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源金融化是現代能源產業發展的特點。這一特點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只是近30年來,由于能源革命和金融創新的結合,能源系統和金融系統加速融合的表現。盡管在實業界,能源金融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至今能源金融的概念和外延還在不斷地變化,很難給出一個科學的定義。文章首先回顧了能源金融產生的原因和背景,將其分成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金融系統支持能源系統階段、能源系統反哺金融系統階段、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耦合共生階段、國際能源金融戰略形成階段。在此基礎上對能源金融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國能源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能源金融化對能源企業影響的機制,最終從能源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能源金融化 能源企業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035-03
能源金融是一個復合詞,顧名思義,能源金融就是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發展。能源金融化則是指能源產業和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動態過程,這也說明能源金融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因此至今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概念。[1]人類的一切活動離不開能源,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均離不開能源,可以說能源是人類存在的物質基礎。金融對于現代社會異常重要,1991年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能源金融則是這兩大領域的融合,因此,更加凸顯了能源金融化的重要性。能源金融自誕生之日起就對各國的能源戰略、能源產業、金融產業以及跨國能源企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不斷融合發展,我國能源金融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探索我國能源金融化的現狀,厘清能源金融化對我國能源企業的影響并針對我國能源企業的發展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將首先對能源金融化的背景進行介紹,在此基礎上對能源金融以及能源金融化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刻畫,分析我國能源金融產業發展的現狀,探究能源金融化影響我國能源企業發展的機制,并最終針對我國能源企業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能源金融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能源金融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從人類社會形成開始,能源就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進入工業化生產后,人類對能源產生了大規模的需求,此時能源金融開始萌芽。1886年在英國的威爾士出現了全世界首家能源交易所,當時以煤炭交易為主[2]。這可以看成是能源金融產生的一個標志。此后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實現了能源系統和金融系統的高度融合發展,形成了以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各類能源為基礎的期權、期貨、遠期、價格指數等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能源與貨幣的結合還形成了大量的石油美元,深刻影響著國際金融的發展。能源金融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金融系統支持能源系統階段。
能源產業是一個資金、技術、人才高度密集的行業。能源產業從產業鏈的角度可以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能源產業的上游即源頭是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與生產。這一環節具有科技含量高、知識密集度高、建設周期長、風險性大等特點,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而且一旦出現失誤,前期投入將全部損失。中游是能源運輸,能源具有易燃易爆等特點,對運輸環境要求高,導致運輸成本高,一些能源管道運輸項目的建設周期動輒十幾年,耗資數十億美元。例如,在2011年投入使用的俄歐“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耗資約148億歐元,其中陸上管道修建耗資約60億歐元,海底管道鋪設耗資約88億歐元。而建造大型LNG船的費用在數億美元。下游是能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能源產品的生產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行業,同時也是資金密集型的行業,石油煉化設備動輒數億美元。正是由于能源行業的資金密集特點,任何一個個人或企業都無法承擔全部成本,因此能源工業對金融業的依賴是由其特征決定的。同時,能源工業還具有高回報的特點,一旦建成就成為“搖錢樹”,因此金融業也愿意參與能源工業的生產活動。
第二階段:能源系統反哺金融系統階段。
隨著能源工業的不斷壯大,為金融系統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方面,能源行業為金融行業提供了大量高回報的金融投資品。最初金融業主要通過傳統的銀行信貸形式為能源工業提供資金獲得利息收入,逐漸擴展到債券投資、產權投資、風險投資、戰略投資等。最近幾十年來能源期權、期貨、遠期、互換等衍生品市場發展異常迅速。例如:石油期貨期權、天然氣期貨期權、煤炭期貨期權、碳金融、電力金融等等。另一方面,能源企業參與金融市場,迅速擴大了金融市場規模。20世紀70年代以來,能源產品由于其重要性、風險性、價值高的特點逐漸開始具備了金融屬性,即能源資源開始金融化。進一步導致能源價格脫離基本的供求關系,表現出更多的金融產品的特征,也使得能源企業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金融投資活動以規避能源產品的價格風險。主要表現為大型跨國能源企業在能源衍生品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機活動。例如:BP以及殼牌等能源企業每年參與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合約價值高達數千億美元。這些企業不僅從事能源期貨和期權的交易,為了完成交易,它們還需要參與外匯或利率期貨、期權、遠期和互換等金融投資活動。
第三階段: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耦合共生階段。
這一階段又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金融企業以產權形式參與能源生產越來越深入。由于能源產業具有高回報的特點,尤其是一些特殊國際事件可能為金融企業帶來超額回報,例如:2022年以來的俄烏沖突就導致世界能源市場價格飆升,能源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最初能源企業參與金融市場只是為了規避能源價格異常波動導致的經營風險,但是隨著能源企業參與程度的加深,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大多數大型能源企業都開始走金融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例如:目前跨國能源集團都建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形成了大型能源金融聯合體。
第四階段:國際能源金融戰略形成階段。
目前金融市場和能源市場已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世界大國實現自己能源戰略、金融戰略乃至國際競爭戰略的工具。在歷史上,“能源+主權貨幣”的組合形式造就了一個個的金融霸權。例如“煤炭+英鎊”“石油+美元”霸權。我們以“石油+美元”霸權的形成介紹國際能源金融戰略。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固有的缺陷,20世紀70年代美元和黃金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無法繼續維持,美國政府放棄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允許美元自由浮動。為了繼續保持美元的霸權,美國利用其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促使美元成為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唯一結算貨幣。因此,全球各國都需要儲備美元以用于石油交易的結算,尤其是歐洲國家,形成了大量的歐洲美元。隨著OPEC組織的成立,石油價格不斷飆升,石油輸出國積累了大量的美元,由于缺乏足夠的投資品,因此,這些美元只能投資于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因此又促進了美元在全球貿易投資中的比重,進一步強化了“石油+美元”的循環。此后三個機遇徹底鞏固了“石油+美元”的國際金融秩序。一是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石油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形成了巨大的石油需求,幫助美國穩固了“石油+美元”體系;二是石油超過煤炭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供給渠道;三是石油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使得石油金融屬性越來越強。
二、能源金融以及能源金融化的內涵和外延
從能源金融形成的歷程可以看出,能源金融的內涵以能源和金融的交叉為主要特點,但是其外延在不斷地擴大。本文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其科學內涵進行界定,并梳理其外延的構成。
如前所述,目前能源金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佘升翔等(2007)認為能源金融可以從虛實兩個方面分別定義,即實體能源金融和虛擬能源金融[3]。汲昌霖(2018)從資本的特征出發,認為正是由于能源的高收益性、易儲存、高價值等屬性,導致資本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實現了能源產業的金融化[4]。由此可知,目前對能源金融大多是從其形成原因的角度,從歸因法的角度給予描述性定義。沒有抓住能源金融的本質屬性。根據本文對能源金融形成背景的討論。本文將能源金融定義為:能源金融是以價格機制溝通能源資源消費屬性和金融屬性的市場機制,它體現了能源金融化、金融能源化以及國際金融戰略的競爭格局。
三、我國能源金融產業發展的現狀
雖然在國際上能源金融已經有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是我國能源金融產業起步晚,發展緩慢,整體水平還比較低,這與我國能源市場和金融市場不發達有關。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和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金融市場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市場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
(一)能源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規模不大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知道,能源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生產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國能源企業獲得融資的渠道比較單一,以銀行貸款為主,以發行債券為輔,只有少數幾個大的能源企業能夠通過股權方式在一級市場上融資。同時,新能源產業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大量的中小創新型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都來自新能源領域,但是由于缺乏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這些企業面臨比較嚴重的資金缺口。另外,由于我國能源企業除了幾個大的國有企業外規模普遍較小,所以融資規模一般也不大。
(二)我國能源體系與金融體系存在錯位配置問題
我國能源體系和金融體系的錯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金融行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以北京、上海、深圳最為集中,而我國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這種資源地理位置的錯位導致能源企業融資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眾所周知,金融資本追求低風險高回報。而我國能源行業具有顯著的特點:傳統能源行業風險低,但是被國有企業壟斷,有大量的壟斷利潤,所以深受銀行等金融資本的喜好,能夠獲得大量的貸款;而新能源領域是高新技術領域且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具有風險高收益高的特點,不受銀行等金融資本的喜好,很難融資。但是傳統能源領域污染高、新能源污染低,這種融資結構從總體上降低了我國能源產業的效率。
(三)我國總體的能源風險比較高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進口國,總進口量在2021年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為基礎的,再加上我國能源企業普遍比較弱小,缺乏專業的金融能源管理團隊和技術,導致在國際能源貿易中往往面臨較大的風險暴露,進而危及整個國家的金融安全和能源安全。
四、能源金融化影響我國能源企業發展的機制
能源金融化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對能源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我國能源企業發展的影響機制總結如下:
一是能源金融化加劇了能源市場的競爭。能源金融化使得能源企業有更多的渠道來為企業的發展進行融資,解決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缺乏資金的難題,但是當大量的能源企業都獲得融資的時候,為了達成金融資本所要求的高回報,各個能源企業不得不通過強化競爭的方式來獲取超常規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導致企業經營出現風險。
二是能源金融化對企業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金融化使得能源企業面臨更多的決策選擇。例如生產的能源可以選擇直接銷售現貨,可以簽訂遠期合約,或者在期貨市場上套期保值等。購買原材料也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品市場來進行。融資方式也呈現出多樣性。如果企業管理能力不足,將會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三是能源金融化增加了企業的風險。能源金融化也就是能源的價格不僅僅是由能源消費市場決定,而是由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共同決定。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幅度一般都比較大,因此,能源企業將面臨更加劇烈的市場波動,這增加了能源企業進行投資、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風險,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能源金融市場來管理風險,企業將面臨較大的風險暴露[5]。
五、我國能源企業應對能源金融化的對策
針對我國能源企業在能源金融化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結合能源金融的概念以及發展歷程等特點,本文提出如下應對策略。
一是主動迎接能源金融化的挑戰提高企業交易的目的性。能源企業參與能源金融交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本企業的運營效率,不要盲目參與能源金融市場,更不要以投機為目的參與能源金融市場。能源企業只有主動迎接能源金融化挑戰,以我為主,不跟風,才能避免陷入無謂的過度競爭中。
二是提高經營決策者的決策水平。隨著能源金融化的不斷深入發展,能源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一方面通過企業領導人的自我學習,提高在新環境下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組建專業化的能源金融運營團隊,聘請金融領域和能源領域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引智來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
三是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組建自己的金融板塊。能源企業可以在能源價格較高時積累大量的盈余資金,利用這些盈余資金建設自己的證券公司、財務公司、期貨公司、保理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實現對能源金融的全產業鏈布局,這樣可以提高能源企業應對能源金融市場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林伯強,黃光曉.能源金融[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 李忠民,夏德水.國際能源金融問題研究進展[J].當代經濟管理.2014,36(09):81-86
[3] 佘升翔,馬超群,王振紅,等.能源金融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石油經濟,2007,15(08):2-8.
[4] 汲昌霖,韓潔平.能源金融的內涵、關聯機制與風險傳染研究——理論進展與評述[J].經濟體制改革,2018(02):107-111.
[5] 任璇.能源金融化對能源企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陜西煤炭,2022,41(04):23
(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天津 300222)
[作者簡介:譚夢鈺(200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能源金融。]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