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康
摘要:在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體系中,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的學習,不但有助于提升文化素質,也有利于未來職業發展,而線上線下互動的授課方式以及靈活的評價體系,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過,在當前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傳統文化系列課程設置中,也存在課程設置不足以及偏重功利性等問題,對于其未來的發展而言,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文化自信
在當前復雜的形勢下,我們更要系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并在立足現實與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發展面向世界和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展現大國的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生活的進一步發展。[1]就高職高專院校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是實踐黨和國家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在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構成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我國近1500所高職高專院校中,有一批以“旅游”為特色的院校,又以中國旅游院?!拔逍锹撁恕甭糜温殬I院校(山東旅游職業學院、桂林旅游學院、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鄭州旅游職業學院以及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為典型代表,而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均出現在相關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通常而言,相較于其余專業,旅游類專業是個充滿活力的、比較外向型、綜合素質要求高的專業,該專業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法、懂人、懂趨勢”“會做文案、能開發布會”等,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設置時所強調的史地文化素質、民俗文化素質、人際交往素質以及邏輯思辨素質等,正與這一需求相適應。
1.實現全面育人,培養復合型人才
“五星聯盟”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不盡相同,但最終目標都是培養適應旅游行業發展需要的旅游應用人才,其除了需要具備必需的專業素養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擁有社會可持續競爭力,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為實現這一目標,不同類型的文化素質課程也都出現在了有關院校的培養方案之中,據《旅游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課題組統計可知,其中山東旅院設有14門文化素質課程,桂林旅院有9門,上海旅專18門,南京旅院33門以及浙江旅院40門,這些課程又可分為公民素養類,如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職業道德修養;職業素養類,如旅游文案創作;人文素養類,如中國簡史;藝術素養類,如中國陶瓷鑒賞;科學素養類,如人與信息、人與自然等,又以人文素養類與職業素養類最為常見,而其中的絕大部分課程,同樣可歸入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之中。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職教成[2019]13號),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健全德技并修”,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技術技能培養、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2]顯然,上述高校的文化素質類課程設置正是基于這一指導意見,而不同類別課程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助力其成長為復合型人才而言,尤為關鍵,如有關中國藝術與審美類的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氣質與形象;而涉及中國歷史文化類的課程,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文化自信等。
2.響應國家號召,蓄力職業化發展
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職教成[2019]13號)中,明確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笨芍鳛槁糜晤惛呗毟邔T盒5膶W生,在其畢業之際,除了具備充足的專業知識外,尚需具備政治意識、社會意識、服務勞動意識、信息素養、團隊意識、審美和人文素養等文化素質。而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的開設,也同樣服務于這一理念,如上海旅專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外,尚有美麗中國、中國美學、中國史綱要等相關課程,分別從中國地理環境、中國審美意識、中國歷史文化等維度展開,進一步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上海旅專還在每學期設立為期一月的“校服月”,并與校團委合作,積極開展漢服展示、詩詞朗誦、經典閱讀等活動。除了校內實踐外,上海旅專還積極利用暑期時間,分批組織優秀的大學生前往各地調研名勝古跡等。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旅專還致力于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實踐“大思政”的理念,并積極組織授課專、兼職教師參與到思政課程的討論中,以提升其對于課程的把握,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的課外調研活動中,也特別注重將紅色文化作為重點,實現“三全育人”。
綜上可知,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總體上以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錘煉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為主要目標,力求通過學校教育的滲透,全面滿足學生未來從作為普通社會公民到旅游職業者再到跨行業融合發展的文化素質需求,并在未來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
1.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模式
據《旅游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課題組統計,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的主要授課模式包括講授/案例/討論、專題講座/討論、講授/實操、講授/案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主要根據高職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來設計,其中又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最為常見。具體而言,以上海旅專為例,在內容方面,授課教師以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作為教材,教師在線下課堂講授上編中國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政治結構、發展歷程以及中編的古代教育、古代文學、古代藝術、古代史學以及古代哲學部分,而對于下編的基本精神、價值系統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的轉變部分,則由同學通過超星學習系統線上學習,教師不定期檢查。[3]此外,對于高年級同學而言,在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時,除維持線上線下模式外,還適當增加了探究類、討論類以及社會實例問題分析,并鼓勵學生結合實習工作,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在授課環節中,還采用了實際研討等方式來開展課程。對于部分合適的課程,甚至采用了校企共建的模式,以便做到產教融合,而這一做法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積極肯定。
2.形式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
通常而言,傳統的終結式、單一的考核方式,是高職高專院??己四J降奈ㄒ恍问?,而在部分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評價活動中,則提出了創新型的課程評價體系,以適應線上線下的互動模式。具體表現為:其一,注重小組匯報形式。即根據班級人數劃分若干小組,以傳統文化中的語言文字、科學技術、民風民俗、哲學思想等為主題,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并當堂匯報,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群體之間的團隊合作。其二,免試模式的提出。鑒于傳統文化及其拓展課程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并助力其未來的工作與就業,故而在部分院校的課程體系中,也創造性地提出了免試模式,對于個別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并主動參與課程探索與研習活動的學生,給予其期末免于考核的機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三,注重與潛在職業相結合的模式,如部分高校的投資理財課程,采用了直接撰寫理財計劃書的考核方式;又如旅游文案創作課的結課方式,為當場創作命題旅游文案,以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與潛在職業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因其實用性強,近來在旅游財貿類專業中,越來越得到認可,并有推廣至其余類型高職高專院校的趨勢。其四,多元化的課堂評價。為保證課堂效果,部分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除了由教務處組織巡查外,還采取了引入第三方督導的模式,定期進入課堂,隨堂旁聽授課教師的課程內容,并在每學期末,組織學生群體進行訪談,了解其人對于授課教師的評價,個別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還在每學年設立教學競賽,并鼓勵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的教師積極參與,對于在教學比賽中獲得名次的教師給予獎勵,并免除其部分的年度考核任務,使得教師群體得以更好地將時間精力投入到教學準備活動之中,保證授課效果。
此外,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還嘗試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自身情況,細化考核指標,注重過程性考核,將文化習得、技能掌握、團隊合作、身份自覺等方面綜合納入課程考核之中,以保證在對所有學生的考核過程中,實現公平公正。
1.相關拓展課程設置數量有限,系統性不足
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課程,往往存在“因人設課”的現象,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同時,院校對于拓展課程的設置也沒有確切的定義和范疇,缺乏科學論證與合理規劃,如上述院校中,浙江旅院共設有近40門課程,在各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中位居第一,但與優秀985高校復旦大學相比,還存在不足之處,復旦大學的同類通識課程體系已相當完善,包含有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社會研究與當代中國、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等核心課程七大模塊體系共計180余門課程,可知旅游類高職院校的拓展課程設置還遠沒有形成科學的課程體系。特別是對財貿類專業學生來說,在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課中,文化素質類教育課程則更少,表明旅游類高職院校對此類專業學生只專注培養其業務能力,對他們的文化素質教育則并不重視。
2.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存在功利性
旅游類高職院校強調以培養高技能的旅游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職業適應性為主要考量標準,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比較突出技能教育的發展,而忽視文化素質、人文情懷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如《旅游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課題組調研,在六大旅游院校開設的覆蓋全校學生的文化素質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中,基本都是以指導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社會類課程為主,而對于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而言,學生的氣質與形象在其就業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故藝術與審美課程也為各校重視,而其余一些課程的設置則意義不大,純粹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選課人數并滿足授課教師的基本工作量。在多數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中,對于不同崗位的教師每周的基本工作量有硬性規定,故個別課程的開設似乎也僅僅是為了滿足教師的基本工作量而并未考慮其實際意義,存在的價值不大。
最后,因為高職高專學生從入學就有著明顯的就業指向性,同時,許多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在入學后,即已將“就業”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因此對于與自身職業相關的課程積極性高,而對于有關綜合素質培養的文化素質類課程明顯缺乏興趣,課程原本的“育人”功能并未很好地得以展現。
相較于數十年前,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早已大相徑庭。其中,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因其特殊屬性,更是設置了相對系統且多元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不過,總體來看,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依然相當有限,尚難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對于旅游類高職高專院校而言,下一階段在完善師資力量并調整課程培養方案以吸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其文化素質外,或許還可借助新媒體針對傳統文化開展相關主題活動,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如設計問卷調查、清明節在線祭掃、中秋節在線送祝福等活動,[4]均是很有意義的創舉。不過更為重要的還是改變師生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的認知。2022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明確強調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在高等教育體制、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保障制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體現了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故而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學子而言,還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世界觀,正確認知自己的職業方向,并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從而在未來更好地走上職業崗位。同時,對于教師隊伍而言,也應認識到職業教育在國家發展規劃中的不可或缺性,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本領,主動肩負起培養國家下一代職業人才的重任,實現“立德樹人”的使命。
本文系202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敏俊.新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J].今古文創,2021,(17):103-1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Z]. 2019-06-11.
[3]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劉曉娟.新媒體在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咨詢,2021,(19):136-138.
(作者單位: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 上海 201418)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