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推進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高職院校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效。本文概括總結近年來高職院校推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經驗,從頂層設計、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體系建設等角度探尋高職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化路徑,從而為高職院校如何更好地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基本經驗;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張星,女,浙江金華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強調了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著重強調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內容重點、教學體系、教學方式、體制機制等內容,為進一步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規范。
1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
1.1 明確重要地位,落實根本任務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重要使命,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高職院?!傲⒌聵淙恕备救蝿盏膽鹇耘e措。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確立課程育人理念,形成協同育人的教學合力,以“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為根本導向,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成才。課程思政就是將專業課程獨有的知識體系教育和技能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統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高職學生成長規律緊密結合起來。高職院校的發展應始終著眼于國家戰略需求,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必須圍繞辦學定位,不斷滿足學生個體成長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凸顯課程教學承載的育人價值,體現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切實解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問題,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1.2 明確立足實踐,堅持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是一項關乎高等職業教育建設成效的基礎工程和戰略工程,縱觀其歷史由來和發展邏輯,從理念的形成、概念的提出,到一定區域內部分高職院校的嘗試和經驗總結,再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發布出臺,都對全國高職院校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近年來課程思政的整體發展歷程充分反映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鮮明特點。現階段,各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各項探索,由于課程思政建設時間總體較短,部分學校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說,尚沒有形成規范化的整體性經驗做法。因此,必須結合校情和學情,在實踐中邊思考、邊探索、邊總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累積成果,形成特色,逐步深化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
1.3 明確職教類型,堅持辦學特色
2019年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高職教育區別于研究型、學術型高等教育,突出表現在“職業”兩個字上。高職教育過程是訓練職業技能的教學過程,更是提升職業素養的育人過程[1]。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高職院校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一方面,高職學生生源多樣化,在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心理特征等各方面都與普通本科學生存在差異;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側重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專業與課程設置偏重性不同于普通本科學校。高職院校立足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挖掘和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和價值引領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三者緊密結合,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高職院校在推行課程思政的建設中,始終注重職業精神培育,健全高職育人機制,注重把脈高職學生的思想特點與需求特點,確立符合高職實際的課程思政呈現內容與表達方式,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優化路徑
2.1 優化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體制機制
作為一項長期性、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優化頂層設計、循序漸進、全面規劃。
第一,健全完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領導機制?!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主要負責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養工作,統籌做好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保?]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高職院校必須制定和實施高效的領導和管理運作機制,領導機制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要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建立黨委統一決策領導、教學主管部門牽頭、黨政部門齊抓共管、相關職能部門有效協同合作、各二級學院(系)等各級教學單位統一落實、有力推進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明確學校、院系和各行政部門的職責和分工。黨委會要定期研究課程思政建設,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制約課程思政實施的重點難題,充分發揮院系及各職能部門的合力效應。
第二,建立健全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機制。課程思政建設應注重做好教學質量評價監測工作,以實際檢驗教學工作成效,實現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通過以評促改、以評促教,不斷調動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創造性與主動性,營造課程思政建設良好氛圍。各高職院校應立足校情,進一步結合學校與專業實際情況,著眼于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建立常態化且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各級教學主管部門必須做好教育資源的統籌工作,規范課程思政和相關要求,明確評估考核標準,把參與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情況作為對教師教學情況監測與考核的重要指標,加強各類試點課程、示范課程的申報、審批和培育工作,建立教師教學評價專項指標。人事部門應結合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人事激勵機制,在高職院校人才項目引進、師資選拔培養、年度考核、職稱評審、優秀獎勵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完善高職教學的學生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開展情況納入學生評教、畢業生調查等測評體系,檢測課程思政成效。
第三,建立健全高職課程思政保障機制。課程思政改革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大量課程相關資源的挖掘、提煉、匯總和整理;另一方面,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的結合對教師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涉及的問題和內容眾多且錯綜復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需要各職能部門、各教學單位、各專業之間緊密配合、共同努力,共同構建保障機制。因此,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加強協調和扶植,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舉措,為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加強高職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推進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落地落實、取得實效,教師隊伍發揮著關鍵作用。高職院?!罢n程思政”建設,要求專業教師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一定的育人責任意識和“課程思政”的教學技巧,在專業課教學中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統一[3]。
第一,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意識。《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提升教師參與意識提出了具體要求。作為教育者,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過程中肩負的育人職責,深刻領會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不僅僅承擔傳授知識技能的任務,更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高職院校應采取各項措施,進一步深化教師對推進課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強化育人意識,明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職責,引導教師正確認識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喚醒廣大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提升對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正確認識和接納課程思政理念,自覺認同和落實課程思政實踐,并將投身課程思政改革轉變為自覺行動。
第二,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投身課程思政的素質和能力。作為課程思政的最主要參與者,教師自身具有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是影響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能否有效推進的重要變量。高職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高、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能力欠缺等問題,都將直接影響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高職院?,F有專業類型和教學特點決定專業課教師大多屬于理工類學科,部分教師為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技術能手,迫切需要提升相應的素質和能力。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教師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理論水平,找準育人角度,掌握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方法、原理,把握高職課程思政的特點與規律,加強教學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提升育人能力。
第三,提升高職教師師德師風水平。作為教育工作者,高職院校教師首先要做到修身立德、為人師表,堅持身教與言教統一,做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技能報國的引路人。通過理論學習、獎勵評比、優秀教師分享交流、相關案例剖析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和綜合素養,引導教師嚴格要求自己,潛心于本職工作,關心熱愛學生,擔當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2.3 完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边@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這一表述鮮明地體現了課程思政建設的規律性、價值性和目的性。
第一,科學設計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要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就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依托專業課程的載體,打造符合學生思想發展規律和成長發展需求且起到價值引領作用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供給體系,是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之策[4]。在新時代高職教育戰略轉型的背景下,高職教學需要改變以往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重“專業技能”輕人文技能的現象,結合專業課程教學要求,挖掘相關理論知識點和技能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優化項目化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相關元素全面深入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成效監測中,遵循專業課程的內在規律與基本特點。專業教師要與思政教師緊密合作,結合不同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場所,集思廣益,挖掘提煉符合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教學元素,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切入點,實現專業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雙贏的育人效果。
第二,豐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簡單植入”和“單向灌輸”的現象,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期待[5]。相較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加強調和重視專業技能的訓練與培養。高職院校教學強調“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這就要求教學中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培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環境和實踐工作全過程、各環節中,從而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高職院校教學場地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各專業校內外不同的實訓、實踐場地,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元素,通過將相關內容融入課程教學,體現高職課程思政全過程育人的教育教學功能,也更符合德育的實踐本質規律。在專業課程講授和實踐過程中,將思政元素更為準確恰當地融入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訓中。同時,廣泛運用小組討論、辯論、實踐調查、現場訪談、角色扮演等各類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豐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載體。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應根據學校和專業實際,立足自身特點,重視發揮不同專業和課程的特色。通過對高職學生通用職業素養和各專業專有職業素養的提煉分析總結,明確教學元素。同時,挖掘、整合、吸收行業企業文化的精髓和特質,把行業特質、企業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素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注重將行業規則、企業文化理念、員工行為準則、先進事跡等有機地滲透到專業教學過程中。大力弘揚和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形成勞動光榮的正確觀念,著重強化職業素養培育,突出職業人才培養特色,多渠道挖掘資源,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載體,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郭春燕. 試析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途徑——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職業素養教育實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3):132-134.
[2]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2020-05-08). 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5517606. htm.
[3]程德慧.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9(3):72-76.
[4]鄭敬斌,李鑫. 科學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谫論[J]. 思想理論教育,2020(7):65-69.
[5]陳斌.高校課程思政的生成邏輯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20(Z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