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潔 陶祝玲



【摘 要】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發布推動教學的改革,強調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大單元主題教學應時而生。如何將基于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要求的大單元教學模式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筆者以“數據分析與統計”一章為例,圍繞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從創設大主題、落實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和活動、制定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單元主題活動的規劃與實踐,使學生在體驗感悟、理解并運用原理進行數據收集分析的過程中獲得創新的結論,形成核心素養。實踐表明,單元主題教學是科學有效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單元主題教學;育人理念;設計環節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5-040-03
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強調“科”與“技”并重[1],明確指出要注重學生數字形式表達的信息及應用中的科學原理、思維方法、處理過程和工程實現能力的培養方向[2]。這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從過去重技能操作的固定模式中解放出來,多關注和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形成學科思維,踐行素質教育。
如何在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具體教學實施層面?信息科技課程標準中大單元的提出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思路。本文以蘇教版七年級第三章“數據統計與分析”為例,闡述筆者在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指引下開展主題式單元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單元主題教學概念界定
信息科技課程教學中的單元主題教學是基于教學內容的整體思考,教師根據教材的邏輯關系、學科素養的關聯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核心內容置于大主題背景中,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設計,使單元內所有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應用關系更清晰明確。學生在大主題的情境中主動探索,展開真實性學習,形成能力,培育思維,實現信息科技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理念
教師參照UbD理論模式,結合“素養導向、逆向設計”的理念展開單元設計,從結果入手預設學習效果,確定學習目標,制定評估標準,之后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活動。教師將育人要素放心中,每開展一個教學內容前思考學生在成長的路上會有怎樣的收獲、怎樣的進步、怎樣的啟發、能為未來做怎樣的準備。當有了這樣的觀念,教師設計具體課程時會更有系統性,會有意識地落實到初中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培育中。
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環節
教師圍繞核心素養的育人導向,確立大主題,提出問題鏈,構建教學主線,在研讀教材與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圍繞主題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制定評價體系,然后帶領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獲得學習反饋,形成核心素養(圖1)。
1.基于育人目標,確立大單元主題
單元主題是將教學單元核心內容組織起來的核心概括,是單元設計的立足點,也是推動單元學習深化的驅動器。低碳話題涉及較多數據,且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低碳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然而中學生真的了解低碳嗎?真的有環保的意識嗎?如何使所選主題巧妙地推進后續教學活動的價值和深度呢?于是教師將“數據統計與分析”一章的單元大主題確定為“綠色低碳,從我做起”,意在使學生經歷與自身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之后,意識到諸如隨手關燈等小事的重要性,使低碳不僅限于一個流行熱詞,而是成為一種行動。
生活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處理現實問題。低碳活動的展開與語、數、地、化等學科息息相關,運用“低碳”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可調動學生學科整合能力。
2.結合教學分析,設置大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學習目標可理解為在完成單元學習之后,學生應該獲得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能靈活應用相應的知識、技能、策略,掌握能反映學科本質及思想的方法,具備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經歷一定的困難之后獲得愉悅的心理感受,對學科的好奇和期待。確定學習目標要將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作為依據,圍繞大主題將目標嵌入到具體的問題鏈中,將目標具體化。
(1)以課程標準為指引。“數據統計與分析”與信息科技學科素養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創新與學習、信息社會責任”息息相關,教師制定每一條教學目標都可依據這四個方面,圍繞與學生相關的低碳話題展開。
(2)以知識點間的內在邏輯為導線。“數據統計與分析”一章,各知識點間存在遞進關系,先調查獲取數據,繼而將數據表格化,再對數據進行各種處理,獲得結論,在此基礎上將數據擴大,形成大數據。基于低碳話題,串聯核心知識,學生從體驗數據收集到感知數據意識,再到運用原理遷移應用,隨著知識與能力點的遞進,對低碳的認識也逐步拓寬、深入。
(3)以學生學情為依據。教師在設置單元教學目標時還要綜合考慮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設置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有效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題教學。
基于以上考慮,確定單元學習目標為:學生將學會WPS表格的基本操作,根據需要規劃工作表,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整理準確而有價值的數據(信息意識);學生將在理解的基礎上,根據分析需求,靈活選用合適的軟件功能進行數據分析,形成用數據表達觀點的能力(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學生將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與團隊,共同利用數字化的學習平臺提供準確的數據,形成科學的分析意識,提升活動探究能力(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學生將從體驗中感悟數據背后的含義,樹立低碳生活從小事做起的意識(信息社會責任)。
3.分設子主題,開展單元學習活動
(1)設計核心問題鏈,創設分主題情境。基于以上考慮,圍繞大主題“低碳生活,從我做起”,教師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設計出:什么因素導致碳的排放,我一天、一年……的行為與活動排出了多少碳,碳排過量會造成什么危害,我可以做什么響應節能減排行動等四個核心問題,構建探究主線,并按這四個問題創設分主題,將學習目標融入具體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形成遇到問題會找適合工具解決的能力,獲得啟發,形成素養。
(2)重整教學內容,融入學生主體活動。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活動時,按分主題情境完成各子項目的探究,主題單元學習規劃如表1。
為了解決大問題,設計具體任務時,素材的選擇非常關鍵。教師以學生身邊發生著又易被忽略的小話題為切入點,通過任務體驗,將低碳形式化,使學生感悟到低碳原來就在身邊。如當學生經歷服飾的調查后發現,制造自己一年購買的衣服所產生的碳排量竟然達到自身體重的好幾倍(圖2)。用數據將低碳形式化,學生便有了感悟,從數據中意識到節約的可貴。同時,教師設置開放、無標準答案,學生通過努力又能解決的任務,能激勵學生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持續深入地探索。如在經歷數據分析后,教師提出“衣服方面減碳行動,大家可以怎么做”的思考,提供自學二維碼,引導學生課后搜索相關資料,進行碳的相關實驗活動,使主題深入。
“數據統計與分析”涉及對如“單元格”等專業名詞的理解,“公式”等操作的掌握。工具的理解使用存在問題,對探究會產生阻礙。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有助于學生盡快學會工具的使用。初中生好勝心強,愛表現,分工協作能激發他們競爭的意識,使探究有效。如每一次主題探究后的“調查討論”,教師鼓勵動手操作強的學生搜索資料,文筆優美的學生整理語言,美工好的學生負責使調查結果創意呈現……合理分工,各揚其長。再從團隊到個體化的學習,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團隊和個人的學習充分協調,相互影響,形成積極向上的探究氛圍,之后調換分工,在活動中形成素養。
4.制定評價體系,重視學習過程
指向素養發展的“數據統計與分析”主題單元過程性評價,回歸教學目標設定時,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維度的要求制定評價指標。結合學生自評(30%)、小組互評(40%)、教師評價的方式(30%)形成總結性評價,構成教學環路。為使終評不流于形式,評價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記錄自己還可調整進步的地方。另外,各項活動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見證。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分主題情境建立學習檔案,記錄下探究學習中的軌跡,便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查、反思、改進。
單元主題教學的思考
教師與學生共進早餐,學生們個個把食物吃光光,教師故意說,怎么這么節約?他們回答:“一餐碳可忽,累積量驚人!”這也引發教師的思考,“綠色低碳,從我做起”只是一個主題,讓學生通過體驗而心生感悟,轉化為行動,是因為信息科技有效的學科工具發生的影響,還是活動主體發揮了工具的作用?學生在單元主題的情境下經歷知識的體驗、感知、掌握原理并應用原理獲得創新的結論,實現技術和學習者的相互促進發展,是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們需要繼續深入探索的話題。
注:本文系無錫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大單元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單元主題教學的建構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H202110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熊璋. “科”“技”并重: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解讀——訪義教信息科技課標組組長熊璋教授[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9): 4-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 江蘇無錫市西漳中學
編? ?輯:馮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