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嬌
摘? 要:新時代社會不斷變遷,要求建立“導學思政”體系來完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關鍵環節。基于責任視角的研究生“導學思政”研究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維度出發,分析了研究生“導學思政”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提出具有創新性的現實路徑,闡釋了從責任主體出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推動研究生社會責任教育發展,激發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完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關鍵詞:責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導學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6-0070-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推動研究生教育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1]。研究生作為我國高素質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社會上各種“躺平”“擺爛”“佛系”等消極生活態度沖擊著研究生的思想觀念,究其根源是責任觀念的缺乏,導致部分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時選擇逃避。只有不斷加強研究生的責任教育,才能有效抵御這些不良思想的影響。責任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起到了約束與激勵的作用,能在社會或者個人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中發揮強大號召力,構建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要求建立研究生的“導學思政”體系,“導學”指的是需要導師發揮全過程育人作用,對學生進行導入式的教育。基于責任角度構建“導學思政”體系是立足時代發展需要的一種有效潛隱性教育形式,研究生導師需要結合專業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切合責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提高研究生的思想覺悟及履職履責意識。結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分析得出研究生責任教育的時代特征,正確認識責任教育的價值意義,并歸納總結出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現實路徑,有利于促進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展。
一、基于責任視角的研究生“導學思政”時代特征
我國研究生教育正由數量規模大向質量優越的方向轉變,研究新時代的研究生責任教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在世界新發展局勢中認清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從而正確審視研究生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進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一)人民性責任教育是“導學思政”的政治立場
基于責任視角的研究生“導學思政”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研究生作為國家發展的關鍵隊伍,在各個領域都是奮斗前鋒,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是國家唯一且真正的主人,這代表著我國所有的發展都是為了人民,一切成果都是人民的,絕不容許少數人的特權。人民群眾是物質、精神、一切財富的創造者,離開人民群眾一切無從談起。各高校開展的各種“四史”學習教育、歷史學習等內容增加了研究生們對國情、地方紅色歷史的了解,為他們心系群眾、體察民生提供了學習途徑。部分研究生缺乏人民立場的責任,如沒有真正承擔和履行自己的責任,僅僅將責任當作口號,當需要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二選一時,他們只顧追求面前的金錢,卻忽視應盡的責任,與廣大人民的利益相駁,最終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人為事故。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群眾的工作路線,研究生的理想信念要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要堅定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目標、要體現尊重人民的價值認同以及推動服務人民的價值實踐。
(二)科學實踐性的責任教育是“導學思政”的實現方法
研究生的責任教育是科學的、實踐的,科學意味著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胡亂臆想的、沒有事實依據的教學內容,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內容。一方面具體體現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他們進行思考,擁有正確責任觀,可對國際局勢和突發事件進行科學敏銳地判斷。另一方面指的是責任教育的內容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是根據社會實際的需要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責任教育,但是不科學、沒有實踐性的責任教育不會達到理想效果。而科學的、實踐的責任教育是構建“導學思政”體系的基礎內容,科學實踐性是研究生必須具備的研究態度,是督導研究生認真負責的實現路徑,能夠促使研究生對研究內容及科研成果朝著符合社會規律和實踐需要方向發展。
(三)開放發展性的責任教育是“導學思政”的活力源泉
責任教育是開放發展的,社會責任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務和新內容[3],我國研究生的責任教育一直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吸收國外優秀經驗,并結合我國自身實際情況,推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西方國家的責任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頒布的《世界人類責任宣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一門責任倫理的學科,而我國的責任教育還較為落后,特別是研究生的責任教育。我國責任倫理研究學者程東峰教授專心主攻西方責任倫理,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出版了多本著名的責任倫理書籍,是我國責任倫理導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拓者。魏進平教授對全國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的調查,幫助分析當前責任教育的現狀,為推動研究生責任教育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考察路徑。這些專家為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極大貢獻,助力研究生的“導學思政”一直保持生機活力,時刻保持開放創新的發展功不可沒。
二、基于責任視角的研究生“導學思政”價值基礎
我國自古以來都有責任教育,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細化。基于責任視角的研究生“導學思政”的價值基礎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責任教育的重要性,豐富研究生“導學思政”的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則遵循
1.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要求
責任教育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指的是人能在社會規定的秩序內得到足夠的自由發展、德智體美勞的協調發展以及利用國家和社會給予的各種機會充分發展。首先,研究生的責任教育是建立在學生自由選擇專業方向后的培養,是根據學生個人興趣后的教育,根本發展方向是一致的,符合自由發展。其次,責任教育涵蓋了國家政治、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個人情感發展等各個方面,符合協調發展基本要求。最后,責任教育善于利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一切條件,充分發揮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高研究生個人才能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相統一,是個人充分發展的體現。
2. 共性與個性相結合
責任視角的“導學思政”存在的共性是指所有研究生的教育都是立足于培養高質量人才,具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的責任的共同特性。無論是自然科學類研究生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研究生,其根本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馬克思主義旗幟在中國屹立不倒、在世界蓬勃發展。
責任視角的“導學思政”存在的個性在于不同專業領域要求不同,需要擔當的具體責任不同。“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指向性很強,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是學術研究人才,學科之間的橫向跨界、知識體系的總線貫通是此類人才培養所必需的;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實踐與理論導向并重。”[4]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容側重不同,學術需要具備的具體責任內容就有所不同。自然科學注重研究人之外的自然事物,要求在科學技術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理工類研究生需要擔當起傳承和創新科技,在推動人類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還需要致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綠色健康持續發展的責任。人文社會科學注重研究人本身,要求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人類文化水平和自身道德素質修養,能匡正社會風氣,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了責任擔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5]責任擔當意識是一種精神狀態,研究生能否擔當起歷史發展的重任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盛衰敗。敢于承擔責任,才有資格獲得更大的榮譽;缺乏責任意識,不僅會失去社會對自我的認可,還會失去外界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增強研究生的責任教育,強化研究生責任擔當是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學科的使命。因此,研究生不能僅應從個人角度出發尋求發展機遇,還應著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要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
責任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不以人的意志而消失的客觀存在,是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現代化建設需要大學生勇擔時代責任,對研究生進行責任教育是確保他們始終集中力量為國家和社會建設服務。正確認識責任教育的規律、尊重責任教育的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有利于強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研究生的責任教育不是直白的灌輸性教育,而是根據研究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的專項性隱性教育。要善于利用研究生身邊的各種瑣碎小事,加強責任意識的培養。
三、基于責任視角的研究生“導學思政”實踐路徑
不同的職業身份有不同的責任內容。導師和研究生是“導學思政”的兩大主體,也是責任教育中情感最為密切的關系。導師是研究生的良師益友,在求知欲強烈及渴望發展的學生面前,導師需要承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必須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提高育人站位,積極主動擔當起對學生的教育責任。
(一)導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1. 因需而“行”
第一,始終站在群眾立場。導師要指導研究生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切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志愿工作是促進研究生與人民豐富交流的一種形式,高校可以組織研究生隊伍從事志愿服務,讓研究生將自己所學運用于幫助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也可以將在志愿服務中的所見所獲寫于論文,讓學術與社會生活接壤,將研究生的科學研究內容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第二,立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導師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朝著國家發展需要的方向奮斗,擔當民族振興的重任,同時還應多關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發布的政策,使研究生有機會施展才華。第三,致力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我國發展的各項領域都需要有新的成果進步,培養創新、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
2. 因事而“立”
導師除了是研究生的第一責任老師,有教授知識才能的職責外,也是研究生的長輩、朋友,在生活方面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關懷。“導師能夠理解研究生的精神世界,指導研究生開展對思想問題的批判性探討,將研究生的信仰塑造建立于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言傳身教適時彌合研究生理性認識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對學生產生示范作用。”[6]教師作為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的傳播者、踐行者,必須增強個人能力,做好學生的表率,保持勤儉樸素,反對驕奢浪費,時刻做到模范作用、學生表率,能為學生做好表率,對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3. 因時而“新”
根據時代變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發展。一方面,隱性教育形式使學生學習效果更加顯著。傳統的灌輸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適合新時代研究生的培養,新時代的學生更加突出自由、以興趣為主的學習。新時代的研究生責任教育要跟進時事教育,社會出現責任擔當的模范事例,要加大宣傳力度,特別要善于利用研究生身邊的例子。另一方面,“導學思政”本身就是新時代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由原來導師只負責學生科研知識方面的指導,發展成為研究生導師需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原來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輔導員和班主任的事情,發展成為全體教師、全校、全社會都需要貫徹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主體
1. 建立責任的情感共鳴
責任的情感共鳴是指學生在一件事中作為責任主體,表現情感或情緒能與其他人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反應。這種情感共鳴的建立需要責任主體站在相同的立場對問題進行思考。一旦責任主體間建立了情感共鳴,他們就會朝著共同的目標意愿前進,形成具有更強勁的合力去面對困難和挑戰。情感共鳴具有強大的力量去抵御第三者的干擾。例如在兩性關系中形成深厚的情感共鳴后,他們之間的關系會非常穩固。研究生是社會的個體,是社會一個突出性關鍵的小群體,往往更能在全社會大范圍中引起熱烈反響。幫助研究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激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擔當意識,有利于他們爭做責任教育的社會氛圍建設的先鋒者,進而積極引發同學間或師門間的情感共鳴并實現持續的自我激勵,營造出共同建設良好的社會氛圍。
2. 重視社會參與責任的實踐錘煉
實踐錘煉是加強研究生將責任意識銘記于心的有效途徑,沒有經歷過實踐的責任觀念,則無法獲得深入人心的效果,不經歷實踐錘煉,責任教育就得不到落實,在遇到真正困境險阻時,研究生往往會臨陣脫逃。實踐錘煉是檢驗研究生責任教育效果的有效標準,帶著責任使命行事,不會輕言放棄。除了自己專業的刻苦學習外,研究生還應該多參與校園內組織的社會性服務活動,例如與企業合作的項目、志愿服務活動,這都是利于落實研究生社會參與責任的具體實踐錘煉。研究生還可以緊扣時代主題自己拓展社會實踐渠道,為高校與社會責任教育鏈接搭構平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 人民日報,2020-07-30.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
[3] 王瑩,孫其昂. 論新時代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內容的構建與創新[J]. 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7-33.
[4] 趙盈,李睿.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7):103-107.
[5] 習近平. 致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二十六大的賀信[N]. 人民日報,2015-07-25.
[6] 劉志,張佳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建設“導學思政”體系[J]. 思想理論教育,2022(02):96-100.
(薦稿人:劉秀明,喀什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