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勤 高祖新 毛欣瑤


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充分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教學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效應。為此,本文基于對高校師生課程思政教學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首先,多數學生對課程思政育人作用予以肯定;其次,學生對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育人中的作用和實施效果評價均好于教師;再次,師生一致認為思政元素生硬添加是影響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首要因素;最后,針對課程思政實施的影響因素與師生建議,從高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探討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104-04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教育部并于2021年5月確定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99門、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699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30個,全面推進不同類型學校的課程思政建設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同時提出要構建國家、地方、高校多層次課程思政建設示范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1]。
圍繞教育部這一目標要求,全國各級各類高校和社會各界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相關論文發文數量也快速上升。2022年7月3日,在中國知網(CNKI)以關鍵詞“課程思政”進行全文檢索,期刊來源設定為“核心期刊”,共檢索到2014篇論文,其中近五年的發文數分別為:2017年34篇、2018年55篇、2019年167篇、2020年427篇、2021年836篇,此外2022年上半年約有417篇,合計約占發文總量的96.1%。相關論文學科分布廣泛,不僅涵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等教育等各級教育,還涉及教育理論與教學管理、外國語言文字、計算機軟件與計算機應用、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等各類學科。同時發現,相關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討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與價值[2]、課程思政實施路徑[3]、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4]、課程思政教學問題與對策 [5-6],以及特定課程的思政教學實踐[7-8]等,鮮有從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和實施對象的角度,定量分析其對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的評價。為此,本文對高校師生有關課程思政教學情況開展問卷調查,在定量分析高校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影響因素及發展建議的基礎上,探討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提升路徑,為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一、調查概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高校師生。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搜集數據資料,問卷設計通過初稿設計、線下預調查、問卷修改等環節,最終分別形成面向高校教師、大學生的正式調查問卷,調查內容涵蓋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所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情況與實施效果,以及師生對思政育人的評價與需求等方面。正式調查通過專業調查網站“問卷網”線上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512份,其中,教師問卷140份,學生問卷372份。從問卷設計到數據收集的時間跨度為 2022年1月12日—2月20日。
教師樣本中,男性占比略高,為51.4%;教齡分布較為均衡,教齡6—10年占比最高,為23.6%,20年以上和5年及以下兩組次之,占比分別為20.7%和20.0%,11—15年占比為18.6%,16—20年占比為17.1%;中共黨員占比80.7%。學生樣本中,女性占比略高,為57.8%;大三年級學生占比最高,為48.1%,大二和大一學生次之,占比分別為21.5%和12.6%,大四學生占比為12.4%,研究生及以上占比為5.4%;政治面貌多為共青團員,占比76.1%,中共黨員占比為8.6%。此外,調查樣本所在院校涵蓋雙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等各類學校,專業類別以經管類、理工類居多。總體而言,調查樣本的覆蓋面較廣、代表性較好。
二、高校師生對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效果的評價
(一)課程思政建設情況
作為課程思政實施主體的教師,其對學校重視程度的感受更直接深刻,選擇能感受到學校對課程思政重視的教師占比明顯高于學生,前者為89.3%,后者為71.5%。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學校調查對象的感知情況發現,雙一流高校的師生調查對象對于學校重視情況的感知均強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
盡管教師們普遍感受到學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但真正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調查對象并不多。由圖1可見,教師調查對象中,近三分之二明確表示所教授課程未被立項為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獲得校級和院級立項的教師占比分別為22.9%和8.6%,獲得省級及以上立項的教師僅占2.9%。而對于沒有被立項的教師,希望被立項的占比為57.6%,持無所謂態度的占比為32.6%,不希望被立項的占比為9.8%。可見,有四成以上教師對參與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積極性欠缺。
此外,在日常教學中能經常主動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師占比為34.3%,主動挖掘思政元素程度一般的教師占比為50.0%,偶爾主動挖掘的教師占比為12.1%,很少主動挖掘的教師占比最少,僅為3.6%。并且大多數教師調查對象沒有參加過課程思政教學競賽,占比為73.6%,參加并獲得校級和院級獎項的教師占比分別為21.4%和5.0%,受訪教師中沒有人獲得過省級及以上獎項。
(二)對思政育人及其實施主體的認知分析
高校教師參與課程思政項目、挖掘思政元素主動性、積極性不高,與教師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認識不足有關。調查發現,教師視角下,認為對學生良好品格和行為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的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選擇比分別為52.9%和28.6%,只有7.1%認為高校專業課教師有責任。而學生視角下,認為對其良好品格和行為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的首先是思政課學習,選擇比為54.3%;然后是專業課學習和家庭教育,選擇比分別為46.0%和43.3%。
同時,學生調查對象明確表示,課程思政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知識、形成正確的三觀、提升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培養哲學思維,選擇贊同的學生占比分別為80.4%、80.1%、79.6%和78.2%。而對于教師而言,開展課程思政對自身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教師調查對象中,贊同課程思政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知識、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提高教學能力水平、及時把握社會對高校育人要求的占比分別為75.0%、71.4%、56.4%和51.4%。此外,有17.9%的教師認為有助于晉升職稱/職務。可見,雖然思政課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但專業課教師也應提高自身責任擔當意識,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三)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
對比高校師生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發現,學生的評價明顯好于教師。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很好或較好的占比分別為25.0%和35.5%,合計為60.5%,教師評價為很好或較好的占比分別為6.4%和29.8%,合計僅為36.2%;教師認為效果一般的比例遠遠高于學生,兩者分別為61.7%和22.3%;而認為效果很差的老師占比略低于學生,兩者分別為2.1%和3.2%。此外,還有14.0%的學生選擇有的課程思政效果較好、有的課程思政效果較差。
調查還發現,多數學生調查對象明確表示在專業課中講授思政內容有必要,可同時提高專業素養和思想水平,占比為58.3%;認為必要性一般,聽聽無妨的占比為38.4%;認為沒必要,對專業知識和實際生活沒什么用處的占比僅為3.2%。可見,高校教師應堅定課程思政育人信心,加大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三、課程思政建設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探討
(一)課程思政效果影響因素
要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首先必須明確其影響因素。由圖2可見,高校師生認為影響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因素各有異同。師生調查對象首選因素一致,均為思政元素生硬融入,且教師的選擇占比明顯高于學生;對于影響其次的因素,師生選擇有所不同,教師選擇的是教學需要而非學生需要,學生選擇的是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對于教學方式陳舊的影響,師生態度基本一致,選擇比在38%左右;另有大約1/3學生選擇與就業沒有關系,1/3教師選擇缺少專項經費。
此外,含有思政元素的專業教材和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缺乏、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太耗時、教學時間有限等也是影響課程思政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建議
對于如何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師生調查對象從各自視角提出了建議。從學生角度來看,建議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占比最高,為74.5%;其次是教師增強自身綜合能力,占比為53.5%;第三是改革考試評定方式,占比為53.2%;第四是理論聯系實際,解答同學們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占比為40.32%;最后是采用先進教學手段,占比為38.2%。從教師角度看,建議課程思政應理論聯系實際、解答學生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占比最高,為74.3%;其次為教師增強自身綜合能力,占比為58.6%;建議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采用先進教學方式方法的占比相當,分別為45.7%和45.0%;建議改革考試評定方式和開展課程思政教改立項的占比相同,均為37.1%;建議學校提供學習培訓機會的占比為35.7%;占比最少的建議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為26.4%。
(三)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路徑探討
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新形勢下,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內涵建設,不斷提升課程魅力和育人實效,從而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并參考國內相關文獻[9-10]研究成果,從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三個層面總結歸納出課程思政建設的提升路徑如下:
對于高校而言,要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建設主體責任,強化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的引領作用,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和平臺建設;加大支持保障力度,為高校教師提供課程思政建設專項經費和培訓機會;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將思政育人與專業知識傳授、實踐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對于教師而言,應始終秉承立德樹人初心,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積極主動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加強過程考核,力求公平公正;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及時發現解決學生關注的學習生活就業等重點、難點問題。
對于學生而言,要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深入實際了解國情,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家國情懷;要把個人職業發展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自覺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立德樹人這一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育人與人才培養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為此,需要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同向同行;還需要高校、教師、大學生和社會各界多方重視,全員參與;尤其需要高校教師提高課程思政育人的責任意識,深挖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政育人資源,提升思政育人素養和能力。總之,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在人才培養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公布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名單的通知[EB/OL]. (2021-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106/t20210610_537281.html.
[2] 李曉培,胡樹祥.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話語表達與當代意義[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00-104.
[3] 張鳳翠,鄔志輝.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社會科學戰線,2022(04):265-270.
[4] 竇新宇,王建龍,王玉娜. 基于 OBE 理念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J]. 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2(02):65-68.
[5] 張宏偉.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探究[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06):68-70.
[6] 藍波濤,覃楊楊. 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價值、問題與對策[J]. 教學與研究,2022(02):92-100.
[7] 趙浚,劉宇婷. 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教學之思[J]. 廣西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03):71-78.
[8] 王翔敏,邊和平. ELF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創新:現狀、機理與路徑[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07):144-149.
[9] 徐蓉,周旋. 師資聯動: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J]. 思想理論教育,2022(04):25-30.
[10] 汪麗華.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 科教導刊,2022(10):70-72.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