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雙減”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理解政策,加快教育改革,轉變教學模式,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探索實施符合當前學生特點、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的高質量教育教學方式。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其設計與優化應引起一線教師的重視,以“控量、提質、增效”作為作業改革的方向,在探索過程中聚焦四種意識,實施分層設計與優化,打造高質量課堂,實現高水平教學。
[關鍵詞] 作業設計;分層優化;四種意識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雙減’視域下以學會學習為導向的中小學作業設計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SJYB002)。
[作者簡介]王建林(1977—? ? ),男,江西興國人,興國縣教育體育事業發展中心,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育研究及小學語文教育改革。
一、“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過重作業負擔”,并且在作業的管理機制、作業總量、設計質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雙減”背景下,作業既是減負增效的突破口,又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在政策落地實施的當下,中小學校中的作業設計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其一,功能窄化。作業功能被窄化為復習鞏固,為應試做準備,忽視了作業是課程的重要補充,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其二,設計單一。首先,作業內容局限于學科知識的識記和技能訓練,同質化問題較為普遍;其次,作業形式以書面練習為主,缺少指向解決問題的綜合學習任務與活動;最后,評價主體單一、指向不明、缺少量規,無法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做出全面的、有針對性的、過程性的反饋。
其三,缺乏統籌。課上、課后,周末與節假日等時段的作業缺乏合理的統籌規劃,各學科作業在數量和類別安排上不夠協調。
二、作業設計與優化應具備的四種意識
有鑒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且存在上述種種問題,一線教師應在教學中予以充分重視,并為解決上述問題在作業設計與優化中聚焦四種意識。
(一)作業設計強化“前意識”
所謂“前意識”,就是教師要在課前準備中將作業設計充分考慮到教學全過程中去,讓作業發揮“引導課前自學、課中互學、課后鞏固”的作用。學生手頭上的教輔,均出自名師之手,如能充分利用,就足夠讓學生學好、練好。因此,要求教師強化“前意識”,就是要求教師用好教輔材料,為構建高效課堂、減輕作業負擔搭好“腳手架”。教師無須自己編寫作業,只需以教輔為藍本,引導學生課前自學,為課堂教學提供問題指向,重點突破、難點提升,從而切實解決學生的疑惑。
強化作業設計“前意識”,將帶來兩方面的改善:一方面,作業時長被分解到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段,縮短了學生一次性完成作業的時間,緩解了學生的作業壓力;另一方面,學生自學能力得到鍛煉,化解了教師自己編寫作業的壓力。
(二)作業設計注入“遠意識”
所謂“遠意識”,就是指聚焦學生核心素養,著眼學生長遠發展,不汲汲于考點,不戚戚于分數。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前提是深刻領會新課標的要求,吃透教材意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優化作業設計。例如,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69頁第14題,作為“平行四邊形”章節的復習題,題目簡潔但內涵豐富,知識方法鞏固和數學思想滲透兼具,拓展性強。在教學中注入“遠意識”,可對教材的母題進行適當改編,如將“點E是BC的中點”改為“點E是BC上的任意一點”,即可化特殊為一般,條件變了,問題的本質不變,解題方法也沒變。顯然,采取類似做法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強化學生的建模意識。
(三)作業設計輸入“寬意識”
所謂“寬意識”,就是要發揮作業育人功能,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延伸到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作業設計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鍛鑄學生良好品格。例如,教師在設計勞動作業時可整合其他學科,將“野蠻其體魄”與“文明其精神”相結合,根據學情嘗試設計大任務、長周期作業,引導學生既掌握勞動技能,鍛煉身體,又探索了科學知識,提升自身素養。
(四)作業設計落實“全意識”
所謂“全意識”,是指作業設計要面向全體、關注差異,既讓全體“吃飽”,又讓個體“吃好”,讓學生既能掌握必備的知識與能力,又都能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和提升。因此,作業設計可以單元為單位,涵蓋基礎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其中,基礎性作業緊扣單元教材,內容來自教材重、難點,全體學生都要過關;拓展性作業內容延伸至教材之外,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鞏固遷移知識。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就可以嘗試設計一道拓展題:學校運動場看臺風吹雨淋,墻漆斑駁難看,學校準備重新粉刷,請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計算這項工作大概的花費。此題的情境創設,采用“大任務”方式,讓小組內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既要動手操作,又要走訪調查,既鞏固了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式,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能力和表達交際能力。
三、作業設計與優化的分層
為了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達成記憶、理解、應用、創造等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教師應實施分層作業設計,將作業分成復習鞏固類作業、拓展延伸類作業和綜合實踐類作業。
(一)復習鞏固類作業
此類作業意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夯實基礎,形式包括抄寫、聽寫、背誦、計算、思維導圖、小練筆等。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精選作業內容。如語文學科對抄詞、聽寫等一些常規作業進行分析、精選,避免重復、機械的練習。此類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厘清解題思路,而不是追求作業的完成數量。
2.創新作業形式。復習鞏固類作業并非讓學生機械地抄寫,而是要引導學生從簡單認知走向深刻理解。以語文學科為例,為更好地激發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對寫作之前的順序做一些調整——先從內容、結構、寫法等方面批注優秀范文,幫助學生理解好文章的標準,思考如何寫出好文章,再著筆寫作。
(二)拓展延伸類作業
此類作業旨在將課堂所學知識和方法放到新的情境中去應用、分析、評價、創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課外閱讀、資料收集整理與運用等。這類作業可采取以下策略:
1.創設新的語言環境。如教師語文課上講授了說明性文章《松鼠》,課后則要求學生拓展閱讀散文《東北森林里的小松鼠》,對比兩種文體的異同。
2.創設新的生活情境。以英語學科為例,學生作為創編者,在“中西文化月”活動中運用新的詞匯將學習的歌謠進行再創編,以達到拓展和延伸的目的。
(三)綜合實踐類作業
此類作業要求在真實場景中重走知識的探究之路,包括生活小百科交流會、校園詩詞大會、社會調查實踐等。此類作業又可以分為學科內的創新實踐和跨學科的綜合實踐。
1.學科內的創新實踐。教師要在作業設計時發掘常規作業中可實踐的點,將作業轉化為表現性任務。
2.跨學科的綜合實踐。跨學科的實踐作業是指向“五育”全面發展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學習者,還是實踐者。他們必須通過跨學科學習來更新知識,并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運用知識。
四、結語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中小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充分利用政策窗口加快教育改革,轉變教學模式,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探索實施符合當前學生特點、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的高質量教學方式方法。作業作為教學的延伸,其設計與優化應引起一線教師的重視,以“控量、提質、增效”作為作業改革的方向,在探索過程中聚焦四種意識,實施分層設計與優化,打造高質量課堂,實現高水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