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先 楊靜娜
摘 要:大學精神具有育人功能,對促進高校發展和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意義重大。河南高校數量多、文化資源豐富,培育河南高校的大學精神有助于高校精準定位、發展壯大,有助于學生堅定信念、不斷前進,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繁榮文化。為真正實現大學精神的全方位培育,河南高校要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和個人成才規律,推動實踐路徑從內容、渠道、范圍方面不斷完善和進步,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學精神;河南高校;高等教育;精神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大學教育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戰略陣地,對青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未來價值。大學在建立、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特質,創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大學精神。大學精神作為大學歷久彌新、成熟強大的精神層面表達,是高校培養人才、延綿發展的精神指南,是大學歷經風雨留存下來的精神文明。培育大學精神能夠影響個人、社會和國家,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河南擁有巨大的教育潛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河南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精神的運用、發揚和創新。
一、大學精神的內涵
大學一詞最早出自《禮記·大學》,其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在古代的含義有兩種,既指“博學”之態,也指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而現在的大學則是相對于中小學而言的,指對完成中等教育的受教育者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包括進行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等學校。
精神一般是指某個人或某群人為達到某種偉大目標,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思想意志,例如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南水北調精神、大別山精神等。大學精神是指高校在自身存在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思想概括,是大學對自身價值觀念的描述和期盼。作為實施高等教育的載體,大學的主要職能是實現社會效益,培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大學精神則是高校履行社會職能時凝結起來的獨特理念和精神特質,是指導高校培育專業人才、實現社會價值的精神支柱,主要包括創新精神、愛國精神、科研精神、自由精神等。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例如眾所周知的北大精神、西南聯大精神等。這些大學精神正是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歷經時代變遷、順應社會歷史潮流并為學子們廣泛認同、付諸實踐的思想理念。高校的校風校訓、建筑文化、校史校歷等內容,包含著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均是各高校大學精神的表現形式。在地大物博、人才輩出的河南,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辦校理念和學校精神,形成了河南高校獨特的大學精神。這些精神河南高校的發展、河南教育事業的進步、見證了河南人才的崛起。
二、河南高校大學精神培育的重要意義
高校作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陣地,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群體產生的不僅是物質方面的影響,還包括精神上的指引。河南人口眾多且位于中原地區,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各高校的大學精神引領學校朝著更專業、更美好的目標前進,是各高校永遠不會改變的靈魂,河南高校培育大學精神為河南高校的生存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優勢專業的發揚壯大奠定了基礎。
(一)有助于高校精準定位、發展壯大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建立和發展需要根據地區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由于氣候、資源、環境等的不同,每個地區在發展中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各地區均根據當地特色和國家建設需求設置了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藝術類等特色院校。這些特色院校共同構成了協調一致、均衡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滿足了國家、社會、人才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在河南高校中,也不乏各類極具特色的高等學校。大學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將為河南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從而助力河南高校依據本校的“樹人”目標培育各類人才,促進河南高校向著更加專業、更加精深的方向發展。例如,“厚德博學,止于至善”的河南師范大學,其大學精神支撐著學校以師范專業為重點進行發展,促使其不斷為河南的中小學及高校提供師資力量。“明德任責,好學力行”的河南理工大學,位于中國重要的無煙煤生產基地、河南最早建造現代化煤礦的焦作。在其大學精神的引領下,河南理工大學充分利用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步發展為極具特色、專業領先的理工類高等院校,為中國的煤炭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河南農業大學,其農學專業力量最為雄厚,為河南的農業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促進了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除了這些知識型高校,職業技能型高校也在其自身大學精神的指引下不斷發展壯大,為河南各行各業提供專門的職業人才。如果河南高校沒有這些大學精神,它們難以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堅持自身特色,也難以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保持自身特色。
(二)有助于引導學生堅定信念、不斷前進
大學反映社會需要,創造社會理想,通過學校教育可以使人們把理想變成現實的文化成果和實體效益。大學精神產生于培育社會理想的過程中,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教育則是培養大學生精神之鈣的關鍵步驟,能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堅定正確政治方向、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精神內涵豐富,能夠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影響著學生對未來人生的發展規劃、對遠大目標的不懈追求,是教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資源。高校大學精神的實質與學生理想信念的追求不謀而合,培育大學精神能夠塑造、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高校培育大學精神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崇尚真理、實事求是、遵循規律、不斷創新,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學生規劃人生發展方向,堅定學生實現美好生活的決心,充分感悟、踐行大學精神。
(三)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繁榮文化
高校作為一個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組織,不僅對周圍地區具有很強的經濟輻射能力,也能產生較強的社會文化影響力。培育大學精神落實在每個教師、學生與職工身上,會產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吸引著有遠大理想的青年學生奮發圖強,吸引著有立德樹人夢想的教師辛勤耕耘。可以在整個高校內形成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氛圍,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社會風氣和群眾面貌。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學精神的培育和傳播不僅會對大學周圍的群眾產生積極影響,也能使社會各界感受到不同高校的大學精神,使大學精神的影響范圍擴大、影響力加深。河南高校的大學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與河南其他優秀精神文化,如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二七精神等,共同構成了河南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河南高校學子和河南人民的文化滋養源泉。比如,河南大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堅持敵前辦學,秉承教育報國的思想理念,表現出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河南高校大學精神的杰出代表。河南高校大學精神能夠展現出高校學子和河南人民的精神面貌,為中原崛起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是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在河南高校的具體表現。
三、河南高校大學精神培育的實踐路徑
河南高校培育大學精神意義重大,能促進河南高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高校大學精神,既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又要結合新形勢、新方法優化實現路徑。河南高校培育大學精神的實踐路徑要根據河南教育特色和地域發展特點,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促進河南高校大學精神培育工作的完善和創新,推動各行為主體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形成多種主體相互融合的強大力量。
(一)挖掘多元文化資源,豐富大學精神培育的內容
首先,要明確大學精神的真正意蘊。“弘揚大學精神,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大學的大學精神,這就需要總結凝練大學精神。”大學精神往往在實踐和時代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涵特征,能夠融合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方方面面。學生需要明白高校大學精神可以是簡單的詞語表達,也可以是圖畫、雕塑等藝術創作,它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高校的校史、校風、校訓等是大學精神的組成部分,高校的建筑設計、學生活動、文藝娛樂等也都會在無形中營造和傳遞大學精神。高校既要在各類教學活動中明確向學生傳遞大學精神的核心含義,也要以其他文娛活動、資料建筑等形式間接引導學生理解和踐行大學精神。其次,要構建大學精神的特色內涵。河南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河南各高校的建校宗旨和發展方向均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河南各高校在宣傳校史、校風、校訓等精神內容時,也要重視對大學精神特色內涵的建構。要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形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獨特優勢,傳承優秀文化資源,豐富大學精神的內涵。河南精神中的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等都可以是河南高校培育大學精神時可以合理利用的優質資源。最后,要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結合。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體系豐富多樣,在大學精神的培育過程中,要結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綜合運用“四史”教育、紅色文化傳承與弘揚等形式,提高大學精神的育人效果。
(二)堅持課堂內外聯動,拓寬大學精神培育渠道
首先,課堂教學是基礎。從課堂的教學內容上來說,高校教師要使課堂充滿科學性和思想性,講好大學精神的思想內核。從教師的自我形象上來說,教師授課時要充分展現高校大學精神的文化氣質,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展現大學精神的魅力。從課堂的活動方式上來說,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課堂活動方式,通過學生討論、學生講課的方式,增加學生對大學精神的體驗感,增強學生的學校自信和專業自信。“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學精神的培育需要教師具備良好專業的職業素養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好學生,讓學生系統、完整地學習和踐行大學精神。其次,課外活動是保障。河南各高校可借助校史問答賽、校慶活動、大學精神演講賽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大學精神的內涵。還可以利用校史展覽、文化展板、校園廣播等形式,將大學精神的內涵和價值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高校可以舉辦各種人才交流論壇、大學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大學精神研讀會等活動,增強學生對本校大學精神的熟悉和理解,樹立認同感和責任感。另外,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和實習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高校要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感悟河南文化的魅力,領悟高校大學精神。最后,后勤服務是補充。宿舍、食堂、校園是學生課余生活的主要場所,這些場所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大學精神。公寓文化墻、食堂廣播、校園新聞網等都是培育大學精神可以充分利用的載體。河南高校培育大學精神要建設具有多彩內容、豐富主題的校園文化,發揮教師、學生、行政人員的一體化建設作用,使大學精神培育覆蓋全體成員。
(三)利用網絡媒體技術,擴大大學精神培育的范圍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和多元文化傳播的社會大背景下,大學生是新興媒體的主力軍,受到了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大學精神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從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提高大學精神的培育效果。首先,從輸入方面來說,高校應對入駐校園的商家、團隊、組織進行嚴格篩選,堅決抵制影響學生價值觀的不良文化,為大學精神的培育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積極歡迎優秀企業進校宣傳,幫助學生了解當今社會的人才需求,從而制定并完善自身發展目標,踐行大學精神,實現全面發展。主動邀請省內具有深厚大學精神的高校學者進行宣講,增強學生對河南發展的敏銳度,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開展多學科學術講座和學術論壇,擴大學生的知識覆蓋面,讓學生及時了解所在專業的理論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從輸出方面來說,在短視頻使用人數爆發式增長、網絡直播技術成熟的今天,高校在使用新媒體技術培育大學精神上既有優勢也有動力。高校應做好校級融媒體建設,將大學精神通過視頻、公眾號等手段宣傳出去,將大學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特色進行傳播,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當前,河南各高校都在積極利用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不斷宣傳校園文化活動和優秀學子、教師事跡,以此培育大學精神。網絡傳播能夠向社會各界有效推廣各高校的大學精神,促進社會大環境和高校小環境的文化交流,促使高校大學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活力。
參考文獻:
[1]程光泉.哲學視野下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文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段惠方.開展校史教育傳承大學精神的路徑[J].高教論壇,2021(10).
[3]李輝,鐘明華.“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及其建設思路[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4]宋戰利.抗戰時期河南大學辦學史略及大學精神之生成[J].教育史研究,2021(3).
[5]駱郁廷.注重大學精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2(21).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責編: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