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祿 覃忠民
【摘要】本文針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存在的時政素材選取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等問題,提出時政素材的選取策略,包括緊扣教學目標選取時政素材、基于學生學情選取時政素材、與時俱進選取時政素材、立足核心素養培養要求選取時政素材等。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時政素材 選取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4-0092-03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時政素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教材內容的必要補充。將時政素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一方面可以體現課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幫助學生鞏固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時政資源的挖掘,善于選取恰當的時政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關心國內外發生的社會熱點、時政要聞,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選取和運用時政素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一、教師在時政素材選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選取的時政素材不合時宜
時政素材內容豐富,教師獲取時政素材的渠道也很多。有的教師因對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缺乏深入解讀,對教學重難點理解不到位,導致所選取的時政素材不僅零散,而且與課堂主題缺乏必然聯系,有的甚至與教學內容相背離。有的教師選取的時政素材過于陳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節,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二)選取的時政素材缺乏針對性
將時政素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觀察、理解、分析等能力,但并非所有的時政素材都適合用于課堂教學,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用到時政素材。因此,教師在選取時政素材時應慎重考慮。有的教師在選取時政素材時沒有思考時政熱點事件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運用時政素材時缺乏針對性,評析時政熱點事件時帶有主觀性,容易給學生傳達錯誤的信息。時政素材豐富多樣,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選擇針對性強的時政素材,在選擇時不貪多、不求全。
(三)選取的時政素材缺乏時效性
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具備敏銳的政治嗅覺,能夠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理論知識和社會熱點事件以及學生的思想認識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善于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社會熱點事件通常反映當前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話題性,將其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利于教師將知識講透徹,把道理說清楚,提高學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時政素材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忽略了時政素材的時效性和教學價值,沒有對它們進行詳細的分析;有的教師圖省事,經常運用一些陳舊的時政素材,缺乏根據社會發展態勢和具體的教學情景、及時更新時政素材的意識和能力,致使學生對問題失去基本的探究興趣。
(四)選取的時政素材缺乏深度挖掘
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門課程的理論知識,提高考試成績,會有意識地將時政素材融入教學,但是習慣將數量眾多的時政素材全部呈現給學生,其中有很多時政素材沒有經過篩選和提煉,只是片面地追求知識性價值。事實上,將時政素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的理論知識,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時事政治,強化政治認同,升華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如果拘泥于時政素材所包含的理論知識,把重點放在學生是否知曉社會熱點事件上,而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也難以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
二、基于問題解決的時政素材選取策略
(一)緊扣教學目標,選取適宜的時政素材
時政素材的選擇和使用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先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再緊扣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時政素材適時融入課堂教學,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中鮮活的時事政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事件,提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適宜的時政素材,教師必須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用好時政素材,講好時政理論知識。教師將時政素材穿插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使其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充分融合,并適時引導學生運用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關心時事的意識和興趣。
以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第一目“高揚民族精神”教學為例。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介紹了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要讓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教師可以圍繞我國近年來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涌現出來的感人事跡的時政主題,讓學生搜集時事資料,結合切身感受,體會“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認識到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詮釋。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醫護人員為什么能夠義無反顧地站在抗疫的最前線?”教師以問導學、以問導思,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體會到民族精神的內涵,明白為什么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圍繞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時政素材融入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二)基于學生的學情,選取針對性強的時政素材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如果教師選取的時政素材脫離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堅持“以學定材”“以學定教”的原則,基于初中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選取針對性強、貼近學生生活的時政素材融入教學。
以教學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堅持改革開放”為例。初中生對歷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認知有限,在教學“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框題時,教師可以結合改革開放前后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呈現本地改革開放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了解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發展變化,尤其是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體會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分析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是什么、改革開放如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而深刻理解教材內容。雖然初中生生活閱歷不足,但是他們可以通過采訪家人、查閱相關新聞素材、與同學討論等方式,了解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和社會經濟發生的變化。比如:學生可以采訪爸爸媽媽,了解他們是如何為家庭、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也可以查閱時政資料中涉及改革開放創造的奇跡的資料,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時政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識,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與時俱進,選取內容新穎的時政素材
思政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國內外最新形勢和重點、熱點新聞等。將時政素材引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教師選擇的時政素材應當有針對性、系統性和時效性。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局限于單純的理論知識記憶,更應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初中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教師在選取時政素材時,應當關注當下生活、關注社會熱點、貼近中考考點,突出時政素材的時效性,以內容新穎的時政素材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關注社會時事的意識。
以教學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一框“中國擔當”為例。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發展與世界的關系,增強憂患意識,了解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擔當和貢獻,對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有全面、理性的認識,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選取鮮活的時政素材,比如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事件中積極作為的表現,包括中國維和官兵積極參與安理會的維和行動、中國參加對外經濟援助、中國參與全球環境保護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此外,教師還可以引用2022年習近平主席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珍愛濕地,守護未來,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引導學生以全球視野、辯證眼光認識中國對世界的責任與擔當,思考問題:“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世界糧食和能源危機不斷加深、南北鴻溝持續拉大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如何在動蕩變化的世界中展現大國擔當?可以有哪些作為?”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強調濕地保護的重要性,介紹了中國濕地保護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并對濕地保護全球行動提出三點中國主張和中國行動方案,彰顯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國擔當。
(四)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選取有深度的時政素材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使用時政素材不能貪多,更不能局限于時政素材而拋棄了教材中的材料。教師在選擇和使用時政素材時要科學嚴謹、有的放矢,做到客觀、準確、真實、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能夠從即時發生的真實事件中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在篩選熱點問題時,能夠根據教學需要選取恰當的時政素材,挖掘時事材料的內涵,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在運用時政素材時,能夠以點帶面,啟發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創新永無止境”時,結合教材呈現的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成就,教師可以選擇同類型時政素材“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引導學生分析我國航天科技創新的歷史及重要意義,思考下面的問題:“初中生應當如何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教師還可以播放美國擬重建第二艦隊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國家與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為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一組照片,如中國的天眼、高鐵、蛟龍號、軍艦等,讓學生觀察圖片談談自己的感想,體會科技創新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意義,意識到中國科技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進而理解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
時政素材作為道德與法治課重要的課程資源,其本身具有價值導向的鮮明性、時政內容的廣泛性、報道傳播的時效性、獲取方式的多樣性等特征。教師將時政素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關注國家政策和社會生活,增強政治認同,堅定政治信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但是,對因時政素材選取不當而產生的問題,教師也要注意反思和改進,注意選取契合度高、針對性強、內容新穎且有深度的時政素材,發揮時政素材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育人價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立思,張耀燦.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袁雪英.時政素材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4]李月.高中政治課運用時政素材的教學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5]王偉靜.時事教學讓政治課堂精彩飛揚[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旬),2018(12):51-52.
[6]石昊.時政教學素材的選取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68-70.
[7]王愛琴.時政材料的有效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0(Z1):20-21.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2021C483)的階段研究成果、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院級科研項目“廣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2022YKYS024)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韋秋祿(1991— ),廣西上林人,講師,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覃忠民(1970— ),廣西橫州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歐孔群)