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家除了要求技術人才掌握專業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要求其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能力。《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作為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能夠達到提供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思路,最后則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提供了融入對策,旨在培養更多優秀的職業化人才。
關鍵詞:《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 課程思政 融入對策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state not only requires technical personnel to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requires them to have certain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pabilities. As the core cours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Automobile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y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i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 Electrical Applianc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n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utomotive Electrical Applianc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finally provides integration 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Automobile Electrical Structure and Maintenance”, aiming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Automobile Electrical Structure and Maintena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s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計劃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綱領的基本方針包括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先。其中,對于傳統制造業優秀人才的培養是其中的關鍵任務。在高職院校中,《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作為一門兼具實踐性與專業性的課程,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較高。基于此,為了響應《中國制造2025》的綱領方針,培養出身兼專業性、創新性、思想性的優秀人才,需要通過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方式達成目標。由此可見,通過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對策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融的必要性,可以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能夠滿足課程內容教學要求。《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是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汽車電氣與維修、工程機械電器系統、汽車理論、汽車文化等。通過在這些內容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能夠幫助學生在了解汽車制造相關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職業的工作觀念,為后續其他汽車制造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1]。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學生未來發展需求。近年來,隨著每年高校、高職院校畢業人數的持續增多,不僅畢業生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而且社會、企業也為畢業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能夠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養的畢業生更容易滿足要求,并在未來工作中取得更好發展。因此,通過在《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能夠達到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的目的,滿足畢業生就業與汽車服務行業的工作需求。與此同時,借助課程思政元素的影響,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踏入汽車服務行業時,能夠更快理解和上手工作。
2 《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思路
隨著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中,課程中的理論、崗位、課程定位、課程目標也需要做出調整,其調整思路如下所示。
2.1 理論支撐
在《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開設時,除了基礎的電工電子技術、機械工程基礎、汽車發動機構造,所設計的課程理論主要包括電工學、化學、機械原理外,還需要引入思想政治課程,其課程理論內容包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通過將思政內容融入《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2 崗位分析
在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之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所面向的學生,其畢業后的崗位主要以汽車機電維修、汽車服務為主。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車輛檢查、制定維修方案、維修作業、質量檢驗、交付車輛等[2]。而通過加入課程思政元素后,學生通過在專業學習外接受思政教育熏陶,能夠深刻理解汽車行業發展,同時對于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的理解也更加透徹,有助于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由傳統的技術崗向管理崗方向轉型。
2.3 課程定位
《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作為高職院校了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的關鍵課程,主要開設于第三學年,其課程定位在于向學生灌輸汽車電器維修相關的專業內容,注重對學生汽車專業知識以及維修技能水平的培養。可見,傳統的《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偏向技術型定位。而在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后,其課程定位主要培養學生發現汽車維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開始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定位的轉變,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汽車電器設備相關的問題。
2.4 課程目標
隨著理論、崗位、課程定位的改變,在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后,《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定位一方面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汽車電器維修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則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要想實現這一課程目標,可以從能力、知識、課程思政三方面目標出發,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并根據技能掌握難易度設定學生目標完成比例[3]。首先,在能力目標設置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能夠根據汽車電路圖,準確安裝汽車電器零部件,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二,能夠正確使用各類汽車電器,并能對汽車電器進行調整,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三,能夠根據汽車維修任務,準確查閱汽車維修手冊及相關資料,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四,能夠根據汽車故障情況查閱電路圖,并對汽車故障原因展開分析,要求目標完成比例80%。第五,能夠根據汽車故障原因,制定故障解決方案,要求目標完成比例60%。第六,能夠根據故障解決方案,選擇合理的維修設備,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七,能靈活運用診斷儀、萬用表、試燈、示波器等工具,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八,能夠在維修過程中,對汽車電器設備進行更換,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九,能夠組織他人共同完成工作任務,要求目標完成比例20%。第十,能夠協助老師完成現場管理,并幫助其他學生完成任務,要求目標完成比例5%。其次,在知識目標設置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掌握汽車電器設備各類系統的基本組成,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二,了解汽車電器設備的特點,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三,掌握汽車電器設備各類系統的機構以及工作原理,要求目標完成比例80%。第四,掌握汽車電器設備各類系統的使用方式,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五,掌握汽車電器設備的圖形、符號接線端標記,要求目標完成比例90%。第六,掌握汽車電器設備各種故障類型,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七,掌握汽車電器設備各種維修方法,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八,了解汽車電器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最后,在課程思政目標設置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能自覺遵守汽車維修7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管理方式,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二,能夠誠實守信,如實告知客戶汽車故障點,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三,具備充足的職業素養,對于工作安排如實照做,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第四,無論是工作、學習皆積極主動,要求目標完成比例100%。
3 《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對策
3.1 整合教學項目
根據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的理論支撐、崗位分析、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調整進行探究,需要通過改變教學項目的方式,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的教學內容予以整合,具體可劃分為以下五個教學模塊。模塊一,電路識圖。模塊二,充電系統檢修。模塊三,照明系統檢修。模塊四,信號系統檢修。模塊五,舒適系統檢修[4]。在每一個教學模塊中,應該充分貫徹“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想,并樹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意識、終身學習思想。
3.2 落實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傳統的《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主要以基礎知識學習為主,而要想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就需要在課程內容本身加入思政育人素材,通過將專業知識技能與思想政治有機融合,讓學生學有所感。例如在汽車電源系統學習中,可以在介紹動力電池以及蓄電池種類時融入思政元素,通過介紹我國工業電池的發展歷程,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汽車起動系統學習中,可以在介紹起動方式和啟動系統故障檢修時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職業態度。在汽車點火系統學習中,可以在介紹點火系統工作原理中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汽車照明與信號系統學習中,可以在介紹常見光源的種類和特點時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在汽車儀表與報警系統學習中,可以在介紹儀表和電器儀表的工作原理和發展時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強化愛崗就業理念[5]。
3.3 創新教學方式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或其他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創新《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教學方法,同時也為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提供有效的途徑和空間。一方面,教師在講授《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時,可以在確保汽車專業知識的同時適當加入思政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汽車電器課程中,通過講解國內外汽車行業的發展歷史,對于國內外汽車產業的發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國內外汽車產業差距,并以此激勵學生為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水平而努力奮斗。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的課程內容展開思政拓展。例如教師在課程間隙時間,可以通過播放《大國工匠》、《大國重器》、《創新中國》等紀錄片,讓學生認知傳統制造行業的魅力,幫助學生培養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6]。除此之外,教師在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過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步調一致,并從了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相關的崗位職責、政策法規等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個人品格、道德素養等綜合能力。
3.4 構建立體式課程思政開展框架
對于高職院校和教師而言,在對《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時,需要以課程思政元素為切入點,逐漸讓學生接受課程中的思政內容。首先,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一成不變以及枯燥乏味的,教師要通過豐富教學形式的方法,促使學生在學習《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時,養成學習思政內容的習慣。例如教師除了在課堂教育中向學生傳輸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還可以在課外時間中,通過打造實驗平臺為學生提供線下的交流與學習空間。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思政內容學習習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程思政元素在《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中的融合質量。其次,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程思政元素要想融入《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同樣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意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主動接受和認同。此時,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舉辦創新大賽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大賽中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實踐。借助此舉,能夠為教師提供課程思政訓練平臺,也能為學生提供課程思政應用的渠道與空間。最后,在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中,教師要充分貫徹以人為本教育原則,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思政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邀請校內思政社團,定期開展課程思政活動,確立課程思政在《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中的核心地位[7]。另外,教師在為《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設計課程理念時,可以嵌入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等內涵,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向的三觀。
3.5 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
在《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對教師的個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戰。基于此,高職院校應該基于教學情況,打造一支高質量教師隊伍,并借助教學培訓、能力培訓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首先,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教師都要加強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同時高職院校可以邀請專業思政學者,通過開展講座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其次,在教學水平提升環節,教師應該主動接觸和學習課程思政相關知識,掌握最新的課程思政理念,并結合《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將掌握的課程思政知識加以落實。最后,教師還應該善于從生活中提取思政元素,并將其應用于《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教學中,形成典型教學案例,以此提高課程思政融入的實效性。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為了響應《中國制造2025》綱領,提升《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需要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而通過整合教學項目、落實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構建立體式課程思政開展框架、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等方法,能夠對理論進行實踐,從而改變《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的課程定位、課程目標等內容,促使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滿足當前國家與社會的實際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何端.高職《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時代汽車,2020(14):55-56+59.
[2]黃彩娟.中職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4):188-189.
[3]邢朝臣.汽車電器設備與維修課程一體化教學探討[J].汽車與駕駛維修(維修版),2019(12):80-81.
[4]劉紅艷,韓麗,瞿富康,左承基.“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與維修”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22):148-149.
[5]馬亞勤,孔德就,盧海鑫,彭麗紅.汽車電器系統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時代汽車,2020(21):45-46.
[6]彭麗紅,馬亞勤,李鵬,孔德就.汽車電器系統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探索[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1(16):20-21.
[7]丁亞東.《汽車電器構造與維修》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專用汽車,2022(04):69-71.
作者簡介
羅軍華:(1983.09—),男,漢族,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汽車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