供學理支撐與決策參考。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的本質要求,是促進鄉村宜居宜業的重要目標,是促進農民富裕富足的中心任務,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農民福祉[2]。邁向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區域間農業現代化不平衡不協調發展的現實挑戰,加快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已成為當務之急。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現代化問題被提上黨和國家重要議事日程,成為理論界、政策界與實踐界廣泛關注及深入研討的重點難點。我國農業現代化在改革實踐中已取得了顯著的歷史成果,但也要客觀看到,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面臨著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3],人力資本水平存有較大差距[4],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嚴重滯后[5]。歸根結底,要解決的是如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6]?要回答的是什么樣的水平才是農業現代化?這兩個問題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理論遵循、政策設計及實踐體系建構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農業現代化實現水平測度等領域的研究,關系到農業現代化進程已推進到何種程度、如何評價實現程度等實踐問題。在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方面,學者們比較一致地提出農業現代化要綜合體現農業產業、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生態、農業規模、農業機械、農民知識、農村水利等現代化水平[7-8]。在農業現代化指標選取方面,糧食綜合生產、高標準農田、農業生產成本、農業生產收益、農產品加工值、畜牧業產值、農業增加值、農業科技進步、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作物化肥利用率、農藥利用率、農業經營主體、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財政支農支出、耕地保護等評價指標[7-10]是學者們討論的重點。不可否認,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衡量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與推進水平的關鍵,但我國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稟賦、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產業韌性、農業發展后勁等方面在“時間”與“空間”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若采用同一套評價體系縱向同步衡量國家、省域乃至市級層面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是不科學的。西南民族山區處于我國農業現代化整體版圖的重要方陣,銅仁市是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典型代表。銅仁市的地緣性、獨特性、多元性,需要立足國情、區情、市情、農情,選擇分階段、分區域、分產業、分主體的分類式戰略路徑,加快推進山區農地宜機化改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5,11-13],因地制宜創新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動+家庭農場推動+專業大戶主動”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聯合體”[14-15],并加大農村財政金融的傾斜支持[16],不斷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6,12],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17],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好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本文基于農業現代化理論理路與政策話語的邏輯指引,圍繞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等多元維度,創新建構銅仁市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鋪墊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實踐邏輯,旨在為銅仁市推動農業現代化工作提供監測工具與決策依據,為西南民族山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邏輯基礎與智慧支撐。
二、理論邏輯:共同富裕目標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擬合與價值意涵
理論邏輯是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出場依據”。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理論擬合,為共同富裕目標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厚植“結構性”“共享性”“人民性”的價值意涵,為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并鋪墊邏輯基礎。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一)適配“結構性”: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
農業作為整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發展條件,其本身也為農業現代化創造了發展動力[6],其糧食、原料、市場、要素和外匯等貢獻[11-12]在國家整體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農業現代化的價值本質是推動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提升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農業高質高效的“結構性”適配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應然特征。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立足區域特點、民族特色、農業特性等資源基礎優勢,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農業注入現代化生產要素,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推動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加快農業發展進程提速,推動山地農業全面升級。著眼于西南民族山區縣域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培育縣域現代山地特色高效富民產業,在農業品牌、產業特色、產業鏈條上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揮一產融進二三產、二三產拉動一產的融合創新發展乘數效應。推動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生相長,加快健全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打造具有更強韌性、更強創新性、更強附加值、更強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農業“量的突破”與“質的躍升”,“短期目標”與“遠景目標”、“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協調。
(二)互構“共享性”: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是促進鄉村宜居宜業
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在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進程中互構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深刻描繪了國家整體現代化的里層底色,立體體現了農業發展、農民福祉、農村穩定的“共享性”。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效益體現為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循環互動,鄉村宜居宜業則是農業現代化綜合效益的“共享”價值體現。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立足獨特性、多元性、動態性、發展性、區域性,將農業現代化與區域內城鄉規劃相統籌、相協調、相銜接,與涉農專項規劃綜合考慮、一體布局、協同推進,同區域山地特色、自然資源、產業基礎、鄉村建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相結合[18],促進行動計劃與評價體系、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可持續發展。把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作為第一要務,把改善鄉村現代生產生活條件作為重要目標,將農業綜合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加大“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東部幫扶西部”的耦合效應,基于農民意愿、農業增長、農村發展實際,平衡鄉村公共服務的“需求端”與“供給側”,全面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健全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帶動山區農村全面發展。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實踐中,不僅要讓廣大脫貧群眾真正分享到脫貧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政策紅利”,也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分享到新時代新征程農業現代化改革成果的“時代紅利”,持續提升農民群眾的存在感、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凝結“人民性”:農業現代化的中心任務是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中心任務”與“價值導向”是促進農民的富裕富足,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使農民成為受尊崇、有體面、能吸引、創財富的職業,集中凸顯了“中國要富,農民這個群體必須要富”[18]的價值歸依。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應以保障和改善農民生計為優先方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竭力幫助農民獲得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的生存生產生活機會,保護、調動、激發廣大農民群眾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8]。我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從“小農的現代化”向“農民的現代化”轉變推進,進而實現植根農民、立基農民、造福農民。要為小農戶與現代化的有機銜接探尋山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路徑,重點培育家庭農場[15]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農業+加工”“農業+文創”“農業+旅游”“農業+流通”“農業+體驗”“農業+研學”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立體的多業態模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增值、增效,拉動山區農民全面進步,凝結農業現代化的“人民性”。
三、政策邏輯:改革開放以來黨對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謀劃與創新發展
政策邏輯是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登場根據”。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其根本命題。農業現代化作為我們黨高度重視的目標任務,其頂層謀劃不斷見諸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1,19-26]、歷年中央一號文件[27-36](表1、表2),其頂層設計為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作出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并通過戰略部署與話語切換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創新發展。通過梳理與歸納可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現代化”的有關論述在黨的9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被強調了20次,在25份中央一號文件中被提及85次。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和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導意見擘畫了農業現代化內容建構的時代藍圖,為西南民族山區構建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作出了參照依據、明確了研究方向。總體看來,改革開放以來黨對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謀劃與創新發展的三個階段特征可概括為:農業現代化邁出“在地模式”步伐、開拓“鄉城融合模式”路向、聚合“中國特色式”內涵。
(一)農業現代化邁出“在地摸索式”步伐(1978—2002年)
從改革開放之初到黨的十五大期間,我們黨對什么樣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適合中國、中國該如何探尋適合自己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作出“農民富裕不起來,國家富強不起來,四個現代化也就無從實現”[27]等重要科學論斷[27],并明確提出“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27]。我們黨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把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與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緊密結合起來,要適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干部隊伍,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促進自給半自給的農業經濟向較大規模的農業商品生產轉化,提高農業經濟聯合的韌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速推動實現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一方面,要總結肯定我國傳統農業的特色與優勢,繼續發揚精耕細作、節能低耗、維護生態等傳統農業技術改造的優點;另一方面,可以吸收與借鑒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辦法的理念與精髓,探索投資省、耗能低、效益高且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現代農業轉變之路。這一時期,“四個現代化”取得了階段性進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不斷鞏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改造、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鄉鎮企業實力不斷得以加強。但與此同時,我國實施的“工業偏向、城市偏向”發展戰略,呈現出“農業養育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格局[12],導致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大大滯后,加之我國不同區域發展的差異性,不同地區開始探索實施差異化的農業機械化、水利灌溉等領域改造方案,農業現代化邁出“在地摸索式”步伐。
(二)農業現代化開拓“鄉城融合式”路向(2002—2012年)
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七大期間,我們黨旗幟鮮明地強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重大方針就是“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農業現代化要堅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27],更值得一提的是,農業現代化已被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方針和戰略任務。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業設施裝備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把強化農業科技進步和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動力源泉,把構建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東部地區加快調整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墾區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山區發展林特產品、生態旅游和碳匯林業,創新融合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這一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得以進一步夯實打牢,我們黨對“三農”政策的調整促進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格局的形成,促進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構建,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構建,農業現代化開拓“鄉城融合式”路向。
(三)農業現代化聚合“中國特色式”內涵(201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向縱深演進、向富民靠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描繪了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明確提出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守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穩定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握牢農業科技關鍵要害。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服務主體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骨干力量,搭建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強調農業現代化發展專項資金向糧食和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傾斜,重點扶持主產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健全完善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深化各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充分發揮示范區的引領帶動效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先行先試與實踐探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四化同步”協調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梯次創建,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得以加快推進。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從邁出“在地摸索式”步伐,到開拓“鄉城融合式”路向,再到聚合“中國特色式”內涵,從本質上回答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何以可行”的必要性與適應性、“何以可能”的互構性與嵌入性、“何以可特”的創新性與發展性,其闡述的時代訴求與發展需求折射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進程與實現水平。政策邏輯的緣起、互動、形塑催生的農業現代化話語體系呼喚評價體系的生成與支撐,以回應農業現代化進程“何以可量”的可及性與異質性,進而推動“為何農業現代化”“何為農業現代化”“如何農業現代化”的有機統一與互動協調。
四、實踐邏輯: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體系建構與實踐依據
實踐邏輯是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在場明據”。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擬合與頂層謀劃,為以銅仁市為例構建具有西南民族山區地緣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奠定了理論邏輯與政策邏輯。但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區域農業現代化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實挑戰,關于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的實踐邏輯亟待向縱深發展。鑒于此,本文立足于銅仁市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地緣實際,遵循評價指標設置的科學性、代表性、連續性、量化性、可持續性等原則[10],以我黨的權威文件和學界的權威觀點為主要參考依據,構建涵蓋三大目標層(一級指標)、十類要素層(二級指標)、三十項指標層(三級指標)的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表3),并據此提出實踐評測依據,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評分結果及其階段屬性的劃分建議。
(一)“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的實踐指標闡釋
農業規模化、農業標準化、農業品牌化水平是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與應有之義,特設置農業規模化、農業標準化、農業品牌化水平三類二級指標集中體現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首先,從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特征來看,現代農業產值要快速增長,糧食生產需穩步增長,養殖業產值、種植業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在第一產業總產值中要占到一定比重,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要占到一定比重,單位耕地的畝均產值要達到相當水平。鑒于此,本文設置了糧食生產穩定度、養殖業產值占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種植業產值占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之比、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農業土地產出率等6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規模化發展水平。其次,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積極主動制定完善農業主導產業全產業鏈標準有利于促進農業標準化發展。因此,設置農業“三品一標”基地面積占種養業總面積的比重、農業主導產業標準體系制定情況、農業主導產業標準體系宣貫及推廣應用情況等3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標準化水平。另外,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延長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西南民族山區可推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不同維度與空間進行深度融合,豐富農業產業業態[37],促進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因此,設置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農產品商品化率、農產品品牌培育打造等3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品牌化水平。
(二)“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的實踐指標闡釋
生產專業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化、農業資源化、農業生態化水平是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典型特征,本文設置生產專業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化、農業資源化、農業生態化水平等五類二級指標集中反映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一方面,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良種良法應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社會服務可以加快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普及應用,提升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體系建設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從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實際和發展趨勢來看,現代農業要快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就要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規模要達到一定比重。鑒于此,本文設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占種養業總面積的比重等2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生產專業化水平。設置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反映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設置良種良法良機推廣應用面積占種養業總面積的比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2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科技化水平。另一方面,農業資源資產有效盤活利用、農業綠色生態化發展是促進農業資源資產高效利用、現代農業綠色高效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設置農業資源資產利用比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等3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資源化水平。設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比例、農膜使用回收率等3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生態化水平。
(三)“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的實踐指標闡釋
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民富裕度水平是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與動力源泉,本文設置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農民富裕度水平兩類二級指標集中彰顯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首先,要重點考慮的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鏈接農產品與大市場的重要平臺。因此,設置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占區域內農業企業總數的比重、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占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比重、市級以上家庭農場占區域內家庭農場的比重等3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業主體發展水平。同時,考慮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目標與價值旨歸是要實現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因此,設置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入增長比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比例、農業增加值增長比例、農業勞動生產率等4個三級指標反映農民富裕度水平。
五、結語與展望
本文著眼于共同富裕目標視閾,立足問題與需求導向,詮析共同富裕目標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擬合與價值意涵,闡釋改革開放以來黨對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謀劃與創新發展,重塑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體系建構與實踐依據,為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理論邏輯、政策邏輯與實踐邏輯。
首先,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重要目標、中心任務擬合了理論基礎,厚植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的理論價值、歷史價值、時代價值,進而形塑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結構性”“共享性”“人民性”價值導向,為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出場依據”。其次,黨對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謀劃與創新發展集中體現了邁出“在地摸索式”步伐、開拓“鄉城融合式”路向、聚合“中國特色式”內涵的漸進式改革特征,從本質上回答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在黨的領導下“何以可行”的必要性與適應性、“何以可能”的互構性與嵌入性、“何以可特”的創新性與發展性,其政策邏輯的緣起與互動為農業現代化評價體系“何以可量”的可及性與差異性發出呼喚,進而促進“為何農業現代化”“何為農業現代化”“如何農業現代化”的有機統一與互動協調,為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登場根據”。另外,重點圍繞農業產業體系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現代化三大目標層(一級指標)、十類要素層(二級指標)、三十項指標層(三級指標),為銅仁市創新建構了具有西南民族山區地緣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并據此提出實踐評測依據,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評分結果及其階段屬性的劃分建議,為共同富裕目標下西南民族山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在場明據”。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多元的、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演進過程,具有時間與空間、微觀與宏觀等多維測度視角,研究工作量較大,樣本數據隨時間變化而有所更新。目前學界關于農業現代化的評價體系及其指標構建已形成部分理論成果,但政府層面公布的,較為科學、全面、完善的綜合評價體系卻非常少見,尤其是西南民族山區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建構更為滯后,不同省份、不同區域因資源稟賦差異,其發展模式及其評價體系也需因地制宜。本文立足于銅仁市創新建構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體系,旨在堅持以問題導向,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融合、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相結合,更好地發揮決策咨詢、以文輔政的功能和作用,為銅仁市推動農業現代化工作提供監測工具與決策依據,為西南民族山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邏輯基礎與智慧支撐。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TINGTING HUANG, XIONG BIN. Space Comparis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Growth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cale and Quality[J]. Agriculture, 2022, 12(7):1067.
[3] ?彭超,劉合光.“十四五”時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形勢、問題與對策[J].改革,2020(2):20-29.
[4] ?黃慶華,姜松,曹崢林.人力資本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及動態轉換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93-101.
[5] ?張宗毅.“十四五”期間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若干重大問題與舉措[J].中國農村經濟,2020(11):13-28.
[6] ?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7] ?杜宇能,潘馳宇,宋淑芳.中國分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評價——基于各省份農業統計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8(3):79-89.
[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課題組,葉興慶,程郁.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評價體系[J].改革,2021(9):1-15.
[9] ?李麗純.后現代農業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效益水平測評[J].農業經濟問題,2013(12):7-14+110.
[10] ?黃廳廳,盧德彬,楊建.基于GIS的省級耕地質量綜合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以貴州省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3):253-257.
[11] ?張培剛,張建華.發展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2] ?郭熙保,彭剛,高波.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3] ?魏后凱,崔凱.建設農業強國的中國道路:基本邏輯、進程研判與戰略支撐[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3.
[14] ?黃廳廳,黃慶華,胡江峰.試點認定對家庭農場經濟效益的影響研究——基于PSM和多項Logit模型的實證檢驗[J].世界農業,2020(9):56-64.
[15] ?黃廳廳,姜流.培育家庭農場助力脫貧攻堅[N].貴州日報,2019-10-23(008).
[16] ?高遠東,李華龍,魯學超.農村財政金融支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效果的影響分析[J].貴州省黨校學報,2022(3):68-77.
[17] ?黃慶華,時培豪,劉晗.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研究:重慶例證[J].重慶社會科學,2019(9):82-92.
[18] ?黃廳廳,熊斌.回望與展望:從新時代十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看農業農村現代化[J].領導科學,2022(11):126-129.
[19] ?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 ?本書編寫組.十四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2] ?本書編寫組.十五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3] ?本書編寫組.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 ?本書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 ?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 ?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7]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匯編(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28]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5-02-02(001).
[29]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6):7-17.
[30]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06(001).
[3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
[3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7):25-33.
[3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2-06(001).
[34]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001).
[35]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01).
[36]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2-14(001).
[37] ?黃廳廳,姜流,楊建,等.聚合制度優勢 轉化攻堅態勢[N].中華工商時報,2020-06-04(003).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Huang Tingting1,2 ? HuangQinghua3 ? Xu Daigang4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4. Merchants Service Center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Tongren C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 Withou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overall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is incomplete. The realiz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determines the integr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key to measuring the realization degree and promotion level with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key issues such as to what extent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been advanced,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advanc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or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need to be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times,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and advanced according to needs. Based on the problem and demand orient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eoretical fit and valu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explains the top-level planning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the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case area of southwestern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namely Tongren City (including 3 target layers, 10 element layers, and 30 indicator layers) to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and policy logic, and then remodel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The findings are beneficial to provide a monitoring tool and decision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ongren City, and provide a logical basi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Logical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Southwest Minority Mountainous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